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让我更加意识到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卓越的观后感是对电影对话和对白的理解和解读,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下无贼》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天下无贼》观后感篇1
天下无贼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人间至善的最高理想,当理想照进现实,天下无贼似乎已不再遥不可及。
冯小刚借《天下无贼》抒发一个理想主义梦想,两个贼失去了理想家园,但在一列火车上借着“傻根”又找到了自己的本性,傻根这个人物由王宝强来演是极为合适,他身上那种质朴,单纯的“傻”劲是别的明星所演不出来的,而冯小刚也为傻根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前期铺垫,无害的狼群,“天下满贼”的同乡,使傻根这个人物充满了个人气质,现在想来王宝强的走红也不是无来由的。
姑且称呼王薄与王丽是一对鸳鸯飞贼,说飞贼不为过,矫健的身手,仿佛能上天入地的本事,让人觉得做了贼真真是可惜了,他们的名字也让我觉得别有一番深意,男人凉薄,女人美丽,故事最后的最后,男人不再凉薄,而女人也不仅仅只有美丽。
两人的感情冲突贯穿影片的前半部分,王薄喜欢快意恩仇的刺激生活,王丽却厌烦了东奔西跑,朝不保夕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他们的孩子,而为了他们共同的孩子,他们最终放下了两人的矛盾,齐心对外。但就论情节而言,贼婆王丽人物转换的过快,有些违背人物的身份和逻辑,而刘德华饰演的贼公符合一个贼的思想路线,无论他做多少件好事,终究更改不了贼的身份。
影片的动作戏很多,用慢镜头配着唯美的音乐拍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动作过于凌乱,让人眼花缭乱。
在赵本夫的原作里,“贼头”王薄和王丽一路保护傻根平安到家后就不了了之,并没有交待结局,电影则对剧情作了丰富和发展。冯小刚赋予了电影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要义,但结尾的神来一笔有些突兀,为了圆傻根的天下无贼的梦,王薄死了,王丽孤身带着孩子,结局太过悲情,仿佛是为了悲情而悲情。傻根或许安全的回到了家,那以后呢,以后还会不会有一个向王丽这样的傻贼来保护他,而王薄也算是间接因他而死,王丽还能否没有任何想法的面对他,人总不可能一直单纯下去,他已经不是孩子了。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写给成人的童话,而成人的童话有时往往很残酷,我们总该学着长大了。
《天下无贼》观后感篇2
?天下无贼》是一部有些年头的老电影了。我曾经看过一本侦探小说,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除非看到了结局,否则,所有的猜想都是虚妄的。我想《天下无贼》也是一样,除非看到了电影谢幕,否则不会有人猜到会这样的结局。
也许乍看影名你会以为是一部古装片,但它不是。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繁杂的造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世界上最纯洁的淳朴与那老奸巨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情节与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交映生辉,却偏偏赋予了整个故事一个悲哀的结局。
王薄与王丽是对情侣扒手,在火车上巧遇淳朴善良的农民傻根带几万元回家。傻根身上的淳朴善良打动了饱经沧桑的王丽。这对情侣扒手决定放过傻根,但火车上有一个组织严密、偷窃技术高超的集团。这对情侣扒手为了让傻根永远淳朴善良,让他的心中永远存在着“天下无贼”的信念,与偷窃集团斗智斗勇,最终王薄还是惨死在偷窃集团老大的手里。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人性,充满了哲理,它所留下的不仅仅只有爆笑的情节,还有意味深远的余音值得玩味。
有一个片段我至今历历在目:当王丽对这一座庙宇深深的拜下去的时候,我能感受得到她内心深处的虔诚,浪子回头金不换,身为贼的无奈只有贼知道。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安静与祥和。
“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的第一声啼哭都是一样的纯洁无暇,只是“性相近,习相远。”他们人生的种种遭遇成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傻根说过这么一句话:“俺家离这里很远,春节俺都是与狼一起过的。狼都不害俺,人咋会不如狼呢?”傻根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环境里,心里没有受到一丁点儿污染。他要经历还有很多,他所生活的时代不是他心目的那个无贼的时代。但导演并没有破坏这份纯洁的美好,王薄用生命守护了傻根心中“天下无贼”的纯洁信念,让“天下无贼”变成一粒种子,埋藏在傻根的心里。那怕今后一丁点儿风雨都会将它扼杀!
但这只是影片,现实生活中没有王薄会为你守护所谓的淳朴善良。如果你想傻根一样没有戒心,说好听点是你纯洁美好,说难听一点就是你无知愚蠢。你将会成为现实社会的牺牲品,早点醒来吧!这个世界不像书中的、电视里的那么美好。
天下无贼?在现在看来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存在于未来的现实。真希望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天下无贼》观后感篇3
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老乡“傻根”给我们讲了他老家的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在他们那个山村,如果你在山上看见一堆牛粪,但没有带工具,你可以划一个圈把牛粪圈起来,表示牛粪是你的,就不会再有人动它,过两天来拾,牛粪还在那,象动物用尿圈划自己的领地一样原始和自然。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结论,他们村的民风很淳朴,电影院观众的反应也是这样,但也会听到不少嘘嘘声和笑声,这笑声分明是在说:“无法相信”。
信其有还是信其无,其实都有道理。到底有多少人信其有,多少人信其无,是农村人信其有,城里人信其有,没办法知道。
信其有的观众认为,那里的村民没有出过门,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对城里的生活没有体会,不知道流动人群和市场经济的力量。这种观点应该符合事实,山里的老乡们很淳朴,这是阳光思维的一个基本观点,首先要看到亮的一面。
信其无的观众认为,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事,纯粹是傻!这也是影片所以给人物取名“傻根”的理由,很有代表性。
我只知道城里人的观点,不知到村民们的观后感。如果他们也把故事当成一种笑料,这些村民基本已经城市化。如果只是恨那些专业的、高水平的、来自于城里的贼,就是根本和城市不搭界,应该是未开化的,是淳朴的。
信其有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信其无则是一个动态的思路。用淳朴和奸诈形容一个个体可以很准确,但去形容一个地区的群体,本来就是一个统计规律。比如说,五成以上的老乡比较淳朴,这容易让人接受。
这里只是借用了影片的画面,其实,淳朴和奸诈,和城里人和乡下人没有任何关系,城里人有淳朴的,乡下人也有奸诈的。
在国人的概念里,一般用淳朴来形容老乡、孩子、学生,也听到过有人用淳朴来形容北欧这些高度发达地区的人。
老乡、孩子、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没有见过世面,知识面也比较窄,没有经历过经济社会的压力和辛苦,对社会的险恶面没有太多的了解,这是以关心、谅解、教育为基础的评价,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爱心的体现,表明了评价者勇于承担的教育责任。这种评价往往会以另外一个面目出现,就是“他们还傻着呢”。
当他们受骗上当的时候,过来人会很关心的劝导:“吃一堑长一智”吧。这种劝导一方面体现了过来人的关心,但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过来人的精明,实际上也表现出了过来人的“奸诈”。
说北欧等高度发达地区的人淳朴,基于诚信的成份比较多,认为他们傻的成份比较少,在这一点上,国人不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过来人过分强调“无商不奸”,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家长们常常向孩子们宣传社会的黑暗面,小小的年纪,就有了一个扭曲的心灵,“所有的陌生人都可能是坏蛋”,一出门就有可能被强_、被拐骗。这样的教育,很容易培养出“奸诈”的人才,由于父母定位的偏差,后代对社会的认识会产生更大的偏差,这是用高昂的代价买了一个无理头的保险,有一种占小便宜吃大亏的感觉。
用矛盾论的观点去看,淳朴和奸诈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要消除这个矛盾,我们的社会必须建立高度的信用体系,呼唤淳朴、呼唤诚信,这是人们的共同心声,建立诚实信用的社会体系才是过来人真正的责任。
靠爸爸发家的年轻人认为,生就一个好爸爸是自己的命,好爸爸就是自己的资源。靠肉体发财的妓_认为,生就一付好色相是自己的命,好身材是自己的资源。靠溜须拍马挣得一官半职的小人认为,能和领导搞好关系,那是我精通人际关系学、精通现代管理学,也是我的本事和能力。他们不认为自己和奸诈有任何关系。他们在享受自己的成果时,在陌生人面前时,显示出得意、自豪,在内心深处、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年轻人始终不能抹掉花花公子的脓包形象,妓_永远挥不去肮脏下_的心理阴影,小人要不断投入时间、金钱,挖空心思,闻辩主人的屁味,吠咬同仁,小心翼翼的维持自己的利益。如果把淳朴和奸诈放在一条线上,从某一点开始,越往右边越淳朴,越往左边越奸诈,那么淳朴和奸诈就只是两个极端,现代社会上的人,大多数界于两者之间。如果更多的偏于淳朴,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有诚信的社会,如果更多的偏于奸诈,这个社会的诚信就需要大加树立。
如果把淳朴和奸诈放在知识和年龄组成的坐标系里,分四种情况,知识少年纪小,这样的淳朴是真傻,这时的奸诈是纸老虎,属于小儿科类,需要正确引导,发展成为真淳朴。知识多年纪大,这样的淳朴是真淳朴,这时的奸诈是真奸诈,要么是大俗大雅,可以放心使用的人,要么就是黑心坏透,属于要坚决放弃、最多限制性使用的人。知识少年纪大,这样的淳朴是偏傻,这时的奸诈也偏傻,属于小聪明大笨蛋类,只能有限使用。知识多年纪小,只能说是成熟早,属于可造就类,要不断增长知识。
聪明和奸诈有时很难区分,有一个区分的办法,就是分析其行为的目的。比如,明知道公司某岗位缺乏人才,现有领导借口阻挠同岗位或低一个级别的岗位引进新的人才,或者同一个级别的人才经常有辞职现象,或者同一岗位经常引进一些不合用的人才,或者经常不能招入人才,可能就是现有岗位的领导为保住自己的位置而耍的小聪明、做了手脚,上一级领导一定要冷静观察和分析。
区分聪明和奸诈的关键,在于评判人自己的水平。一般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人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或者“这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做出这样的事情”,这是分析一个人淳朴和奸诈的底线。通常年纪大的人,若基本判断是淳朴,多数可以信赖,所谓的真淳朴。年轻人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往往对上级表现出惟命是从式的淳朴,会降低判断者的分辨率,若基本判断是淳朴,还要看其行为的目的有没有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或者观察其行为有无退避责任的心态。
做官为民做主,医生救死扶伤,职工以厂为家,这是判断一个人淳朴和奸诈的基本规则,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不为病人考虑,怕承担责任,有任何一点把柄,都可以判定这个人属于奸诈之徒,至少可以判他个为官不清,或者水平低劣。
穷山恶水出刁民,那是因为财富还不够多,被逼失去淳朴。如果一个叫花子坐在马路边上,翻开自己的裤腰做虱子,过路的人不会惊讶,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没有时间考虑其他需求和风险,洗澡、新衣服、脸面等等都是别人的事情。如果一个小姐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翻开自己的裙腰做虱子,过路的人一定会万分惊讶,不惊讶的人一定认为那是一个傻子,而不是一个小姐。
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因为知识还不够多,是小聪明真傻。所以做出过激的行为,是在为其缺乏知识付出代价,是为了增长知识而交的学费,这和傻根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人在江湖,有时需要为五斗米折腰,在强大的敌人和自然灾害面前,做无谓的挣扎,还不如念一声“阿弥陀佛”寻求心灵的安慰来得有效,这样会牺牲的更加无畏和轻松,难得糊涂,勉强算得上淳朴。
无知的淳朴就是傻,不值得赞扬。有知的淳朴是真淳朴,值得信赖!
《天下无贼》观后感篇4
贼的故事也可以大行其道,《龙凤斗》讲述的就是一对雌雄大盗的爱情故事。极具香港商业文化的特点,不屑于说教,一派天真地搞笑,再加上必不可少的爱情信仰。故事情节险象环生,出人意料。刘德华和郑秀文在剧中扮演一对离了婚的神偷夫妇。两年后,郑秀文为了一条珠宝项链打算嫁给一个犹太人——一个同样是神偷富婆的儿子——富婆跟郑秀文签定协议,项链她只有使用权,如果她和她儿子的婚姻持续到60岁,这条项链才属于她。郑秀文答应下来。在富婆儿子拿项链去鉴定的路上,郑秀文派人抢走项链,不料却被刘德华抢先一步拿下项链。富婆报警,并要保险公司赔偿损失。分别两年的雌雄大盗再度重逢,郑秀文不解的是刘德华为什么要和她离婚,刘德华也想证明在郑秀文的眼里,他是否比珠宝更重要。
于是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喜剧性的剧情冲淡了男主角最后因绝症而亡的悲剧结局。香港的电影永远是要人享受现世的快乐,拒绝大悲剧的沉痛感。在那些由高档产品,高消费下建构的爱情和生活,有着物质的实在感,可是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真正的平民?但无论如何,平民还是乐意接受的,有钱有趣有情有调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虽与己无关但也仍能在平庸的现实中制造传奇,至于故事永远不必推敲真伪,一笑而过便足矣。
比较而言,《天下无贼》则更贴近平民生活了。我们看到现实的另一面,是众多电影表现的城市题材小资情调所忽略的底层人民——贫民的生活。冯小刚越来越倾向于在民间寻找理想,《手机》也是这样,民间小调穿插在影片当中唤醒深藏在城市人内心淳朴的记忆。冯小刚对城市生活的失望情绪,从《大腕》就开始表现出来。这种城市批判意识渗透在影片中,不同于早先的《不见不散》等调侃味浓厚京味儿十足的都市爱情剧。有了批判意识,冯小刚开始变得有些深刻了,但他似乎很快意识到流于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建构理想。到了《手机》和《天下无贼》他一面继续批判城市物质文明对于人心灵的伐害,一面又竖起民间的理想来拯救人心与道德的败坏。但无疑冯小刚的民间是概念上的,也是多多少少美化了民间,所以无论是《手机》里那唤起人们质朴记忆的一声声遥远、深沉、感伤的歌谣还是《天下无贼》里经过民谣改编的《知道不知道》,都能让观众嗅见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追怀却又扑朔迷离。
?手机》的赤裸裸的写实风格遭到了攻击,理想的陷落很难满足观众的心理,它打破了某种平衡。所以在《天下无贼》中冯小刚加重了理想化的笔墨,设置了一个未被城市物质文明污染的打工仔的形象,形成了城市与乡村文明的二元对立的模式,最后乡村占了上风,理想取胜。作为成功的商业片《天下无贼》在取悦观众心理上真是样样俱全,邪恶和正义的二元对立向来是最能调动观众胃口的,无伤大雅的调侃和搞笑情节,甜蜜又伤感的爱情故事虽然令人怅惋但亦能起到荡气回肠的效果,回味起来就更香更浓,再说华仔饰演的角色算是个民间英雄了,把他写死既可成全凄美的爱情又合道德的惩戒法则,是两全其美的选择,既如此他就必死无疑了。
?龙凤斗》与《天下无贼》都是关于贼的故事,都是华仔的演绎,虽然华仔是一样的深情,但还是风马牛不相及,贼的故事也是多姿多彩的啊。
《天下无贼》观后感篇5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冯小刚在2004年推出贺岁力作——《天下无贼》。为了兼顾港台市场,打破冯氏影片“北方热,南方冷”的桎梏,冯小刚还特意邀请了刘德华和刘若英扮演男女主角,而影片当时创纪录的400多个拷贝的投放量及过亿的票房,也算没枉了冯导对贺岁电影的一片赤诚。
影片根据赵本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并于2004年12月公映,但小说其实早在五年前就转到了冯小刚手中,当时冯小刚就被小说的这种悖反创作吸引,但几经改稿,都达不到预期,剧本也一直被搁置,后来在电影《手机》的首映式,冯小刚再次聚首二稿编剧王刚,两人达成共识,决定将剧本继续创作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剧本斩获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天下无贼”是个美好的愿望,我们不会去计较这种理想状态是否存在,真正让我们关心的是,这个“乌托邦”故事是否能说的圆满。鸳鸯大盗王薄、王丽为了帮一个叫傻根的人圆一个“天下无贼”的梦,与另一扒窃团伙展开一系列明争暗斗,在与对方头目黎叔的较量中,王薄以生命为代价迫使黎叔缩了手,最终成全了傻根纯真。让两个贼肩负维护“天下无贼”的脆弱谎言,这种出人意料的设定势必要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缘由。
片中刘若英饰演的王丽在得知自己怀孕后便萌生“金盆洗手”的念头,火车上遇上不谙世事、纯朴善良的傻根,骨子里的母性被激发。面对警察的盘问,那句“我怀孕了,怕遭报应,想做善事积点德,就是这么简单”是王丽对自己、对爱人王薄,更是对腹中婴儿的救赎;除此之外,宗教的感化也是影片设置的一大前提。
所谓的梦想照进现实,“傻根”王宝强大概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戏中那个坚信“天下无贼”理想的“缺心眼儿”傻根,戏外凭借“傻根”一角,迅速蹿红,签约冯小刚工作室,不久更是凭借一部《士兵突击》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电视明星。
《天下无贼》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新闻读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