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8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富有情感的教案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以便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夜雨寄北》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夜雨寄北》教案8篇

《夜雨寄北》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2.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四、板书设计: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练习及答案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xx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xx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xx;[话]:xx;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xx,xx;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xx,xx。 (2分)。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xx”。(1分)。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

(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8)(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a)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答案:

1.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5、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6、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7、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b)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2.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7、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9、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10、“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11、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2、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c)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4.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1.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3.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4.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夜雨寄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夜雨寄北》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下午的5号选手。我所执教是内容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采用的是五年级学生。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特点是品词析句、读中悟情,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敬请各位专家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思念是亲友间共同的情素,思念是对曾经拥有的回忆,思念是对将来重逢的渴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念亲人的古诗,题目是:夜雨寄北,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诗题“夜雨寄北”(板书:夜雨寄北)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这个题目。

一、解诗题

看看诗题,

想一想,“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寄信吧)“北”又指什么呢?(北方,也可能指北方的亲人,自己的妻子。)看一看,诗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时“寄北”呢?再读诗题(夜雨寄北)可以知道是在一个雨天的夜晚。为了让人听得更明白。读古诗也要注意读出重音,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那么,诗人是谁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

二、知作者

(出示幻灯片),噢,谁来说一说你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好,齐千姕你来说,郭晨宇你也说说。收集得很全面,来看看老师收集的。

(生自由介绍后出示多李商隐资料课件:)我们小声读一遍,这些资料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常识,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李商隐给妻子写了一封什么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三、读诗句

1、(出示诗句课件)请大家自己读诗,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然后再

同桌互读,要校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汇报你们认为比较难的字词。好,孙一田你来读,嗯,不错,孙彤辉你来读,嗯,有进步,指出了比较难读的字词

2、(出示涨的课件:)记多音字“涨”,(涨潮,涨破)在这里读三声。读两遍,记住它。

能不能读得字正腔圆,一个字不错?自己练读一遍。

3、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读通,、读顺。

你能把它有节奏地读出来吗?(出示带节奏的课件),老师先来给你们示范一遍,同学们试一遍。好,比刚才好多了。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四、整体感知诗意

(出示课件)请结合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宋俊杰你说,嗯,理解的不错,第一句是说,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秋池就是什么?(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涨,灌注,雨水增长很快。第二句应该是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3、再看三、四句,释疑。“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是对家人的思念。)三四句是何时那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4、再连起来说一说,想一想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郭明祖你说,对,第一二句是思念家人;你能读出思念的味道吗?齐读一下。第三、四句是盼望团聚。你能读出盼望的味道吗?再试着读一读。

好,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又跟这个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味。

五、赏析诗句体悟诗情

1、齐千姿你来读第一句,好,请坐。在这个雨夜,谁在问谁?两个“期”说明了什么?孙姕瑄你来回答,嗯,这两个期一问一答,将归期的`期待和未有期的失望融入了这凄凉的夜色中。更加显示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中。

2、徐鑫泽你读第二句,这句当中有你喜欢的字吗?对“涨”字老师也认为这个字写得非常美,它不仅富有动态感,写出了巴山之水涨满秋池的景色,更是诗人对妻子怀念的增长。

3、齐读后两句,你发现了什么?张跃钊你说,嗯,这两句是诗人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嗯,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烛光下和妻子聊天,他们在谈论着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奇妙之处。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

4、好,让我们在用心去体会吧。用心去读一读这首诗。嗯读出了凄凉思念的味道。

那么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景色,听到这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的心情呢?对,是借景抒情。很多诗人写景不单单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李商隐也不例外。

六、拓展延伸

1、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李商隐的其他名诗。(出示课件)和老师一起读一读。看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去探看。

2、还有一首《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七、布置作业

李商隐的诗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震撼了无数文人的心灵,所以,咱们课下以后要背会、默写会这首诗,还要把它的画面讲给爸爸妈妈听。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夜雨寄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3、体会诗人的感情。

4、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2)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分析理解题目: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师有感情地范读此诗,注意停顿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生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此诗。生速记此诗,并让生展示背诵。

5、自此解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6、逐句解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7、诗歌主旨: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8、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9、生再次朗读此诗。

10、课堂练习

《夜雨寄北》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夜雨寄北》教案篇6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夜雨寄北》教案篇7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总结、升华

1、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夜雨寄北》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案8篇相关文章:

蛋糕教案8篇

大班8的组成优秀教案8篇

必修3英语教案8篇

小班幼儿洗手教案8篇

食品教案8篇

小班音乐歌曲教案8篇

绿色的世界教案8篇

月球教案8篇

场景歌教案8篇

关于沙教案8篇

《夜雨寄北》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