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通过教案的制定,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教案里的德育渗透点,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处,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怀念母亲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课文,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教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教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先生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教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教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教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教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课文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课文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课文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个人觉得,这篇课文所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地域来源比较繁杂,部分学生性格较为任性,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律性差,上课好动,喜欢说话等。我是本学期接手任教该班的语文,我觉得这课内容可以让许多孩子感动,从而各个方面有所感触,尤其是学会感恩,怀念。该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预习,没有养成很好的预习习惯,所以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2、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落实“从关键词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读课文,体会季老的爱母之心、爱国之情,传达“爱国应从爱母亲做起”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教学难点:
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小组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2.课题“怀念母亲”中的“母亲”有二种含义,一是指( ),另一个是指( )。把( )比作( )是因为( ),我从中体会到作者对( )感情。
3.再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有两个母亲,对亲生母亲是永久的( ),对祖国母亲是不变的( ),但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 )和( )。
二、品味课文, 理解对“母亲”感情
1.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的意思是 ;
(2)“频来入梦”的原因是 。
2.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的意思是
“甜蜜” 的'意思是
(2)作者为什么说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的“凄凉”是“甜蜜”的?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作者的日记从时间来看:先是夜里想,然后是( )想,再是( )想,最后是( );
(2)作者的日记从方式来看:先是默默地站着想,然后是( )想,最后是
( )
(3)作者满怀深情,以日记方式表达了他——一位( )对( )的思念之情。
四、反馈练习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
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2、文中说“我的愿望没有实现”,“我”的愿望是什么呢?
4、“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5、读了这个片断,我们不能不为季老对母亲的一腔炽热之情所感动。请想象一下,季老
的母亲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几句话把她描述出来。
6.古今中外,歌颂母亲、热爱祖国的名言数不胜数。请各摘录一条写在下面。
歌颂母亲的:
热爱祖国的:
7、“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请仿照这个句子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3、读画横线的句子,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 的心情。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课文内容。
2. 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季羡林,大家并不陌生,五年级的时候曾学过他的两篇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叫做《怀念母亲》。怀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接下去给点时间你们自由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边读边感悟。
⑴准、顺 ⑵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词关。老师来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如何。(出示生词)
挚 寝 频 朦胧 凄 斑 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正确书写,“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尤要注意“朦”、“频”,切勿少写多加,要注意区别。)
3.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弃养沮丧心潮腾涌(采用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方式,纠正错误)
4.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
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2.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
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
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5.再来找找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怀念祖国母亲:
⑴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
(立足第三段)
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引导 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 引导 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国母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理念
在真情共鸣中,激发情感;在感悟朗读中,体味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升华情感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感情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预设: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预设:(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预设:(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两位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品评朗读
(二)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预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7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⑴ 摘抄词语。
⑵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 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③ 感情朗读。
⑵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② 感情朗读。
⑶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③ 感情朗读。
⑷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 感情朗读。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的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