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写作文都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们探索未知的自我,认真撰写的作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思路与情感,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的风俗的作文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1
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中,我觉得重阳节最具代表性和神秘感。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重阳节那日,人们习惯登高远眺。在这秋高气爽之际登山,总是令人心旷神怡。平原之地若无山可攀,人们便吃糕纪念。“糕”和“高”谐音,最早取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后演变为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此外,重阳赏菊赋诗亦为古代时尚,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吟咏重阳的名篇,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蜀中九日》《过故人庄》……
重阳节从岁时节日渐渐演变成民俗节日,尽管各地有不同的过节习俗,但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从未改变。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传说,重阳节来源于一个道教的神仙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为了战胜瘟魔,拯救百姓,进山刻苦修炼。九月九那天,他让全村百姓登高避难,拿着师傅传给他的茱萸叶子和菊花酒战胜了瘟魔。从此人们就有了重阳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随着时间的.流逝,登高望远的习俗慢慢淡去,但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习俗却保留至今,所以今天的重阳节,更多的成了“老人节”,表达尊重老人,孝敬长辈之意。
这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习俗,时日的变化,可不让端午节成了最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节日吗?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2
我的家乡在山西北部,是一座被称作像北欧一样美丽的城市——朔州市。它有着很多自我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秧歌、彩车、旱船、焰火……热闹非凡。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从正月十四至十六连续三天,每当夜幕降临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灯展。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现代电器的也有歌颂新生活的,有宫灯、动物灯、飞机灯、火箭灯、飞船灯、有鼔灯、油饼灯······
放烟花,为山西人民最为喜欢的活动,元宵节期间每晚都要在广场上进行放烟花活动。大街上人山人海都在观看那美丽的烟花,多么艳丽,把天空都装扮的绚丽多彩,科技含量相当之高。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活动。“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日狂若”。从十四到十六各区县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表演。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啊!家乡的元宵节,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以部分。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3
过春节喽!过春节喽!我期望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我的爸爸妈妈提前办好了年货,家里焕然一新!就盼着今天过春节。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嗑着瓜子,吃着糖果,抱着饺子,看着春晚的晚会。按照我们东北的传统习俗,这饺子馅儿可是不能马虎的:馅儿里放硬币,谁吃到谁就会财源滚滚;馅儿里放花生,谁吃到谁就会升官发财;馅儿里放糖,谁吃到谁的日子就会变得甜蜜蜜的。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晚上,在街道上每家每户都会挂上亮堂堂,红彤彤的灯笼,表示在新的日子里红红火火;大门上要贴鲜艳的红色对联,表示祝福我们的日子会像对联上说的那样吉祥如意。到了晚上,饺子已经就位。在那些白白嫩嫩的饺子中,只有10个饺子中有花生。爸爸把包好的饺子倒进沸腾的锅里。过了一会儿,丰盛美味的饭菜摆在了桌上,饺子也一盘一盘的摆在桌上。家人们每个人都面带笑容,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只见那圆滚滚的饺子口水直流,我连忙夹了几个饺子。妈妈和小姨一开始第一个就吃了双花生,紧接着老爷、爸爸、哥哥、大宝和我都吃到了花生,一声声欢呼,一阵阵欢笑在客厅里徘徊中。等到晚上十二点儿,鞭炮声一次次响起,我和哥哥都想下去玩,可妈妈说:“今天是你们的本命年呦!你们晚上不可以出去,不可以看星星和月亮!”妈妈说完,我们俩只能乖乖的继续守岁了!收到了好几个红包的我觉得过年真好!不一会儿随着鞭炮声结束了,春节联欢晚会圆满落幕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的房间睡觉去了
我喜欢春节,喜欢和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因为家里每时每刻都洋溢着幸福。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4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最喜欢节日,因为在那天不仅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还可以看上激烈的赛龙舟,人们整天都沉浸在这天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端午节这一天人人都要吃粽子,包粽子,听奶奶说这还有一个故事呢: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楚王因听信谗言而在与秦王决业战中失利了,后来首都也被秦国的军队占领了,面临着之国之痛的痛苦,在五月五日这天,悲愤地投进江汨罗江,屈原死了之后,楚国人都十分伤心,为不让鱼伤害屈原的身体,便用粽叶包米,就是现在的'粽子,煮熟后扔进江里,所以每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会煮粽子,包粽子,纪念着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屈原,把五月五日这天定为了端午节,以示悼念。
这天一大早,奶奶就要开始包粽子了,先把粽叶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端出昨天晚上泡的糯米,把水倒掉,随后就要开始包粽子了。先拿出粽叶,用勺子舀一些糯米放在叶子中间,再放几颗蜜枣、豆子,用线包起来一个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奶奶包的那么容易,于是便也照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全部包好了,当水发出“咕嘟嘟”的声音时,就把粽子全部倒进锅里,等待个五六分钟,粽子就煮好了,一打开锅盖,屋里就满是粽子那香喷喷的味道,把线拆开,剥下粽皮,那蜜枣就像玛瑙一样,又大又红还有些透明,咬一口糯米又黏又软又糯,豆子已经面面的了。蜜枣十分甜腻,吃上一口真是十分满足,忍不住让人多吃几个。
吃完了粽子,我们一家人就一起去了西湖看赛龙舟,西湖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只见两只船上的选手目视着前方,眼睛里充满了斗志,开始两对选手的小舟就像箭一样飞了出去……
就这样充实的到一天就过去了,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也看到了十分热闹的赛龙舟。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5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而风俗则是那个地方的代表。每当思念故乡,就会想起那独一无二的味儿。
我们这啊,当地人结婚,早晨五六点,新郎就带着他的伴郎团去迎接美丽的新娘。而新娘则必须藏好某一样东西,可以藏人、藏鞋等。寓意就是,早点找到,早点把你带回家,然后接完新娘,赶紧快马加鞭,务必在12点之前赶到。因为上半辈子遇见你,下半辈子与你一起。在客人吃席的过程中,新郎新娘会挨个向各位敬酒,这样不仅是在尊重长辈,更是在攒祝福,希望这段婚姻幸福美满。
浪漫的日子,浪漫的风俗,喜庆的日子,难忘的风俗。
在正月十二这天,以往空无一人,冷冷清清的寺庙,在这天变得热闹非凡,人山人海,简称逛庙会。这天,老人会带着子孙来领略庙会风光。这庙会上有零食,玩具,游戏等,深受广大儿童喜爱,而他们嘴上的笑容更是受广大老年人喜爱。舞龙相信大家不陌生,在庙会上,人们带着龙套随着鼓点节奏而舞动,吸引了众人响亮的喝彩声,庙会上的套圈圈,更是简称经典。这个游戏寓意着在新的一年,我们都套出属于我们的幸运。在庙会上有卖棉花糖的、还有卖小乌龟的、小仓鼠的……孩子们一到那儿,估计把自己的家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到了清明节,各家各户团聚一堂后,出发扫墓踏青。一年多没扫墓,那野草都快比我高了,一个个都在羞辱我的身高,接着我恼羞成怒,把他们都砍了。我们小孩要从祖先坟墓旁摘取鲜花,然后把野花放在坟墓上给阿公阿太做个美丽的花冠。不仅有野花,还有野果,我带着弟弟兵们,所到之处,片甲不留,这也许是祖先们给我们的回礼,当扫完墓后,亲戚们会留下来吃一桌团圆饭再走。就当是快分别时最后的挽留。
我的家乡的风俗最大的特点就是每逢佳节七八姑八大姨。所有亲戚都会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吃着美满的团圆饭。
家人,有事没事就多聚聚,如果一直拖到那天。就来不及了。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6
众所周知,正月初一过新年,全国各地上上下下男女老少无一不庆祝。自然,我的老家兴国县也不能落(la)下。
在初一的前一天就是除夕,说实话,要论初一与除夕那一天更热闹,那当然要数除夕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家中的大人们还要准备午饭和晚餐,忙的火热,唯有小孩子们有空出去玩:放爆竹,放风筝,如果河面结了冰,那就更有意思了:在冰面上立好一个爆竹,只要“碰”的一声,那冰面就会炸出一个小洞,水花四溅,好不快活。
到了除夕晚上,就更热闹了。天上铺了一层“彩花儿”,鞭炮声也一直响个不停,趁着这热闹的气氛,家中男女老少也互相举杯。吃过了年夜饭,大多数人便是看春晚了,而且一看就看到大半夜,可是小孩哪能受得了,早早就上床睡了。
初一与除夕便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光景。初一很安静,不像除夕一样热闹,只有中午或者晚上才会去走亲访友。初一早上,小孩子早早的起了床去拜年,为什么要这么勤奋呢?当然是因为要收红包呀!不过,收了红包,就是拿给去父母了。顶多留给自己五十或者一百。
过了初一,就安静了大概十多天,到了正月十五,另一个高潮到了,那就是元宵节,一下子,整个县城里又热闹起来,大人们白天炸元宵,炸了金黄后取出,一直放到晚上。到了晚上,把炸好的元宵拿出来供大家品尝,一口下去,那叫一个好吃:外酥里嫩,富有嚼劲,吃了一个还想吃。
但是过了正月十八,春节就结束了,孩子们也该去上学了,大人们也开始正常劳作了。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篇7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吟诵着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不知不觉元宵节又到了。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的元宵节最少不了的就是花灯。她有一个哑伯,扎出的花灯整个村子里无人能比。手指灵动地上下翻飞,细细的篾丝就弯成了圈,绕上了线,变成了“兔子”滚圆的身体,胖胖的耳朵。用不了几分钟,一个篾丝搭成的“兔儿灯”就初步成形。接着,便是给它糊上各色的纸,每一只“兔子”都五彩缤纷,与众不同。最后还不忘点缀一番:画一双红红的眼睛,贴一张小巧的三瓣嘴,围一身剪成须状的皮毛,安两对木制的轮子。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儿灯”就诞生了,让妈妈爱不释手。一到元宵节晚上,妈妈和她的伙伴们便拉着“兔儿灯”在村路上行走。无数的“兔儿灯”像点点繁星,蜡烛绽放着亮丽的光,映照在孩子们的脸上,化成了欢乐和幸福荡漾在心间。
在爸爸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元宵节的夜晚“照田宅”。吃过晚饭,几个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扛着早已扎好的稻草把,来到自家田里,点燃火把。孩子们在田间飞奔着,欢笑着,火把像一条条火龙,吐着火舌,照亮了田间的每一个角落,田里火光环绕,夜空因为有了那一簇簇耀眼的花苗富有生机。这燃烧的火把不仅寓意着害虫被驱走,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虽然夜已深,可大家却久久不愿离去。那点点火光在田间闪耀着,闪耀着……
而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又留下了多少影子呢?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举行了“欢欢喜喜闹元宵”活动。教室里,我们搓着汤圆,虽然手上、身上全是白花花的米粉,但心里却乐开了花。操场上挂起了许许多多的彩灯,它们在风中摇摆着,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在琳琅满目的彩灯之间穿梭,一个个笑语盈盈地欣赏着。在彩灯之间挂着一条条灯谜,同学们有的仔细地思考着,有的几个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还有的猜中了就兴高采烈地去兑奖。整个操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也快乐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在彩灯间流连着。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元宵节给我的童年生活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岁月的脚步匆匆,它把元宵节又带到了我们身边,可那些曾经的欢乐却在悄悄流逝。我多想像爸爸妈妈小时候那样拉一回“兔儿灯”,照一次“田宅”,再欢欢喜喜地闹一下元宵,找回难忘的记忆。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