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观后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对电影的真实情感和共鸣,观后感是对电影艺术和表现形式的审美和赏析,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山和岁月观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1
阿婆生在清朝,早年間從廣東南海攜二子來香港,在深水埗(同埠)的一條偏僻小巷住下來,老大在巷口理髮,老二則在巷尾做鞋,本以為兩兄弟一管頭一管腳,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卻不想,當時社會動盪苛捐雜稅,手藝人累死累活也僅能糊口而已。故事講的是鞋匠老二家的故事。
裡面講了很多生活哲理,據說是根據導演羅啟悅自傳文集改編而來的。
鞋字半邊難:羅爸爸在鬱悶時就會說這句話,羅媽媽總是及時的反駁說,半邊難還有半邊佳,一步難一步佳,難一步佳一步。也是底層星斗小民的無奈之語。
做人,就要信:羅媽媽經常說的,大意是只要活著就得有信心。
做人,緊要的是保住個頂,有這棵樹老大可以借蔭了:羅爸爸在大兒子墓旁栽下一棵花樹時說的。為了在半山腰拔這棵樹,羅爸爸勒破了手掌心。還有颱風來的時候,羅爸爸羅媽媽在閣樓上雙手緊緊扯住鐵皮房頂,也是怕房頂一旦被掀掉,一家人將風餐露宿。
填滿苦海,就能和親人重逢:羅奶奶說的,羅進二在阿哥死後終於相信了,於是把自己從各個地方偷來的英國國旗、夜光杯、廟裡的孫悟空塑像和最愛的魚缸都投進了大海。細佬的偷東西應該是暗含影片的中文標題的“偷”吧。
電影原聲音樂頗不錯,主奏樂器是卡爾特風笛,悠揚而淒美,偶爾出現的大提琴也充滿了歲月的滄桑,還有無處不在的尼龍線吉他分解及solo。兩首英文老歌《i wanna be free》(猴子樂隊演唱)和《pussy-willows cat-tails》(詞曲演唱:gordon lightfoot),尤以後者為佳。羅進一得扮演者李治廷之前是個歌手,唱功也相當了得,《歲月輕狂》(盧冠廷作曲,羅啟銳作詞)唱的煽情的狠。
唯一不足的是電影的中文名《歲月神偷》,開篇時解釋為:在幻變的生命裡,歲月,是最大的小偷。竊以為如此詮釋這部片子稍顯牽強,倒是英文名《echoes of the rainbow》,彩虹的回聲或霓虹比較恰當,因為電影裡幾次解釋這種罕見的天文現象,查了百度術語叫霓虹,“虹”的顏色排列是赤橙黃綠青藍紫,而“霓”的顏色排列恰恰相反,“霓”和“虹”同時出現在雨後的天空應該是相當美妙的視覺。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2
看着任达华和吴君如合演的《岁月神偷》,一开始总是不懂神偷是谁呀?看到结尾才知道岁月就是神偷,他偷走了我们的青春,偷走了我们的岁月。但却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在不知不觉之中,人渐渐长大,变老……
今天我们一家闲来无事,说一道去逛逛桐城的龙眠河公园。说实话,桐城龙眠河改造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去看,真是有愧。今天一去,感觉桐城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一步步向中等发达城市迈进,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再反观自己,庸庸碌碌,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地工作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好像一条养在鱼缸里的金鱼一样,不管你多努力,还在那个圈子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的职业虽说国家很重视,但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现在已被人民所淡化了。甚至成为边缘化的职业。
但万物皆新陈代谢,人类也不例外。在我们渐渐变老变落伍之间,儿子一步步地长大了,他是那么的聪明,那么的懂事。他寄托着我全部的希望,今天为他母子俩照了不少幸福时光,他也为我俩照了不少。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也许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怎样看得起你,但我们一家幸福美满,这也就够了。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3
?岁月神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电影中一个虽贫穷但都过的十分幸福,简朴的家庭,这个家中有两个兄弟,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比弟弟整整大了八岁,哥哥十分优秀,凭着自我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我梦想的大学。在学院里面哥哥认识了一个女孩,并且十分喜欢她。但直到有一天,哥哥明白了女孩的家庭十分的富有,或许是深知自我配不上她,于是从那以后便和女孩少了联系。而弟弟则与哥哥相反,他十分调皮捣蛋,并且很喜欢偷东西,他所偷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他自我所喜欢的,他的学习也很差。他们的爸妈呢对他们兄弟俩也很是疼爱。
可是好景不长,他们一家所待得小街镇来了台风,台风过后,家里已所剩无几,但坏事却接二连三,他们发现了哥哥有病,因白血癌过多的——血癌。父母卖了许多贵重的.东西,才好不容易有了为哥哥治疗的费用,他们期望给他最好的治疗,最终却还是无力挽回哥哥的生命。在那之后,弟弟把自我以往偷来的所有东西统统都扔进了苦海,因为奶奶说过:把自我最心爱的东西都扔进苦海,就能与自我想见的人见面。过了几年后,爸爸也去世了,只剩弟弟和妈妈两人在世上相依为命,弟弟经过努力也考试了以往哥哥考上的那所学校。之后他和妈妈一齐去看了爸爸和哥哥,那天天空出现了彩虹,而彩虹下头是那对母子的身影。
这部电影看得骟人泪下,世间所有情都可贵,有感情、友情,而亲情却无价。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放弃自我的孩子,哪怕仅有一丝期望也不愿放弃。失去孩子的痛是无法测量的,更无法想象的,既然这样,我们更加应当在他们有生之年,好好学习孝敬父母,自我所有的优秀和好都是父母所骄傲的,仅有愿意,不会有做不到的!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4
正如影片中的《岁月轻狂》中唱的一样:水一般的少年,风一般的歌,从前的你和我,手一挥就再见,嘴一翘就笑,脚一动就踏前,从前的少年,啊~漫天的回响,放眼看岁月轻狂,啊~岁月轻狂……”这是一部催泪的文艺片,尽管晓亲从来都不喜欢这种赚人眼泪的电影,但这次,我算感动了……深夜睡不着觉,偷偷打开电视,爸妈,哥哥,都睡得很香,只有我,想着借用电视来催眠,没想到,越看就越睡不着……
当换台到cctv6时,我看到了岁月神偷这个名字,以前也有听过这部电影的获奖情况,因为没看过,便不知道它的存在意义,但正如这部电影的名字所起的那样,岁月是神偷,偷走了青春~生命,我也被电影打动了,电影也是神偷,偷走了观众的心!电影的画面感很好,淡淡的晕黄,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也带些怀旧的色彩,背景是60年代的`香港,罗家四口人在街尾以做鞋为生,罗爸是任达华演的,罗妈是吴君如演的,说实话,以前看他们俩的电影都会觉得,前者非常硬汉,后者非常活泼,但这次导演罗启锐真的很会看演员不一样的一面,这次的角色反差很大,罗爸是一个很沧桑的人,服装、神态、动作,这些都透露出了罗爸是一个生活穷苦,饱经磨难的鞋匠,而罗妈是一个温柔又懂生活的女人,我觉得这两个人物都很贴近生活,这也是这部港片带给我们的惊喜!大儿子罗进一是永利街的骄傲,运动冠军,品学兼优;小儿子顽皮整蛊。可是电影正是以这个8岁儿童的视角,诠释“岁月神偷”这个概念,不做作,留在观众心间的是思考和感动!
还记得这个画面,兄弟俩在小阁楼上写作业,哥哥打开收音机,《i wanna be free》的旋律柔和轻缓,他的侧脸是唯美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平静安好,而弟弟露出甜甜的笑容,尽显孩子的天真,哥哥总喜欢听这首歌,或许这首歌带给人的感觉就如哥哥那样,美好又略带一丝忧伤……哥哥却因一场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他身子倒下,涂满鲜血的水杯忽地掉落,破碎的那刻,一切仿佛都冻结在空气里,所有关于这个男孩的点点滴滴都随之在观众的脑海里呈现,哥哥去世了,罗爸罗妈的心也如那个沾满血的杯子,碎了……但是,影片并没有狗血的对白和做作的嚎啕大哭,而是用一种深沉的感觉,去诠释什么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痛!岁月无情,偷走了哥哥和爸爸的生命,只剩下这个善良温柔的母亲和弟弟,记得片中的奶奶曾对弟弟说,只要用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填满苦海,就可以与自己心爱的亲人重逢,哥哥去世后,弟弟把自己心爱的东西统统投入海中……
哥哥以前说天上有两条彩虹,妈说我没见过,不过你哥哥说过,我就信了……
其实我很少看完整的一部电影,但这次晓亲却冒着被老爸老妈和哥哥批评的风险,熬夜看到了凌晨四点,有时候我真服了自己,为了一时的感动,可以坐在电视机前一直看,看一本书有时候也是这样,专注到忘记了时间!电影演完了,几个人物还在我脑海里闪现着,其实与其说岁月是神偷,不如说岁月是人生最好的见证者,见证着故事里的人,故事里的人情……凌晨四点,天呐,已经是第二天了,睡不着是彻底的了,我回到自己房间,等待着天亮……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5
今晚,打开pps,看了一部想看很久,但一直没看的电影——《岁月神偷》,由于这部电影光环太多了,以致在看之前,我抱了较大的冀望,毕竟,已经很久没看到有质量的港产片了,对上那部,已经是n年前的《大城小事》和《玻璃之城》。08年曾经看了部呼声较高,也是任达华主演的《文雀》,但感觉很一般,惟独很喜欢电影中的配乐,时至今日,还是让我回味的。
?岁月神偷》这部电影结合了亲情和爱情,很浓的人情味,是一部地道的港产片。片中有很多温馨的场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台风那一幕,全家人为了保卫家园一起抵御台风,保住屋顶;还有一幕,是任达华典当了结婚戒指为给进一买鲜血,交钱时,吴君如摸住据手指那一刻,真的很震撼,震撼到,流下了眼泪。真的,很久没有试过看港产片会流泪了,但这部片子做到了。
很喜欢吴君如的口头禅“鞋子半边难,鞋子半边佳,难完就会佳”“做人最紧要信”,是的,人最重要是有信念,所以我一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使哭都要笑着哭,因为我害怕,害怕自己对世界万念俱灰,害怕心中那团火会熄灭。身边好多朋友都说过我感觉很像吴君如,可能是因为我是身边圈子里的搞手吧,一个小群体,总需要这样一个角色,而我就总是摆自己上台,然后带给别人欢乐,其实,我想我真的挺适合做小丑的。
不扯这么多了,相信我的快乐,会回来的!快大一岁了,祝我生日快乐!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6
这部电影作为香港的作品,确实有很大的提高,其艺术价值很值得我们去赞赏。电影对进二这一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十分真实,表现的是一个小孩子对未知世界的不理解和内心又特别想参与到这个世界中去的原始冲动。影片中进二不止一次的偷东西的这些描述,导演并没有用贬义的手法来表述,反倒用轻快,幽默的手法来体现,说明导演的用心并不是把进二偷东西做为一个直接的表现内容,而是在这一件事上反复说明进二对世界认知的不断需求的过程。这里就标示出了一个人性的定义:人活着,对自认为的美好是那么的渴望。所以,电影的主线就是从这里转开的。
再谈谈进一,他的努力学习,他的在运动场上的努力拼搏。其实也是种对美好追求的表现,但是这种美好的追求是建立在这个家庭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需求之上的一种需求。影片的后面一次吃饭的嘲里,爸爸在查阅儿子的成绩单的时候发的那次火就对这做了一个解释。也就是说,进一其实是生活中虚拟的一个人物,进一只是他父母对生活内心需求里的一种现实投影产生的替代品。而这父母对未来的期望也全寄托在这个儿子的身上了。进一谈恋爱的这个过程的描写,很大程度的适应了少男少女的现实状况,这是艺术手法上的成功。但最主要的是,进一在第一次到女孩家里去的时候,因为两个家庭的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异从而产生了进一自尊心的一种自我伤害,这其实是说明的是,当生活成为为别人活着的时候,那人将会失去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别忘了,女孩的母亲在弹钢琴的那个镜头其实告诉了观众,女孩的家庭其实没有对男孩产生鄙视。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进一这个人物进行评说了,过分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将容易失去真正的自我。
故事中的爸爸老是强调一句话:做人一定要保抓。这个顶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说,人要有自己的最根本的支撑,这支撑是对未来美好的一种向往。在精神世界里,父亲一直把进一当成是家庭的一个顶。而在生活中,这个父亲一直把自己当成是整个家庭的顶。故事中的妈妈一直也在强调一句话:做人总要信。这信其实也是种对生活美好的一种向往,她在给自己的内心强加相信美好的事物会出现。因为这个妈妈是个女人,所以导演用这种被动的向往安置在妈妈的身上,无疑这是艺术手法的成功。而故事中的爸爸用一种由内到外的主动向往安在身上,这也是艺术手法的成功了。
故事的结局是与现实背离的,爸爸的顶都没有成功保住,而妈妈所信的都没有顺同她的意愿。这故事看来是个悲剧了。如果站在纯生活的角度来评述的话,这确实是个悲剧故事,但如果站在哲学的层面来说,故事并没有完成。这个故事又要从这个结局反推到前面去才能找到故事的答案。
影片中的奶奶说了一句话:当一个人把他最心爱的东西都投到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后,就可以见到自己的亲人了。这苦海就是人生。这心爱的东西就是内心的需求,就是欲望。用这句话的意义来重新概括整个故事的话,就有了如下的收获:爸爸不用把自己的内心需求去过分向往扩张,妈妈不去被动的盼望内心所需要的东西,那他们就不会有这么样的痛苦精神了。影片的结尾正是打破了他们生活的逻辑,从而把他们从苦海中拯救出来。这样,站在导演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人性的拯救,而这拯救也用现实生活体现出来了。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说,这个故事是喜剧收场的。
整个故事告诉人们的是,做人不要太功利心,不要让自己的欲望吞噬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生活将时时阳光明媚。
最后的结局是进二陪着妈妈在一种欢快的节奏中去祭拜了自己的哥哥,树上开满了鲜花,而进二也进了那所比较好的高中,他没有哥哥的成绩好,没哥哥跑得快。但生活还在继续,可是这生活却缺少了以前的那种压力。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7
这部影片努力地再现邓小平在法国的成长之路,也尽力地传达着当时丰富而又感人的情怀。听邓老将以往的岁月缓缓道来,我们仿佛不再是广阔的时光之河对岸的旁观者。这部影片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去感受了一些我在此时此境所无法体会到的情感波动,听到一些仅有那时那地才会发出并觉震撼心神的呐喊,也让我有了一些并不新颖却更为真切的感悟。
影片的开头,16岁的少年听着父亲的敦敦教诲,尚且对之后坎坷的命途一无所知,在一切的开端,他能做的就是轻易地坚守住年少的无所畏惧和将眼前故土的一切深深烙印进心里,不论是那繁忙的人来人往的传统集市,还是父母转身暗自抹泪渐渐远去的背影,又或者是站在船上看到的那纤夫赤裸佝偻着的身躯,一切恋恋不舍的,一切悲哀而想极力改变的。而这一切,在之后的日子里,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在需要之时化作缓慢却平稳浮出水面的礁石,让他在湍急而又凶险的人生河流中能够坚定方向和稳稳落脚。
惆怅的分别后是梦中的天堂,只是,这美梦有些短暂。短暂出场的刘厚带领着心中满是希冀的莘莘学子参观学校,他最终大喊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仅有先低头认输,有一天才能够昂首做人!”想必众学子听得也是心潮澎湃,在短暂的低头后,他们必定是祖国的救赎!然而之后他们终会明白,为昂首而受的苦绝不会那么简单。只能说命运弄人,学子为留学而远渡重洋,学习却仅5个月,剩下的便是漫长的苦苦挣扎的谋生之路。
邓希贤等人不得不应对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流浪谋生之中,他们渐渐看到了这个号称人间天堂的法国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们的意志和品格也面临着最严酷的考验。有的人对底线的坚守渐渐松懈,有的人不堪其苦彻底崩溃,也有的人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可幸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便是。
影片渐渐走向高潮,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有四处。
其一是米歇尔和邓希贤比试扳手腕,邓希贤输掉之后不甘心地冲这个半聋的法国壮汉大喊:“我会长大的!”一个少年的力气输给一个当过兵的壮汉再正常可是,然而有多少人研究过后续呢,那一句长大的话之所以会造成冲击,大概是我们多数人输了之后便想着认输,对,输了就输了。我们不做多想,可是是因为我们其实没有那么想赢,没有那么不甘心。正是这一股韧劲打动了米歇尔,虽然此处让我觉得有些戏剧化,可是不也正是这一份坚忍不拔的独特品质在之后令周恩来等人对其另眼相看吗他把终会长大作为鼓舞自我的一种口号多次提起,时间缓缓前行,他也从少年步入了青年,然而,让我真正觉得他长大了的时候是他在提起要发宣言后立马拿出了提前拟好的宣言草案,身边的人拍拍他的肩,欣慰地说:“你长大了,变化太大了。”而他平静又无奈地答道:“这都是逼的。”我想,真正的长大就是懂得主动出击,未雨绸缪,能够作为一个成年人去独当一面。早在见识周恩来主持拒款大会拿出他提前拟好的宣言时,我就颇受震撼,这两人一致的作为仿佛暗暗预示着他们都将成为优秀的领袖。
其二是周恩来等众人为国为党献智献勇所散发的气场与气度。他们在集会中侃侃而谈,文思敏捷,言辞激烈,勇于反抗,同时他们又极具凝聚力,互帮互助,给华工讲课,传播先进思想,懂得团结群众。就好像他们将真理紧握在手中,同时也相信他们手中的必须是真理,在不明真理的大众中,他们势必要呕心沥血地把真理发扬光大,并用此挽救深陷泥泞中的国家。曙光已在黑暗中乍现,他们在追随光明的过程中自我也成了光明的一部分,轻而易举地就能让寻求救赎的人心潮澎湃!群众需要的就是这种人,他们必须有自我的修养,确保自我决定的正确,加上勇于承担、无畏身先士卒的凛然气度来号召众人跟随自我的脚步。邓希贤很庆幸自我在接触党的工作之初就遇上了他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崇拜他们,追赶着他们,也终成为了他们。去站上和他们一样的高度,去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想,这就是对自我信仰证明的最好方式。
其三就是邓希贤和邓邵圣分别时对他说:“邵圣叔,你是个好人,可光靠勤劳善良,救不了中国,你心里应当多装些大事才好。”不是因为想救国而苦于仅有勤劳善良,而是心中并没有装大事所以只能做到勤劳善良。心中装大事,说来轻巧,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偶尔听听新闻,明白一两件家国大事或者在别人聊天时多问几句,多发表一些自我一知半解的见解,凡此种种就算是装了大事吗?许多人并未了解实情就急着加诸爱恨,自以为的爱国言行就真的是益国言行吗?装大事是对大事的主动关心,一为主动,而主动又暗含着深入之意,二为关心,关心必先细致了解,随即牵肠挂肚。看起来并不简单,然而任何国家都最为需要这种人,因为能做大事的首要前提便是能装大事。
其四是邓希贤告别法国,也就是法兰西岁月的终结,他在火车上深深地望着路旁已然苍老虚弱的米歇尔跛着腿艰难地拉着货物。邓希贤是远行人却也是目送者,他眼眸深深,目送着米歇尔,目送着这段时光里并肩作战的所有战友,目送着那里充满艰辛却又豪情满怀的时光,也目送着以往在一片水深火热中摸爬滚打的自我。这一幕仿佛和来时他站立在船上重叠,同样的别离,纤夫可悲的佝偻爬行和米歇尔艰难的弯腰跛行又是何其相似!可是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单薄的少年了,他是已手握光明的成功盗火者!
“再见了,法兰西,总有一天,法兰西人民和政府会铺着红地毯,欢迎中国的友好使者,重访这个美丽的国家”在念白响起的同时播放着邓小平总理重访法兰西的历史画面,令人感慨万千,邓老用那一段漫长的岁月在此处种下了一个因,如今他最终如约来摘这个果。这是他和法兰西的故事,最终的最终,他只是用淡淡的语调怀念着当初的那些陪伴过他的人。怀念必定是淡淡的,因为太重的都深埋在心底,说不出口。
山和岁月观后感篇8
初一暑假去了华盛顿,大巴里果然吵闹。偏过脑袋看看天,竟然看到了一道很鲜艳的彩虹。再多看一眼,发现彩虹之上还有另一道浅浅的影子,颜色相反排列。我想起这是《岁月神偷》的结尾,妈妈带着罗进二在墓园里,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彩虹和这个颜色的天。
莫名其妙又觉得难过,电影讲的故事我老是把它当纪录片看。
是几十年代的香港呢?巷头巷尾的木头小楼和巷内泥瓦的平房,罗家两兄弟一个剃头一个做鞋,罗奶奶是这条巷两个看巷人骄傲的母亲。
做鞋的老二有一个妻子,两个儿子。大儿子罗进一十六岁,优秀又讨人喜欢。小儿子七八岁,罗进二是个捣蛋鬼。放学回家时爸爸在做鞋,妈妈在烧晚饭,吱嘎吱嘎爬上楼去,兄弟两大开着木头框玻璃窗听广播。怪怪的粤语夹了发音奇特的英文单词在楼下的巷里穿行,阁楼上猴子乐队的i wanna be free悬浮在小巷上空,等夕阳下山。
去电影院要买几张票,月饼一个人可以分到几分之几,哥哥跑步有没有又拿第一,有些事妈妈可以搞定,有些事哥哥可以搞定,但罗进二能搞定的一般都是做了要挨骂的事。
铁皮的水壶咕嘟咕嘟冒泡,鱼缸里的金鱼也咕嘟咕嘟地吐泡。泡泡外面是水,里面是温暖的空气。
罗进一有个喜欢的女生,长头发,大眼睛,名字叫芳菲。这一段等同于任何一本初恋小电影,我喜欢的部分是跟在旁边的罗进二,他事不关己最逍遥了。以前听说外公的小妹谈恋爱,要带四五个小孩去。反正跟在一旁,有的吃有的玩。
后来的部分属于煽情戏,哥哥患了白血病,家里的鞋铺被台风吹兰又生意惨淡。罗进二眼看着哥哥死亡,眼看着几年后爸爸过世。那年哭成一张猫脸往“苦海”里扔东西的罗进二长成了同哥哥一样的少年。
尽管这一段的意图太过明显,各种桥段太过使劲,尽管这故事好像一下子又走回了老套路,还是哭抽了。一般导演留出来给观众哭的地方再明显我都会照做,可见这观众当得多合格。
这后一段如果再干净一点恐怕会更好,中心句主题句不如不说这么多遍。因为这片子好像不应该被叫做悲剧。悲剧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到了人死的那一刻灯亮了结束了,于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观众站起身,迷惘着悲痛地回家了。有时候观众难过大概是因为没有了,不是因为他死了。
所以结尾如何决定剧种是什么,电影在生活的某个横截面结束。哪怕那个时刻他名利双收呢,下一秒挨了飞机撞,观众也看不到了。
可是然后呢?然后生活连绵,顺水推舟就走向了下一步。我有时纳闷为什么人在回忆往事时老爱笑,老是云淡风轻。
经历的时候明明死去活来,事后为什么又事不关己?
想来想去,大概是记忆不爱感情。所以场景,事件,语言我们都记得。所以我记得片子里的细节,记得吃饭的时候罗进二去人家那里夹菜吃,所以我对这片子那么亲近。可是当我回想那种叫悲伤的感情时却竟是漠然,所以我只能微笑以饰无表情的尴尬。
岁月偷走皮肤,偷走牙齿,偷走生命,可是永远偷不走你。化成灰散成烟飘到空气里面去了,人家抬头看彩虹,一样还是会看到你。
山和岁月观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