五年级音乐教案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细致的教案记录能够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参考,促进持续改进,教师在详细教案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音乐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音乐教案6篇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酒窝》

2、表演歌曲《小酒窝》

3、欣赏乐曲《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小酒窝》,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小酒窝》,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小酒窝》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请小朋友看看谁有小酒窝?有小酒窝的小朋友笑得怎样?)

2、听录音(学生交流,可动可唱)

3、再听录音,你能听出是一二还是一二三吗?(随音乐拍手感觉)

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1)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用lu哼唱:重点: 3 1 0 6│3 0 │5 3 0 5 │6 0│

5、节奏朗读歌词(重点读准:左边 0 一│个 0 │右边 0 一 │个 0 │读准八分休止处)

6、 录音,轻声跟唱。

7、教师范唱(学生边轻声随唱边拍手)。

8、分别用稍快、中速、慢速让学生试唱,说说用哪种速度表达长有小酒窝甜美、可爱的小朋友,喜悦的心情?

9、 轻声用甜美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0、 分组排练表演唱。

11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我们多么幸福》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导入: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 听歌曲 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感觉象即可)幻灯出示歌词

3、 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4、 复听,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 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6、 编创与活动

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也可用竖笛参与演奏。

7、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我们多么幸福》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2

教材分析:歌曲《故乡的亲人》在教材中要求为“听赏与跟唱”。同时,本曲也是株洲市20xx年度义务阶段音乐学科“三必”内容之一。乐曲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联系到了美国的历史文化。旋律优美,结构简单,音域跨度适中,符合五年级学生听赏能力和吹奏水平的范围。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故乡的亲人》情感意境

2.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故乡的亲人》

3.在学习《故乡的亲人》的过程中认识美国作曲家福斯特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将竖笛教学贯穿歌曲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听赏、吹奏、身势律动等活动中感受音乐旋律优美的意境,同时认识曲作者。

教学设计亮点:

趣味的音乐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在简单的竖笛学习中熟悉歌曲,学生在歌曲意境铺垫的驱使下能够运用唱、奏等方式抒发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活动方式感受歌曲

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竖笛、口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放松导入(集中注意力活动“拇指游戏”,伴奏《老黑奴》)

2.熟悉c调指法

①考眼力:指音唱音(单音)

指音吹音(单音、音组、音阶)

②考听力:弹音唱音(单音)

弹音吹音(音组)

二、新课

1.视力放松操

①播放《故乡的亲人》(师配节奏)学生视力放松操

②介绍曲名《故乡的亲人》、作者:史蒂芬·福斯特

2.身势律动

①原地挥手(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

第一句:点头

第二句:单手一拍一次……

第三句:举起双手……

第四句:单手一排一次……(和第二句动作一样)

②走动(重复前面动作)

③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及特点

3.用竖笛为歌曲伴奏

①学生吹奏每句的最后一小节(单独吹四拍→钢琴弹奏前面学生吹奏长音)

②学生吹第一个音伴奏(每个音吹足四拍)

4.教师口琴范奏全曲

三、拓展

1.学生用“wu”哼唱歌曲旋律

2.教师范奏与原曲合作加支声伴奏

3.学生尝试与教师合作加支声伴奏

四、小结

拇指游戏《老黑奴》

作者:斯蒂芬福斯特作品:《故乡的亲人》、《老黑奴》

学生听《苏珊娜》出教室

教学反思:

现代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开阔的世界,学生成长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世界。在音乐教学中常常误入了“为了唱而唱”或“为了奏而奏”的教学模式里。为了追赶上学生日益多元的信息量,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但一切的教学手段、学生所学习的技能、感受音乐过程中参与的活动等内容,最终都是为了辅助孩子们找到抒发情感的方式,和增加音乐表达能力所作的铺垫。经历这堂课的不断打磨和改进过程,我有了以上的启示。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3

教学内容:《卢沟谣》

教材分析:

?卢沟谣》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

?卢沟谣》是今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曲目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

2.节奏练习(为掌握歌曲节奏作准备)

让学生看乐谱,教师提问: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练习这首歌中的节奏。(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1 2 3 4 5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

⑶全曲的识谱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教师给予纠正,讲解反复记号)

⑷唱谱后用“啦”哼唱,以此熟悉旋律

4.歌词练习

⑴歌词朗诵

⑵带入歌词反复练习(边唱边纠正学生演唱不足的地方)

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作者写《卢沟谣》是希望通过它抒发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2.记忆第一圆舞曲旋律,模唱旋律,了解圆舞曲的速度、旋律特点,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介绍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了解作曲家创作的其他代表作品。

2.感受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解:

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的返场节目里都会有一曲蓝色多瑙河。这充分说明

了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人们的心中,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中占有相当高的位置,是世界流传的经典名曲。

2.教师讲解乐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简介),并对乐曲进行全面地分析,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

3.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二、欣赏圆舞曲

1.初次聆听乐曲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要求:听辨五个圆舞曲旋律,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感受每首圆舞曲的情绪特点。(圆舞曲旋律听辨)

2.复听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师:歌曲是几拍子的?

学生听后自由回答。

3.听赏第一圆舞曲。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记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师: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这么的旋律我们来视唱旋律乐谱。

(1)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旋律。

(2)学生也可以用口风琴演奏,熟悉这一旋律。感受圆舞曲速度、节奏、旋律特点。

4.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师: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生: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学生体会演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最作品。请同学们下课利用网络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5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能力目标:

用正确的声音演唱歌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自学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知识目标:

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话音的填入。

教法

听唱和视唱结合;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法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我会用学生自学及让学生当小老师,利用生帮生的方法,让能干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手风琴

养成训练点

在自学中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解决。(如:音不准时借助竖笛练习或者请音准好的同学教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温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

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让我们看看①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②他们家有什么美景?

观看课件

师生交流。(他们家在草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

这位美国小朋友的家真是快乐的天堂啊!瞧!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我们和他们一起学吧!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三、新授歌曲

聆听录音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

?一〉学习曲调

1.观察曲调。向同学提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弱起小节、连音线、附付点四分音符等)。

讲解不完全小节和弱起小节:第一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不完全……)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末尾)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2.想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有哪些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举几个例子。如:(本期的〈晚风〉)

3.先学第一部分。

(1)听琴、划拍、自学曲调。

(2)老师有重点地辅导。

(3)听一遍唱一遍。第一遍:听琴、划拍、心里唱;第二遍:听琴、划拍、唱出声。(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以听促唱)。

(4)完整唱一遍。

4.学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学习。

5.完整、准确唱全曲。

?二〉歌词教学

1.全班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了美国小朋友对自己家的怎样的感情?(对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填入歌词。要求:①歌词要与音对准。②不要忘记曲调。先填第二段。解决那儿的儿化唱法。再加第一段歌词。

3.完整、准确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启发学生: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达小朋友们对牧场上的家的热爱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牧场上的家吗?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2。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齐唱《牧场上的家》。

3。创编歌词。同桌同学合作创编一段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词,使情感得到升华。

附老师自编歌词:我的家在晋城,这里风光秀丽,还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还有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的骄傲。家!晋城——我的家!这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晋城的骄傲……

四、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五、课堂小结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6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

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拉萨谣》。

2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 、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 、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 、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 、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 2 3 6)

3 、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 、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

1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 、教师范唱(伴奏)。

4 、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

5 、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 、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年级音乐教案6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数学教案7篇

五年级下英语教案7篇

五年级的数学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分数教案8篇

五年级法制课教案8篇

2024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案7篇

五年级的数学教案最新7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5篇

五年级的数学教案参考5篇

五年级音乐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