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详细的教案,教师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个创新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集合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1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口算题
2、请根据他们的特点分类。(学生汇报交流)
3、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体验
1、复习除法的意义。出示第35页第1题主题图:
(1)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3)通过列式你觉得乘法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出示第35页第2题复习除法计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出示第36页第3题复习除法应用题。
(1)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2)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6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5页第3题、第36页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页~第11页,及练习二的第1--3题。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是今后学习十几减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列出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理解算理,并形成的算法,形成运算能力。
(二)核心能力
?十几减9》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合作探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同伴交流15-9的计算方法。
2.在展示交流中,体会15-9算法的多样化,通过对比分析,会选择优化的方法,提升运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十几减9正确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
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破十法”的计算算理和方法。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十几减9》名师教学课件、《十几减9》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拍手游戏:10的组成。
我拍1,你拍9,1和9组成10。
我拍2,你拍8,2和8组成10。
…………
9和几可以凑成10?看到9想到几?8和几凑成10,看到8想到几?
2.复习十几的组成
师:比一比,看谁抢答的快。16可以分成10和几?12可以分成10和几?19可以分成10和几?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这是游园会活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观察方法:观察图上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顺序,结合具体的每项活动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师:咱们一起看小丑卖气球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小丑有15个气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主题图中活动项目很多,数学信息很零碎,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收集信息和提出与信息相关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找与对应信息相关,并提出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
2.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
(1)列出算式,自主尝试计算
师:要求“气球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板书:15-9=
(2)操作与思维、表达相结合,理解算理,提升算法
师:15个气球,拿走9个该怎么拿呢?先想一想,再拿一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
学生活动汇报预设:
方法一:从15根小棒的下面先拿走5根,再从上面一行拿走4根,还剩6根。
师:刚才这个同学是怎么拿的?谁听清楚了,谁能上来边说边拿?
教师结合情况边说边逐步形成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先从下面拿走5根,再从上面拿走4根,实际上是把9分成了5和4,先算15里面的5-5,再算15里面的10-4=6.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结合刚才拿的方法来说一说15-9可以怎么算?
(一生照样子说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谁还有不同的拿法吗?
方法二:从上面一并拿走9根,还剩1根,和下面的5根合起来是6根。
师:谁能结合他的拿法来说一说15-9可以怎么算?
(同桌相互说一说,找个别学生汇报)
生:先把15分成10和5,从10里去掉9,剩下的1与5合起来是6。
板书:
师:“10”表示哪些小棒?为什么把15分成5和10?“1”表示哪根小棒?“5+1”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吗?
动手操作重点理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画出15个圆,左边10个,右边5个。
(2)从中圈出9个,想一想怎么圈。
结合画图过程,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完成下面括号的填写。
15-9=()因为()-9=(),()+5=()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
师:刚才我们在计算15-9=?时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想加算减,有的是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是先算5-5=0,再算10-4=6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操作辅助到离开学具操作进行表象操作,从结合操作活动到分析算理,到逐渐脱离操作说明算理,教学过程的展开“扶得合理,放得适度”,思维层次不断提升,知识不断内化。
3.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师:怎么计算12-9=?先圈一圈,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0-9=11+2=3
师:不操作,你能直接说说怎么计算14-9=?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闭眼想象、归纳,将操作、语言和算式充分地联系起来,从而将多种表征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用“破十法”计算15-9的算理。
(2)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三)课堂
全班交流,今天你学会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你更喜欢哪种计算方法?
(四)课时作业
1.练习二第2题送信。
先让学生进行游戏,游戏完之后把信件按顺序: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师:十几减9的差为什么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呢?
师: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1-9=13-9=16-9=18-9=17-9=
师巡视,观察学生选择的计算方法,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答案略
解析通过游戏形式练习,了解学生对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按顺序摆放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说出十几减9的差为什么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编一道用“16-9”解决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十几减9的应用。
答案略
解析通过学生编题,让学生发现计算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累数学素养。
3.看图列式。
(1)(2)
知识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提高学生看图列式的能力。
答案18-9=915-9=6
解析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问题,都用减法计算。此题培养学生看图能力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解决问题。
一共有17人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多少人?
知识点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出算式。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7-9-1=7(人)
解析结合生活中排队做操的情境,用总人数减去小红右边的9人,再减去小红1个人,就是小红左边的人数。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3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二的第6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倍。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 ,相当 于圆锥的( )倍。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各自让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例如,要求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可以先用软尺量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进而求出底面积,然后用书上介绍的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
测量出圆锥的高,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这堆沙的重量,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
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
1.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 。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 )。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
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 集合的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