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观后感时,应该深入分析作品的和表达的思想,观后感的写作促使我们反思影片的情感共鸣与个人体验,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2
就在不久之前,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关于美食的节目,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故土乡情、民族传承、人类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现。有人怀疑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成灾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或者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制作的有力抨击。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爱国主义片。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统的流逝和传承的呼吁
这是一种文化,能够有无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文化,历史,地理,风情,习俗。对待食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那样深入,细致,不折不挠。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沉淀在这个纪录片中可窥见那透露的一小角。《舌尖》将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乐道却不曾细致思考过的食物与民族的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加上文案对传统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镜头画面有意的煽情,电脑电视屏幕前的你我无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动!
总导演陈晓卿也说,《舌尖》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一样之处在于,它是经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仅令人见识到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并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前段时间接待一位瑞典的外宾,我很自豪地给他推荐了《abiteofchina》,并将视频给他看了一小段。显然,他也被中国的美食吸引住了,连口夸赞。记得不久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香港的学生拍了个访谈片子,他们问了在中国旅游或生活的来自各个不一样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叹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的美食,并赞不绝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传统输出和浸润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的文案:例如“豆腐的这种气质……”,“酵母菌喜欢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仿佛传来了发酵菌们欢快的歌声……”,“酱缸的帽子……”等等这种温馨活泼的描述随处可见,配合浑厚瓷实的配音旁白,真的很萌。而网络上因为《舌尖》而衍生出来的各种段子和食谱更是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举个例子,一个网友看了之后的感慨,他写道:“风在吼,马在叫,吃货在咆哮!吃货在咆哮!面点米饭堆山高,卤菜腊味都摆齐了,万山丛中,野味菌子真不少!江湖海里,鱼虾蟹膏味正好!端起了大碗小碗,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东海!保卫中沙!保卫全中国!”煞是可爱!
二:舌尖上的故乡--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一样食物不一样风格,代表着不一样地区的不一样性格甚至是风骨。有人评论说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龙井虾仁的杭州……据说有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看到这个节目瞬间泣不成声的。他们无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着因为减肥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的行为和逻辑。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那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区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觉得异常熟悉和亲切。粽子,年糕,冬笋……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先是这般珍贵和完美!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那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云南买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朴素夫妻,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调皮说着丈夫又懒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优点。这样的人生,让人羡慕。
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血脉,爱自己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可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
三:人类和自然—永恒的课题
人类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谐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观点即为美食理应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而不是现代社会贪婪无度地索取和破坏。人类理应对这样完美的馈赠心怀感恩,对大自然心怀敬畏,还有为自己对大自然的破坏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摄人们采集原始食材时,文案总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规律保护根系、菌丝、土壤和幼鱼。渣干湖渔民的“猎杀不绝”原则就是对自然的爱护,让人十分敬佩。紧之后是一位广西林姓的船长带着一批伙计在海上奋战了几天几夜,结果差点一无所获,原因是以往的过度捕捞造成了此刻的资源枯竭。也许这样刻意的比较也是另一种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特意讲述了很多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可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现代人最容易缺乏环保意识,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伤害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宣扬的是餐桌回归大地,美食回归自然。
四: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以我血荐轩辕
看豆瓣,发现《舌尖》其实还有第8集,讲的是镜头背后的故事。拍出一部如此充满人情味儿充满原始风格的好纪录片,自然离不开幕后的那些英雄们:导演,制片,策划,还有那扛摄像机,跋山涉水的人们。我不懂摄影的技术和原理,但我能从片中一些拍摄的角度和手法感受到那份用心和创意。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边远的深山村落,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细心地捕捉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
我没有特意去追踪拍摄幕后的花絮和内幕,但我还是无意间发现了在第二集主食篇最终部分的过年家庭场景,就是白波的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的那个大家庭,看片头介绍时我发现白波本人就是《舌尖》的摄影师。显然,2011年的除夕春节,白波家庭不仅仅是在分享中国传统节日上的主食、过年的习俗以及家庭团圆的故事,不难分析其实他那一刻还是处在《舌尖》这个作品的拍摄过程中的。所以,更不要提那些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街串巷,随船出海,半夜出动,寒冰拍摄等等过程的艰辛和付出。正因了这些人的真诚努力,我们有了--《舌尖上的中国》。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魅力,让我对吃有了新的定义,其中提到的中国传统五味,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奇妙的联想。
酸、甘、苦、辛、咸是传统中医对五味所下的定义,这五味与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烹饪词典里,咸是百味之首。咸味带给人许多联想,汗水是咸的',泪水也是咸的。老人在教训晚辈时也总喜欢语重心长地说: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咸味是食物入味的基础,就如同人生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在光阴的流逝中沉淀为了人生的底色。奋斗的汗水最终会酝酿为幸福的眼泪,开心喜悦,这份咸始终伴随于人的左右,在阅尽沧桑后让人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关于幸福最朴素的解释。
辛与酸在中国菜谱中是互补的味道。中国人喜欢用“酸”字来形容某种疼痛、某种妒嫉、某种不堪以及某种难以言说的苦难,而辣则代表着开朗、坚韧、果断的个性。一个纠结,一个果敢;一个隐晦,一个奔放。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倡导和谐。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对立的相互融合转化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菜中的酸辣融合能调出鲜,中国人外圆内方的性格则能调剂出和谐。懂得包容也讲究原则,心胸宽广也是非分明。酸与辣的结合就如同这种刚与柔的互补,在转化中煅造出和谐的“太极八卦”,幸福也在这种包容中历久弥新。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品味和回味各自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舌尖上的传统文化便如同这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要让五味在调和以及平衡中散发永恒的醇香。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追求幸福甚至在经世治国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4
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为数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来源。加上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当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吃那么简单。这部超脱了纪录片意义的纪录片实在是给人了大于更实际的现实的震撼。虽然你知道这是摆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张淳朴的脸上的每一丝感情,都是不掺假的真实。偶尔的背景音还是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现状,虽然伤感,可是越是这样,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也就越加的浓烈,不同于那些新闻里的,法制频道里的念白,人们在这种打开心灵和感官,专注于感受的时候,传递出的这样的情怀,这样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爸爸,你太厉害了。”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异样的感动,不管脚步有多远,心永远都朝着故乡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难,都要记得一种永恒的感动,家,是最最温馨的港湾。
我不是个合格的吃货,不然就不会美食当前还有时间拿着手帕纸流泪。但是我是个有感情的文艺的吃货,所以,舌尖就是这样的,在每一个抑扬顿挫的声调之间,把不仅仅是如何吃,更加是对于中国的热爱,对于社会的关爱吗,对于家乡的思念,全部勾引出来,让你欲罢不能,又沉醉其间。
所谓的根正苗红,若是做到这样,倒也真真是,不负恩泽。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5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