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集合教案优秀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准备充分的教案,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一个创新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集合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1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

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 (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 (2)24×2=48

4×12=48 24×10=240

240+48=288 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书上39页第2题。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第二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编口诀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学生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学生模仿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编出。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二是让学生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三是学生能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快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

第一课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她带4组小朋友(每组4人),问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交流: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讨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那么两个跷跷板呢?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一二得二

引导学生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呢?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讨论交流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81216

小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连线,互相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

第2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出色,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5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9397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例1通过说圆、画圆、感

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说明:由于本届五年级学生还没有使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关轴对称及平移,旋转的内容无法涉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课前交流:略

2.导入新课:

(1)(指着物体上的圆)这种形状叫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

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1.画圆。

(1)学生借助物体画圆。

(2)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

(3)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剪圆,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4)比较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认识圆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特征。

②完成填表题和判断画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大小和半径或直径有关。

③教师小结有关内容。

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圆。

1.广场花坛喷水装置的设计,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喷头放在哪里?喷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巩固圆心的作用。

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3.这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这样一个圆要用哪些工具?怎么画?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篇6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集合的教案推荐7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0教案模板5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精选8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优质8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8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参考8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