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融入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优秀的教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伤仲永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伤仲永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
”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授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
3
伤仲永的教案篇3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与方仲永恰好是相反的例子,但都说明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王冕家贫不能读书,但是他勤奋刻苦,排除一切不利因素,最终成为“通儒”。作者叙事简洁,正反描写结合,突出其刻苦,恰到好处。
?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辄( ) 冕( ) 琅琅( ) 通儒( )
佛像( ) 狞恶( ) 恬若不见(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舍( )________ 佛( )________ 恶(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3、结合文意,选择解释加粗词语正确的选项。
⑴ 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地,私下 c、声音细小
⑵ 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已经
⑶ 辄默记( )
a、总是,常常 b、却,表转折 c、立即
⑷ 儿痴如此( )
a、无知 b、入迷 c、呆傻
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5、下列句中加粗字与“以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6、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zhé miǎn láng rú fó níng tión
2、shè 宿舍 shě 舍弃 fó 佛像 fú 仿佛 wù 厌恶 ě 恶心 è 凶恶
3、⑴ b ⑵ a ⑶ a ⑷ b
4、c。(例句中的“曷”是通假字,通“何”。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不是通假字。具体来说,a项“只”通“止”,b项“坐”通“座”,d项“蕃”通“繁”。)
5、c。
6、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启示我们也要刻苦读书,发奋好学。
伤仲永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
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
伤仲永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材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目标随堂检测法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出示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焉()
邑()谒()
扳()称()泯()矣()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出示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
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
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1.自读课文
2.自知检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
1.标注注释
2.自品检测
①生字注音:
隶(lì)焉(yān)
邑(yì)谒(yè)
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
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
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
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
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后天必不可少。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伤仲永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二)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六)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七)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 币乞 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 扳( ) 谒( )
泯( ) 称( ) 卒( )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二)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第三段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 )→普通人( )
( )
↓
(五)课堂反馈: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伤仲永的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2、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3、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对成才的重要性。)
4、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①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②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③(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的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