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我们要认真写好观后感,我们写观后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对电影的真实情感和共鸣,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山和岁月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1
一个人,独自看完《岁月神偷》。
夜的静谧,阻不住时光悠悠,有时候,真的害怕夜的降临,因为一天的疲惫的身躯尚未得到放松,却又要在黑夜中为新的一天而奋斗。生于尘世,或许不该有太多的要求,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远走。没有痕迹的脚步,踏不出生命的节奏。与其混混噩噩地过一世,不如平淡如水地过一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着年轻趁现在,用青春去打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我能理解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能读懂为儿女牺牲一切的大爱,只有父亲能包容我们犯下的种种过错,只有母亲能抚平我们心灵的重创,只有哥哥能给我们渴望的呵护,那一句“不怕,哥在这儿”深深地撼动冰封的心,有哥真好!可是,纵是铁打的身子,也经不住病魔的缠绕,当哥无声地倒下,才突然意识到他的重要。曾经,因为他损坏了我心爱的东西,我跟他大吵大闹;但当“战乱”平息,我们依旧哥俩好,他仍然陪我笑、陪我闹......当我发现他已然远去时,突然发现很想念他温暖的怀抱。为了见他,我按照奶奶告诉我的方法,把喜欢的东西全部收集起来,扔进死海,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把死海填满,因为奶奶曾说过:“只有死海被填满,才能再见到想见的人。”虽然后来,长大的我知道那只是一个传说,但是,我还是坚持相信它,因为妈妈常说:“做人,总要信。”当父亲颤抖着双手按下录音机的键,耳边传来哥哥用生命谱写的曲子。悠扬的歌声,再一次划破我颤动的心......
我忘不了雨中父亲倔强的背影,划破了手掌,只为替哥哥拔一棵小数,放在他的坟头遮荫。当父子俩手牵手时,我才感觉到父亲的高大,岁月沧桑染白了他的双鬓,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可以半夜去当掉身上仅剩的手表。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让这个家更好,金银财宝,都不及一家团圆来得重要。一家人在一起,或许日子些许拮据,但是简简单单,快乐就好!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2
当我从市委党史研究室杨编辑手中拿到“知青岁月”这本盼望已久刚刚出版的书时,我就被书的封面设计而深深地吸引着,我顾不上去查找自己写的文章,而是迫不急待的打开封面翻着,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那一幅幅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知青生活照片,随着书页的翻动,我的心荡起一阵阵涟漪,这时,只听杨编辑说:“快看看您的照片吧!挺好看的。”我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查看目录,翻到我的文章页《往事回首》时,才看见原来一寸小照被放大了几倍,看见自己30多年前的照片和文章被采用并编在书里,心情很激动。我小心翼翼的把书装好,回到办公室。
下午,有点空闲时间,便打开书籍,细细地查看目录,看见了过去的几位很熟悉的乡党和现在的几位同事及朋友的名字,心中甚喜,想着一定要先看看他(她)们的文章,以此分享。看完目录后,首先阅读的是莫伸老师为此书写的“序”,随着“序”的叙说,我由衷地感到:“称他们当知青的岁月是一段令人留恋的岁月,称他们那一段人生是辉煌而灿烂的人生”。这段文字时,感到是那么的精辟,那么的让人感动,那么的让人沉思,那么的让人引起遐想,那么的让人心灵受到了震撼!当阅读到:“序”中王春玲《遥祭王玉荣》的文章中,描写王玉荣出事、抢救、停止呼吸的文字后,心中一阵酸楚,再看“我不知道倘若玉荣的父母今天再读到这段文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时”时,顿觉泪如泉涌,失去亲人那种撕心裂肺般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惨,在我的心中泛起,如同失去朋友一般地难过而泪流满面,使坐在对面的同事感到不解地惊讶……
读完“序”,又看了杨编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山运动概况》,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从解放初期、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一直到七十年代末,从国家到我市有关“知青”上山下山的概况,受益匪浅。由于工作原因,无暇浏览,便把书带回家中,抽空阅读。从《后记》中了解到此书是一部以回忆录为主要内容的资料书,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特定历史。市委党史研究室历时18个月,征集了159篇知青来稿,142幅珍贵照片,10万多字的历史文献、资料,从中采撷91篇从不同侧面反映知青生活的文稿和98张照片,精选3万多字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编入该书。我细心的看了看文章,全都来自(按当年下乡县)我市11个县(区)和“三线学兵”的作品。看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说:感谢市委,感谢党研室的各位编辑们,为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而付出的艰辛!感谢此书的出版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美好而震撼灵魂的记忆!同时也给下一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和书中的父辈同走当年的“知青路”,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同时还感谢那些不曾相识的《后记》中所提到的每位同志,是他们为此书付出了辛劳和汗水。看过这些资料后,我迫不急待地开始看乡党和同事、朋友的佳作,使我从中了解了他们当时的经历,并被他们字里行间的文字所感动。宋进甫的:“人生之舟还在远航,我们仍在路上,我们还将奋斗”的结束语让我振奋!戴西平的一句描写“学插秧”一天后的感受,让我当时心里感到涩涩地,可是一句玩笑土语却使我忍俊不已,一扫苦涩之感,而每每想起都要发笑,他的最后一句:“我怀念知青生活”让我产生同感。我当年师傅的儿子陈东风的:农民乡亲是我的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如何解读“生活”这本书;让我感到理解和认同。在日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读其他作者文章时,许志勤的《我爱我“家”》中的一次意外“煤油煮面”一小节是这样描写的:每当我想起这桩面条事件,心中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煤油煮面一般想都想不到,我们知青却“享受”到了。这是我一生吃过的真正“怪味面”,怪得令人心醉,怪得令人回味,怪得令人难忘……。让我从他的回忆文字中,仿佛眼前呈现出他们当时吃面条的情景,我的心被缩紧。我想:也许这本书看完,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文字出现。还有赵国庆的一篇《杀猪》,让我也回到了记忆中去,他们要把一头尺把长的小猪崽,养成一头大肥猪,是多么的不易。他的文章没有去写养猪的艰辛,而是着重渲染了杀猪前后的经历,并描写了知青和乡亲们那种即将闻着肉香味、吃着大肉块激动而热烈的逮猪、杀猪全过程,还描写了他们看到乡亲们看见猪肉那种企盼的眼神时,决定把一部分肉送给乡亲们时的内心活动。随着文章叙述的高潮,我的思绪跟着他的文字在跑、在撵、在抓、在抖、在杀、在疼、在笑、最后心在颤抖……但他们的做法让我有着同样的感觉“痒痒的,甜甜的,舒舒服服的”吕恭的《五元钱》写的朴实而又真切,因而他一开头就写到:“这件事已经过去30多年了,如今日子过得越好,我就越加难以忘却,它使我懂得了苦难就是财富的道理……”当时,我看完即给女儿讲:“有空了读读这篇文章,你就知道怎样去生活。”还有众多的哥们、姐妹们的好文章都使我深受感动……
当我阅读到书的后十篇“三线学兵”的文章后,我的心就又随着故事的情节,一阵阵被揪起、一阵阵被放下,这十篇文章对我震动更大,我虽然没有过那段经历,但我初中时的几位同学,他们亲身经历了那场生与死的洗礼,那时我常去一位同学的家玩,从阿姨口中也经常听到她儿子的情况和看到寄来的照片,但是从未听到过文章中所描写的建设场面,“三线建设”是那么的让人不能想象的艰苦,他们当时全是十五、六岁的青年(按现在的年代能说是“青年”吗?),在短短而又可以说是漫长的三年,但他们的经历却让人荡气回肠,文章的字里行间,叙述了他们的点点滴滴,当年他们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奔赴“三线”建设工地——襄渝铁路线。为国家、为三线建设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遗憾的是我没有看过反映“三线建设”的记录片,但从篇篇文章中却领略了他们当年比知青还要艰苦的岁月,我也曾听说过:“如果要乘坐襄渝沿线列车的话,就能看见沿线山坡上那一座座学兵们的坟莹。”他们当时都是十五至**岁的青年,我想: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上高中,有的甚至还在父母的怀中撒娇呢?可他们(共有114名、其中bj19名学兵)却永远的长眠在那里!我想:每到清明节时,健在的亲人一定会遥祭他们的孩子或手足的,想到这里我不由悲从心起,喉头一阵紧缩,泪水如潮水般的涌出我的双眼,我的同龄人,他们要是当年能活着回来,应该和我们一样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也和家人在同享天伦之乐……
写到这时,不由地想起当年我的几位初中(能记得姓名的)同学李炳成、苑宝智、便中良、周小霞等,他们在苍天的保佑下,平安的回到了父母的身边。他们有的虽离开了bj,如果也能读到此书的话,一定会使他们有所感悟。我可以说“学兵”们,当年虽无给共和国抛头颅打江山,但说他们洒热血总可以吧!因此讲,现在的孩子和年青人不可以再用那种轻蔑或嘲笑的口吻来评价我们这代人,如果大家能看到此书,我想这种现象应该不会再出现吧!用李涛的文章《三线学兵,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头语来交代他们“三线学兵是30多年前中国那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可以说明这点。于海波的《难忘的生日馒头》中,记叙了他生日那天战友们分一块馒头以作庆贺的情景,他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那一块块生日馒头,比今日好多人过生日时的生日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糕、生日宴会、舞会等,更加珍贵、更加使人难忘。”姜健生(她也是我的乡党)的《特殊的精神财富》中最后的结束语写道:“可以说三线学兵是中国青年学生运动史上极其独特的一页,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部不再重演的故事。
我的随想随着书页的向左翻动,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不敢与莫伸老师同提,但还是压抑不住心中的涌动,向大家推荐此书,这不因我也写了一篇拙文,而是想让当年的知青或三线学兵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和下一代,永远记住他们、我们的生活,记住那个已过去了的年代、记住过去了的那段历史。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3
听说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爆流行,有口皆碑,于是借了碟看,末了还不忘刻录下来。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的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会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世纪,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4
这是电影《岁月神偷》的主题曲《岁月轻狂》中的一段歌词。舒缓的曲风,娓娓道来人间百味,难忍眼泪。
1967 年的香港,现实很残酷的一点一点切割着一个少年自尊的心。作为一家手工鞋店的长子,罗进一帅且高,有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跨栏总是得第一,歌喉美妙且会自弹自唱。美丽纯情的女孩子芳菲和他两情相悦。
进一带着芳菲去看金鱼,告诉芳菲,金鱼很幸福,因为它只有三秒钟的记忆。可是,有些事,不是不想忘,而是忘不掉。
如果时间在芳菲生病前静止,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进一拿着孔雀鱼去看生病的芳菲,却在一大栋洋房面前愣住了。当芳菲从旋梯上款款而下时,进一的心中是否只想逃离?半间屋子大的鱼缸中鱼儿摇曳多姿,而芳菲又了解那么多养鱼的知识。进一瞬间明白了,原来芳菲早就明白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是在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一个少年敏感而脆弱的自尊。但是自尊还是在刹那间跌落,碎了一地。
仿佛在瞬间吧,那些让进一赖以自豪的歌声、成绩、跨栏全部都被丢掉了,最可怕的被丢掉的还有——身体。进一得了白血病。
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北京的治疗没有结果,进一回到香港。“一定会好起来的”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梦想。带着最初和最后的一个吻,进一到了另一个世界。陪伴他的,只有父亲栽下的一棵开着红花的树。
看着这部影片,哭点很低的我从头哭到尾。罗先生干着修鞋、做鞋的粗活,对太太却是心如发细。他的眼中她最美,“一条街的女人就你最漂亮”;他把她因鸡眼疼痛的脚捧在怀里,细心地揉搓;他给她做一双柔软的带花的红色的皮鞋,花下面的鞋面剪了一个洞,为的是把鸡眼露出来不磨脚;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最重要的是保住顶,以至于狂风袭来,一家人吊在房顶下岁月神偷观后感岁月神偷观后感。其实他就是一家的顶呢,遮风、避雨,承载了太多太多压力的他在大儿子去世后的几年后也去了。
罗太太呢,是和倔强的先生完全不同性格的一个人。她懂得忍,当巡捕一次又一次地无理索贿时,她却总是周旋其中,化解干戈;她懂得爱,因为进一的学习和生意的萧条而大发雷霆的先生面前,她不委屈,不抱怨,只是轻轻地把手搭在先生的肩上,满眼都是理解、理解;她乐观,儿子在病中,她还买状元饼憧憬着未来。当先生叹着气说鞋是半边难,她却笑着说鞋也是半边佳。先生做的新鞋她也给起了名字:左边叫难,右边叫佳。
一步难、一步佳,一步佳、一步难,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呢?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5
?复兴之路》给了人一种震撼的感觉。高耸的华表,奔涌的江河水,远处模糊的宫殿,书的封面底色浓厚又艳丽,极富视觉冲击力。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这样,既辉煌灿烂又饱经风霜,既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气息,又充满着现代活力。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纵观中国历史,我们能够从中明白一件事:志当存高远。因为人是为什么而活又是什么在支持着人们奋发向上其实可是就是两个字——信念。
当国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醉不醒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发展壮大着,他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志向远大而又有着令人惊诧的行动力。当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时,他们把目光看向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东方国家。当英国派出使者向清朝请求通商时,乾隆却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一口拒绝了他。那时的清朝已经在安逸中消弭了意志,不求上进,在自我自足的满足中一醉不醒,浑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擦肩而过,没有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清朝的闭关锁国,孤立了自我,使自我在世界上落伍。结果以往的东方大国,被欧洲国家的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从此步步沦丧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蒙受了百年屈辱。
“志当存高远。”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花似锦,不能奢望能一劳永逸,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就,而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最终才能成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下达焚毁圆明园的命令,其理由是”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不易泯灭,永远保存的痕迹……圆明园宫殿为之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警醒其迷梦”这一行动得到了英国首相巴麦尊的同意,他还暗示额尔金烧毁紫禁城。
为了给予中国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破灭中国人民的信心,这座耗费了150多年时光和数不尽的人力物力才建造起来的万园之园,被一把火和一个野蛮的命令所毁,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
“志当存高远。”如果当时的王朝统治者能目光远大,立志高远,或许这梦一般的园林不会被毁得如此令人心痛。可是世界上不会有“如果”,我们必须以此为鉴,从伤痛中走出来,去创造更加完美的明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经过光绪帝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可是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贴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志当存高远。”这是一次资产阶级的觉醒,志向远大的仁人志士在中国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时勇敢的站了出来,期望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为此奔走奋斗。其中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时拒绝了逃生机会,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这种捐躯的壮烈行为,来唤醒民众的觉悟。可是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最终使一场千年巨变——辛亥革命爆发了。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和袁世凯的83天皇帝梦都是警醒他人的例子。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以往这样说过。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意志的重要性,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软弱与退缩都不是革命者应有的,我们要勇于应对困难,愈挫愈勇。因为“虽然试了不必须能成功,可是不试的话必须会失败”。很多时候成功都是一扇虚掩着的门,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推开它。或许困难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以解决。
我们除了“志当存高远”之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坚信终有一日会取得成功。孙中山先生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不仅仅树立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远大志向并且还为之奋斗了终生,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新文化运动的掀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志当存高远。”立志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黎明前最黑暗,在中国迎来真正的光明之前,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开出一条血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在此之际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与世界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志当存高远。”我们要坚定改革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的历史是一条悠久的长河,昼夜不停奔腾向前流去。而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要成长起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志当存高远。”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梦想,要有远见卓识和在复杂的环境中应变的本事,勇于开拓创新,进取努力,争创成绩。
或许我们此刻仍然很青涩,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可是我们会更加努力。看完《复兴之路》,胸中涌现的自豪与活力像是一股强大的暖流贯穿全身。我们的祖国啊,虽历经风霜,但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而我们则应当遵循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的教诲:“志当存高远。”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6
这部电影太真实,真实地让人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她真实地展现了当代社会大部份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人。
她在诉说着人生,人生就是一步难,一步佳,一步难,一步佳这样走过的。在遇上困难的时候,坚强地面对,坎总会跨过去,难过去了,那就是佳了!
她在诉说着亲情,这个世界上,最浓的情莫过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任何人都有可能放弃你,但你的家人,你的父母永远都不会放弃你。剧情里的那对父母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世上多活一天,可以倾其所有,当父亲粗糙的双手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那可以让他儿子哪怕多活一天的两百块钱,“要新鲜的血,当然要新鲜的!”不曾想这两百块钱可能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家当......这份父母之爱让人动容。
她在诉说着一些人的无情,有钱就替你办事,没钱,即使是他们的义务,事情也别指望给你办好,说不定还偷偷给你一刀。剧情里医院的那些护士,她们不是白衣天使,而是披着天使外衣的魔鬼!那副嘴脸看了让人想上前给一巴掌。或许她们都没有家人,又或许她们的家人都已去了天堂,永远都不会再生病,她们才会那么无情地对待病人。何必要在人的伤口上撒盐呢?你们的心不是肉长的吗?
她在剖析现在中国计划生育一胎制的弊处,谁能保证孩子一辈子都能健健康康的呢?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也许只有做了父母的人才能体会,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如果像剧情中一样有两个孩子,当一个孩子发生意外,做父母的至少不会一无所有,心无所依。
生活就是这么现实,有些人出生就有父母给他无数的身家;有些父母省吃俭用,就为能给小孩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买好一点的必须品,不至于让自己的小孩太落后于别人。
人除了追求上进之外,要懂得知足,剧中的小进二,觉得能在房间里站着穿衣服,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因为他和哥哥住的是不足1米高的隔楼。
要知道亲人比一切重要,小进二为了要和他哥哥奶奶团聚,把所有最爱的东西都扔进了海里,就因为奶奶跟他说过,要和离开的亲人团聚,必须把所有最喜欢的东西扔进苦海,把苦海填满了,就可以和亲人团聚了。
要有女主人公的坚强,再难也要有个信,要信困难总会过去的。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7
?山河岁月》通过精心选取的党100个重大事件、关键场景、重要人物,用饱含深厚情感和历史细节的笔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片以广阔的视角、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创新的手段、高清的影像,真正让党史活起来,让信念燃起来,让信仰的光芒照耀历史的天空。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就是一部为民史、奋斗史、拼搏史。在党史这部宏大的巨著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鼓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加强党史学习中,汲取党史的精神营养,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提升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激发续写新时代许党报国的奋斗力量。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汲取坚定信念的精神营养。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是革命初期,还是在革命处于困难的时期;无论是艰苦卓越的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时;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迈进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战胜一个个困难,跨过一道道沟坎,征服一座座“雪山”,攻克一个个难关,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秘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有着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念,有着对革命、改革、发展胜利的坚定信心。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员干部应始终加强党史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补足精神之钙,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和精神血脉,始终保持信仰不变、信念不移、信心不减,在实现精神升华中谱写精彩的时代华章。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汲取矢志为民的精神营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后,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自觉担当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曲曲为民牺牲、为民奉献的赞歌;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像王进喜、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与天斗、与地斗、与困难斗,流汗流血为民谋幸福。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数共产党人无畏前行、“逆行”而上,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彰显着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就应始终牢记和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以百姓呼声为信号,解决好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扛牢为民服务的使命,团结带领群众把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变成现实。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汲取善于斗争的精神营养。栉风沐雨,风雨兼程,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民族危亡时刻,革命先辈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扛起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积极投身革命斗争,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展现出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正是共产党人为真理坚持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写照。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今天,我们面临新的矛盾、挑战和风险,就应始终发扬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的精神,在攻坚克难中提升斗争本领,在实践淬炼中厚植斗争底气,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汲取清正廉洁的精神营养。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政治本色,是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史,也是一部清正廉洁的党风建设史。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始终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作风建设,并形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八项规定”的严明规矩,赢得了党心民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干事创业环境。学习党史,就应从党史中汲取优良作风的养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遵照党纪国法,涵养浩然正气,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政治操守、道德境界,甘于清贫、恪守清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不忘来时的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自觉从党史学习中,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在党的历史光辉映照下,书写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壮美答卷。
山和岁月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救援队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