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提升整体素养,读后感体现了我们对书籍智慧的一种尊重和感恩,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1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正如作者所说,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句话,也不用管是谁说的。多么希望这真的能成为对我们所爱的人的一种祝福。
众观林徽因的一生,才会发现她对人生的理解不仅是充满诗意,还有不可忽视的理性。出生在一个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大家闺秀的家庭,受其父较为自由的思想的影响,在知识上从来不会输给任何人,同时又追求自己的思想的开放,不拘于形式。也许只是了解在她与徐志摩破碎之前的状态来看,她确实是以骨子里充满了诗意的女人,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一份诗意,也才让人感觉她是如此的浪漫,真的就像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般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稚嫩。
她与徐志摩在古色古香的北京相遇,后又在自由奔放,用志摩的话说康河是不属于谁的,只属于他自己的这样的剑桥再度相遇,并能互相欣赏自己的诗情,令人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二人在康河的小船对诗的情景。那一晚,他掉进去了;那一夜,她也沉下去了,但是她却归回到了现实。虽然产生了伴随他们一生的爱情,但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康河。林徽因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徐志摩,决定寻找属于自己的世俗。她想要的是现实的安稳,而不止是灵魂上的契合与交融,她要的是生活。但那时的徐志摩却是个有妇之夫,这对于想要追求世俗的完美的林徽因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最后她选择了与梁思成朴实的生活爱情,而不是其梦想的思想灵魂的爱情。有人说她放弃了最好、最美的感情,就算徐志摩为她选择抛弃原来的妻子张幼仪,还是没能赢得林徽因的回转;有人说是她令志摩沉浸于康河不得出来,是她的骄傲把志摩伤得如此深,不惜抛弃妻子,最后只能把对她的感情寄托在另一个人陆小曼的身上;有人说志摩才是那个临于世俗之上的纯净之子,所以终身都成为了她的仰望。
还有一个默默为她守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又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走进梦中不想出来还为这份纯洁的爱情终身不娶,时时守候,只从远处观望,还可以接近,但是却永远没有热烈的表现。而她也就这样靠着他成为她的守护,成为她的另一倚靠,没有跨过知己的界线,是两个独自遥望的灵魂,一个人的相思。
选择人世间烟火的她在建筑的事业上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绩,让她在事业上得到了满足感,然而心中却拥有一块永不改变的地方留给那片诗情。她用尽全身的气力在成就了她的建筑的平野上建立一座高楼,为东北大学设计校徽,为国徽的设计献出灵感,为中国将逝的景泰蓝工艺力挽狂澜,作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古建筑的解说,即使在病痛中也忍住不遗余力的工作,看不出她内心的柔情,看不出她的伤痛,只有对事业的坚定。但是谁也不能看透她,惟有她自己知道。当她在与病痛作斗争的时候,是志摩孜孜不倦的来陪她畅谈人生,灵魂;当志摩为了听她一场演讲会而丧生与飞机事故时,她是治丧会中最伤心的那一个;当她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是谁依然忘不了康河的柔波?
也许再回头来看看现在的我们,生命似乎早已被安排了,我们能做的就只有顺服,然而顺服的同时,我们又可以做选择,做那对自己生命最为有意义的事情,或许真的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选择的不同,既然选了,就不要后悔,就要活出最美的自己。本书的作者并不是林徽因自己(虽然是她的传记),所以作者在总结的时候,谈到说人的一生不用追求前生来世,能够活好今生就知足了,我想,我们不仅要让自己的今天活得丰盛,更要让今天的意义成为明天的盼望。不知道林徽因是靠那遥不可及的诗一般的爱撑着活下去,还是她对事业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创造的热情让她走向世上生命的终点,又或是在另一个世界她将会和心爱的人真正一起梦回康河的希望让她活到不过五十的年岁,急切与他再度携手。不知道,不了解,不明白。我只想说:有些事该做,有些事不该做,在无法确定人生永恒价值的时候,不要轻易交付人的手中。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2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民国的才女们大都如烟花一般绚烂,让人难以忘怀们她的美丽。徽因便是如此,相信,后世之人都不会忘记当年的那段倾城之恋……
翻开《林徽因传》,徽因的一生,离不开三个男人。可是,使我最有感触的那个人,不是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梁思成,也不是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而是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金岳霖!
徽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三个痴情的才子围绕着她。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结为伉俪,厮守半生;多情诗人徐志摩肯为她与原配离婚决裂,甚至为她的一场讲座匆忙赴约而英年早逝;而执着缄默的金岳霖则深情地默默守护了她一生,不动声色,终身未娶!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一灵魂伴侣……”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金岳霖的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了吧!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一起爱上徽因的三个男子,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又续娶了学生林洙,徐志摩追求徽因失败后又与陆小曼结下了另一段尘缘。金岳霖,这个看起来内敛甚至有点木讷的男人,只有他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悄悄地埋于心底,而默默地一个人孤独终老。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金岳霖用自己的理智以驾驭自己对林徽因强烈的情感,他对林徽因说;“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于是他选择了退出,此后三人终生为友,金岳霖总喜欢与他们毗邻而居。梁家每周几乎都有文学沙龙,而金岳霖总会是座上宾,他们志趣相投,交情甚笃。据说,每次林徽因与梁思成闹矛盾时,总会不约而同去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去裁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徽因,最终还是辞世而去。葬礼上,金岳霖的泪水,就没有停过。他为徽因写下了那幅让人永远记住的挽联:读后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再也不能伴她左右,孤独的他只能依靠美好的回忆度日。有一天,他把从前所有的老朋友全都请到北京饭店里,请的时候他没有交代理由,老朋友也不知为何故!直到宴席开始了,他才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平淡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他的痴情默默地流泪!
金岳霖的晚年是和徽因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他们亲切地叫他“金爸”,他们知道这个缄默的老男人为他们妈妈付出了自己毕生的感情了。元好问有词云: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岳霖,他默默地对徽因用自己的一生,来作为最美的答案,诠释了这个情为何物这个问题……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3
读这本书之前林徽因的认知是位被三个男人爱着的女诗人,读后非也。
出身名门,妾之女,自小领会大家庭的人情世故,处理大人间的纷争,照顾弟妹。16岁随父留学欧美,父亲教育观超前,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正是这次放眼看世界,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这份志趣在她美貌如花外镀了层厚厚的金,这份志趣是她一生的灵魂,长期奋斗的梦想。
她的圈子里有文学家 政治学家 物理学家 文学家 诗人 清华北大教授等,这样的圈子决定了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即使战乱 ,即使肺病缠身,即使带着两个孩子 老母亲 ,她依然没向生活低头,经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涯。即使夫妻二人一贫如洗重病缠身,但他们依然拒绝了美国“高薪厚禄” 因为一颗爱国的心。今才知她是中国国徽 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她虽才华样貌出众但是平凡生养,有一份事业加持,无须惊涛骇浪,只求现世安稳。两个子女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的事业。
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经历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 友情 爱情,获得了圆满的婚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谁不爱?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4
她如一位仙子,从一片清池中走出,婷婷袅袅,步履翩然。经历了分分合合,经历了炮火喧天,经历了颠簸,经历了动乱。当她回到她所来的那个世界里时,她依然清丽,依然温柔,依然美好。
好一位林家美人,好一位凡间仙娥,好一位贤妻良母,好一位建筑名家。一个女子,若是生得美丽,并不稀奇;若是天资聪颖,也不可贵;若是贤良淑德,算不得惊天动地;若是坚韧有余,也最多得人敬佩。而她,却集世间所有光华于一身,这怎能令人不为之惊叹,不为之动心?
多少人为她动心,却只敢远观,不知如何靠近;多少人为她倾心,却一见她面,便自觉低了几等。即使她不曾流露出半分高傲,半分冷漠,仍让人不由心生敬意;即使她不曾扭捏羞涩,故作娇弱,仍让人对她爱怜有加。
无论何时见她,她总是大方的、端庄的、自然的。她的眼神中,始终是那种淡定,又不时藏着点调皮。她的出现,为多少陋室华宇增添了光彩,为多少古板人物增添了灵性。难怪梁思成爱了她一生,守了她一世,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她的离去,令世间多少人叹惜,又令多少人悲戚。然而她还是走了,就那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她的名字永远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记在了中国建筑史册里,永远被后人缅怀和爱戴。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5
昨日读完白落梅著的林徽因传,很是感动和深思。
林徽因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是这样子总结的,这样的女子当养在深闺中,当花草为邻,当诗书作伴。然而一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她热爱烟火人间,渴慕与世俗为伍,愿为事业献身。她虽洁净出尘,喜爱浪漫,可她不清高遗世,她向往烟火、惧怕孤独。
她在临死的时候要求见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孩子一眼,是她一生对徐志摩的愧疚、牵挂与爱。比起陆小曼,林徽因是太过清醒,还是太过懦弱?又或许真的如她自己所说,是爱徐志摩还不够多?陆小曼未来徐志摩,决然离开丈夫,敢于承受世俗诸多压力,纵是万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爱,却假装轻描淡写,不肯对人提起。她甚至冷静地说过一句话:“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真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而徐志摩相比却对爱有了勇敢的承担,他说过,“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说也可伶,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与人不同,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后,一个极力想要擦去过往痕迹,另一个则想珍藏曾经的美好。谁都么有错,只是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觉得,这只能说明林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梁思成母亲俨然当时已经对林有了很大的意见,不同于徐对待生命的洒脱,林是一个官宦家族出身,为了日后的生活和人生她更要隐藏心中的真实想法,要不也不会在临死时见徐的孩子。
看完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林的一生确实耐人询问,真因为对她的人生我自身有强烈的理解和所谓的同样的轨迹下行走的引子。我更加希望多的了解她,她对待感情的冷静和对待事业的渴望。
她是清醒的,她是世俗的,她却也是浪漫的。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是让人品味,我曾一直把她当榜样,我将还视她为我的榜样,我是多麽的渴望去读她些的每一首诗。她创造的每一个作品。
也许在一天的时间内就读完你的一生,也许因为白作者的影响,自己眼中一直噙着泪,这对你来说不公平。你如白莲一样的人生,做到了生如夏叶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你对待人生的修行自是很洒脱和安静,我不该带着丝毫雨丝搬的心情。抱歉没有好文采来描述我对您的喜爱,我多麽希望自己也如您般写出自己的人间四月天,我多么希望可以用如您一般坦然乐观之心态,描述每一次人间的变故和情感。但是我却做不多,我只想在您死后的56年来临的时候,告诉您,我懂你。
《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