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心得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更加从容应对,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民俗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民俗的心得5篇

民俗的心得篇1

留坝一角

陕西留坝小县城被四面绿水青山包围其中。白天,林间树下凉风习习,夜晚,厚被遮身入睡。错落有致的民宿分布于各个角落。几栋名为“院子”的雅致民宿依山而建,躺在床上可望山望月。城中保存完好的一条老街是农户闲置的旧房旧院,经简单改造统一由政府管理运营。行走在百年历史的石板路上,抬头隐约见山,两边商铺、饭馆、书店、咖啡屋门庭若市。到了傍晚,老街的宫灯映照出闲适、缓慢的生活节奏。

一场阵雨后的留坝广场愈发绿意盎然。沿河右岸穿行在林荫下,但见中心广场市民们在悠闲自在地散步,老年人有说有笑,大妈大婶舞影悦动,中学生投篮抢球,这些活态场景就像一幅幅市井画。

一座叫“大房子”的小瓦顶简易放映室出现在眼前:它是上世纪80年代翻修过的县城唯一的影剧院,却曾经是留坝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地。我拿着沿用至今的飘着墨香的草纸入场票走进影院,两边墙壁上贴着英雄人物的黑白彩色电影海报,各式大小褪色的放映机、老胶片和发旧的发电机摆放在小放映室,如今不定期为游客播放老故事片。在传承历史的同时,留坝人自己打造的民俗歌舞剧《爱在山水间》讲述了一段诙谐又温馨的留坝本土爱情故事,给到此休闲避暑的游客以美的享受。

县委书记许秋雯说,留坝旅游业的发展为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群众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县里依托“天然氧吧”“绿色宝库”和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紫柏山空中草原、古栈道漂流,筑牢了留坝人的自信。(本报记者 赵树宴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09日 第 07 版)

民俗的心得篇2

流传千年的耍社火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如今它更蕴含着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但不管社火的意义如何变化,社火守艺人的坚守和传承却始终动人,他们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在传递民间的声音,生生不息,且洪亮如一。

"正月新春社火欢,男女老少乐翻天"。

对于乡村老百姓来说,过年最开心最喜庆的事,就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地耍一场社火。这样,年味才能像烧酒一样浓烈火辣,才能烙印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所以,过年就得耍社火,耍社火才是过年。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老家村庄里耍社火的短文,重温和再现了唱秧歌、看社火的那些温暖记忆。现在,我还要再写一点有关我村社火的文字。

我村耍社火,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耍社火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的庙里敬香。

昨天排列停当在庙里敬完家神,社火就浩浩荡荡向邻村——峡儿水村前进了。一路上,春官老爷得走在社火的最前面,两个喝道的童子,就是他的带刀护卫,左右相伴。他们后面就是旗手和太平鼓鼓手。鼓手们边走边敲打,不停的变换鼓点节奏使锣鼓声变得铿锵而富有穿透力,大老远的都可以听到。后面的鼓手一个一个手拿道具挺直腰身摆出各自的架式,以增强社火的观赏性给村庄争光。时间一长,有的人胳膊、腰腿酸痛使不上劲,也可以放下胳膊放松身子歇息一下,但在靠近邻村之前无论如何得打起精神摆开架式的。

社火靠近邻村时,邻村人已经摆好香案和礼品在等候了!

社火进村后,邻村人鸣炮接应,村庄的社火头和其他人满面春风迎了上来。然后,社火再围绕邻村的村庄转一圈为家家户户祈福求平安,最后在鞭炮声和观众的掌声中声中,来到广场上表演节目。

就这样,在喜庆吉祥的大年里,社火游走于四邻八村之间,传递着节日的祝福和问候把乡村的春节推向高潮,演绎着一个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

元宵节这天,社火不去其他村子拜年,而是敲锣打鼓在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在我们村内外绕几圈,传递新年喜气驱邪避灾保佑村庄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到了晚上,人们早早就来到了耍社火的地方,有些人已经急不可耐了,穿戴整齐,等其他人的到来。舞龙把社火推向了高潮,呐喊声,烟花爆竹声,锣鼓声响彻云霄,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到了十六,新年落下了帷幕,社火也该歇马息鼓"卸将"了。

多少年了,当年家乡社火的印象一直烙印在我的心头,让我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如今,村庄在不断地老去,当年耍社火的芦万春、姚开龙等酷爱社火的老人都先后作古,安息在村庄的土地里。随着打工潮的不断高涨,村庄的青壮年大多出去务工,越来越多的土地走向荒芜,老家村庄的社火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那些"戏箱"也不知堆在哪个角落积满灰尘散发着霉味呢?

社火差点在我老家的村庄消失,也在周围的一些村庄消失,社火也正在楼群商铺的挤压下逐渐地消失,这算不算是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胜利和成果呢?每一项艺术活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不同的工序和细节组成,时间、人力…稍有欠缺或不足都会影响艺术最后的呈现效果。看似细微的偏差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可能会与事先想象的成效完全不同。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还是那句话,过年就得耍社火,耍社火才是过年,社火是我们乡村春节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如彩虹般绚烂夺目,在农村民俗文化中风采奕奕让人依恋。所以,乡村社火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叙写,更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乡村社火不应该只是一种记忆,一种乡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现实的风景。

我相信,乡村社火会有回归和发展的春天,会让我们的春节更加热闹更加气象万千!

民俗的心得篇3

近日,额敏县迎来旅游元年首批私家旅行团从乌鲁木齐游玩的200余名游客。

在导游的带领下游客们来到第一站165团的巴音木扎,游客们在花海中打卡拍照纪念,第二站额敏县喀拉也木勒海航景区,牧民们用恰秀的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送上美好的祝福,游客们品尝了烤肉等当地特色美食,在感受额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同时,赞叹大自然的美好。

游客高建国说:“这个地方山美、风景美、人美,旅游服务也做得非常好。回去以后,我会告诉更多的朋友,让他们都来感受一下额敏的山花烂漫。”

第三站额敏县玉什喀拉苏镇飞鹅湿地公园,游客们参观了飞鹅养殖地,了解飞鹅的来源以及养殖方式。最后一站纳仁恰汗库勒村阿山民俗馆,游客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民俗馆里的老物件、哈萨克族毡房,了解阿山大叔的故事。

游客李英达说:“额敏的风光让我赞叹,额敏的人民非常的纯朴,非常的善良。有机会的话我还会来到额敏,来感受一下额敏人民的热情。”

额敏县绿也康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积极的做好旅游服务接待工作,不断的提升额敏县的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

额敏县绿也康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职员汪静说:“今天我们迎来了额敏县旅游元年的第一批游客,前期我们对额敏县旅游餐饮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做足了筹备工作,游客们玩得很开心。我们会迎来更多的游客,希望额敏旅游业越来越好。”

民俗的心得篇4

为深入了解威海花饽饽的制作技艺、探寻新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路径,12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萤火微光实践队”社会实践队员前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一家花饽饽作坊,学习制作花饽饽。

探索制作技艺,感受传统民俗。

实践队员了解到,前来订做花饽饽的顾客主要是为小孩过周岁生日、老人祝寿、结婚等场合准备。花饽饽以鸡蛋、面粉、花生油为主要原料,工艺复杂,制作者使用各种工具将面团揉捏出不同的形状,还需要经过果蔬汁上色。花饽饽好吃,关键在于原料选得精,“受面”守得好。“守面”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面“守”得越久,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一块普通的面团在制作者的手中变成一个形状逼真、色彩鲜艳的花饽饽。

花饽饽作坊店主供图

图为顾客为父亲节订做的花饽饽(花饽饽作坊店主供图)

传统的花饽饽使用蒿酵(又称引子)——一种自制的发酵材料,进行制作。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勤劳的威海妇女就采摘新鲜的蒿草,用来制作蒿酵。玉米面加水捏成圆饼状,用桃叶和蒿草包起来,用绳子捆紧,将其放在通风处发酵,等到重阳节就可以使用了。使用时掰下适量的蒿酵,用清水化开,在加入鸡蛋面粉等原料,揉成面团等待醒发。

拓展销售渠道,传承传统民俗。

对威海人来说,最好吃的还是家里做的花饽饽。随着制作和销售花饽饽的小作坊越来越多,专门制作花饽饽的大企业逐渐增多,消费者有更多渠道购买花饽饽。威海当地许多超市的面点销售区有花饽饽的身影,还有高度达一米的大型花饽饽展示,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也能看到推销花饽饽的视频。

2009年,文登胶东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威海市为全面叫响文登花饽饽品牌,部分政协委员提出增加花饽饽的城市氛围、打造花饽饽产业园、扶持龙头企业和电商平台、加大花饽饽的推广和传播等建议。在文登侯家镇建立了花饽饽产业文创基地。2021年,文登将发展花饽饽产业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同年11月底,又出台了全国首个专为花饽饽产业“定制”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文登花饽饽产业,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强力引导,整合社会资源,打造花饽饽品牌。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的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大饽饽是主角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文登花饽饽不仅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而且还出口到国外,让中国这一过年的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结合。

民俗的心得篇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它的传承状况是衡量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状况的显著指标。而春节作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其传承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春节习俗得以顺利传承并获得现代人的真心喜爱,应该在保持传统性的基础上,加强现代性元素,促进传统年俗的现代转型。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就是“年”,指两个夏历年转换之际举行一系列辞旧迎新活动的节日。现在所说的春节概念实际上有宽严两种含义。宽泛的春节概念指从腊八节到元宵节这一段年节时期,严格的春节概念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而古代的“年”又称“元旦”,仅指正月初一。

我们现在过年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前后有一个多月。其中可分作几个环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大年初一、“破五”、元宵节,这些日子在古代被当作多个各自独立的节日,到了现代,被我们整合为一个大节:春节。

从节期来说,现代春节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腊八到除夕的前半段,节日风俗活动主要在各家户内分别举行,特别重视家庭团聚、庆贺丰收和祭祀祖先;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后半段,大部分节日风俗活动转到户外举行,主要是社区成员之间、亲戚好友之间的相互拜贺、礼仪往来,有些地方举行社区内及附近区域民众集体参与的盛大欢庆或祭祀活动,春节庙会就是这种盛大节俗活动的代表形式。春节的主要习俗可概括为六种:

喝腊八粥。腊月粥用多种米、豆、果子熬成,最早是古人用来祭神禳灾的,现在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节日美食,带有庆丰收的含义。在这一天,许多人家还腌制腊八蒜、腊肉、酸菜。

祭灶。腊月廿三是祭灶日,人称“小年”。人们祭祀灶王爷后,就彻底地清扫屋子,拂去一年里积下的灰尘,准备过年。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有很多节日风俗活动,有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全家团圆、守岁祈福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请神、祭祀的习俗。除夕的文化内涵:第一,辞旧迎新,完成两个年的转换;第二,全家团圆,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家人团聚的幸福美满;第三,庆贺一年中的劳作收获;第四,避祸祈福,表达民众对安定富足红火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初一到初十的拜年。亲属、师生、同事、朋友等过年时都要有拜年礼仪。传统的拜年礼仪由拜年话、拜年动作、看望活动组成,其中拜年动作包括打拱作揖和下跪叩头。现代社会的拜年主要是说拜年话和看望活动,磕头请神的仪式动作一般就省略了。拜年的原初含义是请神灵保佑亲友来年顺利安康,现在演变为向亲友祝贺年节、表达问候。

破五习俗。正月初五又被叫作“破五”,意思是过年期间的许多禁忌这天开始可以破了、不必遵守了。古代有初五送穷的习俗。“穷”其实是指过年期间积下的尘土、垃圾。前几天这些垃圾是不能倒出去的,怕会倒出财气。人们把倒垃圾叫作“送穷”,是为讨个“口彩”。人们认为过了初五,年味开始变淡,“年要过去了”。到初六,商店可以开业了。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可以离开了。

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古代社会,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极星神),祈求丰收和子嗣。在当代社会,元宵节祭星、祈年、祈子的习俗都已衰落,其节俗精神可归结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达民众繁荣兴旺、团圆美满的意愿。唐宋以来的元宵节可看作中国的狂欢节,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的狂欢精神,故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的节庆活动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元宵节过完了,人们才觉得过完年了。

春节的历史变迁

春节是流传至今的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古老的。《尔雅·释天》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按此记载,唐虞即尧舜时期就有了年的概念,也就有过年仪礼了。在新旧年交替的这个不寻常时间,有着虔诚的超自然力信仰的古人自然要大张旗鼓地祭祀神灵,一方面感谢在过去一年中神灵的佑助,让人获得可以糊口的收成并平安度过;另一方面祈祷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这是过年习俗的原始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和民俗信仰的淡化,人对神的膜拜成分减少,越来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贺年礼仪和节庆活动的娱乐性,过年习俗也越来越丰富。

“春节”一词开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当时经过推广公历的一番历法改革,造成事实上新历旧历并存的局面:国家的公务活动采用公历,城市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主要使用公历,而农民主要采用夏历;同时,全体国民都按夏历过传统节日,国家给予传统节日一定的法定假期。这种状态可称为时间制度和节假日体系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之中,春节所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它作为两个年度的转换节点的意义减弱了。

由于元旦与春节时间邻近,两个年连成了一片,事实上城市里的人们从元旦开始到元宵节都处于年度转换、辞旧迎新的状态。对这种两个年并存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丙中认为,元旦和春节是“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但是,春节仍然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很普遍的对传统年味的习惯性需要和执着追求。春节作为传统年节在我国日常生活中的隆重地位并未改变,仍将传承久远。

在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中,年节时间是区别于平日的“大日子”。这种区分并不是仅凭意识上的认定,而是用各种各样的郑重仪式和庆祝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仪式活动和庆祝活动往往在较短的时日内集中展演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有通过口头文学、年画图案、礼俗活动、仪式庆典等传承的理想追求、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有节令饮食、节令服饰、仪式用品、工艺品等方面的物质文化,也有祭典、礼仪、表演、技艺等行为层面的文化。这些文化含量的大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如其中的物质文化、民间艺术,和强调人际和睦、欢乐吉庆、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在今天的节日风俗活动中,对于祖先和逝去亲人的祭典,主要是表达我们慎终追远、怀念先人情感的一种方式。

春节习俗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身在异国的海外游子、华人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很重视以传统年俗欢度祖国的这一大节,以此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的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如舞龙、舞狮子、敲鼓、放鞭炮这类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记又能引人注目的活动格外受到海外华人的青睐。他们也适当吸收若干当地社会常用的节庆方式,如很能造势的巡游。春节庆典被当作海外华人所属的族群文化的亮丽标志,当地主流社会对华人年节的尊重与接纳也是以此为象征,表示对华人贡献的认可和对华人文化的尊重。

春节的现代传承

我们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传承了几千年,虽然其中有很多调整和变迁,但是到近代一直绵延不绝、传承不衰。但在20世纪初以来,中国面临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传统节日习俗就多次遭遇传承的危机。春节也是如此。春节所依附的夏历反映了天文气象、自然物候、生产节奏等运行规律的科学性,由于年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顽强传袭力,同时得益于在某些时期享有法定假期,春节习俗总体上看还是过得比较热闹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来势汹汹,这对年俗传承造成很大冲击:一方面,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城乡之间社会流动增强,农村城市化有了实质性的推进,这直接造成公历在农村使用效率提高,而夏历作为日常生活时间框架的功能在农民中开始显著减弱。另一方面,作为西方强势文化一部分的洋节开始涌入,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有了较大市场,这些又对传统年俗文化造成新的现代传承问题。

近年来各级各地、知识精英及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已经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不仅有意识地弥补过去一些做法和认识对包括年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损害,而且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和文化遗产保护立场,正在逐步扭转某种程度把传统年俗当作落后文化的视角,并采取积极措施繁荣年俗文化,比如2006年将包括春节在内的多个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底又给传统节日增加了假期,这些将对年俗文化的继承、创新和繁荣起到实质性的根本上的正面作用。

古老的春节习俗固然需要适应当今生活方式,符合当代文化观念,在进行一定程度的习俗更新基础上达成现代转型,但不应一味贬斥传统的过年方式,而要看到有些传统年俗的合理性或“优美性”,防止现在一些过年方式的庸俗化或过分简单化。比如传统的拜年方式虽然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繁琐费时,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拜贺对于传承礼仪道德、密切人际关系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从这些传统的拜年礼俗中我们看到了得体的礼仪、醇厚的民风、朴实美好的亲情乡情。现在城市里的拜年大都是电话、微信形式的拜年,甚至是群发别人造好的句子,固然简便省时,但是也失去了传统拜年方式的古朴意味和原初功能。不过,群发现成微信的做法也是适应现代生活的自然形成的拜贺方式,在一定的人际关系范围内使用也有其合理性,那种挨家上门拜年、严格讲究礼尚往来的拜年习俗在现代城市里也确实难以实行了。但对于特别亲近的长辈,则不适合用这种过于简便的拜贺方式。受人上门拜贺的长辈,对于来客也应热情招待方不失礼。有些人只是希望、要求晚辈上门拜年送礼,却不热情招待来客,则是不懂礼俗的表现,也会造成面贺礼仪难以承继。至于有些人把拜年功利化、庸俗化,把它作为追求商业利润、有助官场升迁等的便利渠道,则是应该杜绝的陋俗。

?作者:黄涛 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民俗的心得5篇相关文章: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心得5篇

服装销售的培训心得5篇

90后演讲的心得5篇

酒店销售的心得体会5篇

重教育的心得体会5篇

师德礼仪的培训心得5篇

茶道的心得体会5篇

环境保护法的心得5篇

社区打扫的心得体会5篇

考察的心得体会5篇

民俗的心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