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6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每个环节都应围绕核心展开,以确保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关注教案内容的连贯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6篇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篇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本诗描述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解题

1、“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2、写作背景:

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是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心情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不止一次遭遇暴风雨袭击。一次堂前临江一棵两百岁的楠木也被连根拔起,屋漏把诗人搞得十分狼狈。在那个狼狈的夜晚,诗人想得很多很多,留下了这一名篇。

三、学习新课

(一) 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3、 齐读

(二) 译

1、阅读课文提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2、讲清特殊词意

3、参考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三)析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2、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再如:“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四)总结迁移: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四、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篇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教学目标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

2.了解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

3.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挂罥(juàn)塘(táng)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

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庇(bì)突兀(wù)

可参考【知识总汇】

(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参考: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三、重点探究

?精品课件】

(一)探究诗歌内容和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运用诵读法,逐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逐节理解步骤:①五个字概括诗节内容——②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心境——③哪些词语表达情感最形象——④应该怎样诵读——⑤尝试诵读——⑥师生点评。

思考探究,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第一节]

1.概括内容:秋风破茅屋。

2.情感:凄惨。

3.如何读出这种惨烈的境况,诗人悲痛的心情?

参考:抓住那些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怒号”“卷”“三重茅”重读。对于茅草的命运,诗人的心情是关切的,心随飘转的茅草而动。

4.背景点拨:草屋的来之不易(安史之乱中流亡颠沛,流落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完成,草屋的破败直接关系到全家的生活)。

5.找同学诵读,学生大声诵读,注意体会情感。

6.播放【影视课文】第一节,体会感悟。

[第二节]

1.概括内容:群童抱茅去(力求与第一节押韵)。

2.情感:无奈。

3.如何读出这种无奈的情绪?

参考:放缓语气;“自叹息”加重并延长。

4.此时的杜甫四十几岁,何以至此(老无力、倚杖)?

参考:生活的困顿,内心的悲伤。

5.诗人在叹息什么?

参考:一叹息天公无情毁屋;二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三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6.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体会情感。

7.播放【影视课文】第二节,体会感悟。

[第三节]

1.概括内容:丧乱长夜苦(长夜难眠苦)。

2.情感:哀伤、悲戚。

3.如何读出这种悲戚之感?

参考:重读“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重读并延长“长夜何由彻”。

4.自行诵读体会。

5.理解质疑:为何冷似铁,而非冷似冰?

参考:“铁”一是很凉、很硬(天寒冷),二是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6.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屋破漏雨所致么?

参考:不是,是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背景点拨: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倍还多,可谓民不聊生。

8.播放【影视课文】第三节,体会感悟。

[第四节]

1.概括内容:广厦庇寒士(受冻死亦足)。

2.情感:激昂(心潮澎湃,美好愿望)。

3.如何读出这种情感?

参考:语气:激昂、悲壮;重读“俱欢颜”“安如山”;重读加延长“受冻”“死”“亦足”。

4.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配乐)。

可参考【影视课文】(无声配乐版)、【微教案】《“安得广厦千万间”赏析》

5.播放【影视课文】第四节,体会感悟。

(二)探究诗人的形象。

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

可以用“在面前,杜甫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参考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

四、课堂总结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

可参考【微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点》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忧”,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传墙报。

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茅屋凄惨

群童抱茅去无奈

丧乱长夜苦哀伤忧国忧民

广厦庇寒士愿望

受冻死亦足胸?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品味语??

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呜呼”“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让我们齐声背诵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诗人精神和作品魅力同样的不朽。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篇4

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

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景·导入

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

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

1、范读课文;

2、明确学习重点:

细节描写

朗读训练

思想意义

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

注意字词读音;

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

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

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

2、提问:

“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

3、引导想象:

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

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

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

2、第二节写什么?

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

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

2、概括:“群童抱茅”

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

群童不明苦衷;

黎民生活困苦。 抓住诗人之“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突破难点。

1、范读第三小节。

2、字词辅导:

俄顷、向、黑

布衾、恶卧、彻

3、提问:

“铁”换成“石”行不行?“长夜”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一小节写什么? 1、参照注释理解字词;

2、答问:

“铁”字说明被子的硬、冷、脏,且押韵;

双关:既指时间,又指动荡的社会。

3、齐读这一小节;概括:“长夜沾湿” 本节难理解词语较多,且又富有表现力,是以把它们作为使学生理解诗人长夜难眠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基础知识的教学。

1、提问:为何还要写第四小节?

2、分析:本节大意;

展示同一题旨的诗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万里裘,裹盖四周垠。天下无饥寒,温暖皆如春。”……

评价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3、提问:第四小节怎样概括? 1、答问: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他人,深化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2、齐读这一小节;

3、概括:“推己及人” 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情感,并将教学导向深入,提升“这一节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激活学生的潜在探究热情,为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做铺垫。

四、整合·小结

1、设疑:

第四小节的用韵、诗句的长短、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小结:

歌行体的特点;思想意义。 思考、答问:

第一小节押“ao”韵,后三节换韵;前三节以七言为主,第四节变为长句;前三节叙述,第四节抒情。 分析后进行整合,使学生了解文体常识并对全诗产生完整的印象。

五、巩固·延伸

1、课内练习:

选出一处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并说说好在哪儿。

2课外作业上:

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读过哪些?搜集其中的名句,加以整理,并在课下与同学交流。

将这首诗改写成文。

1、答问;

2、课外作业建议分组完成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1、巩固、拓展;

2、试图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飞跃。

备课小结:

诗歌的教学,注重的是在诵读中品味理解,因而备课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的指导与训练;而如何使学生由课内走课外,使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一节课”而已,既是素质的要求,也是当今考试形势的要求,受“研究性学习”的启发,设计了一些相关环节,虽有“效颦”之嫌,但还是想以此作一点尝试。

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秋风破屋

如闻其声

如感其形

二、群童抱茅

天公毁屋 叙

叹群童顽皮

黎民困苦 事

三、夜雨沾湿

布衾似铁

苦屋漏床湿

长夜难眠

四、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抒

心怀天下 情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副对联,猜猜歌颂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回答)对,是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不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时,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时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三、深入探究

1.诗歌第一段中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请说明理由。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明确: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怒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入蜀,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暂时落脚。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几根茅草也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什么他说自己已经“老无力”?真的是指年纪大了吗?

明确: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还有可能捡回来,重新盖在屋顶上,但是却被小孩子给抱走了,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几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关乎生计。所以,当时的杜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我们读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两句时,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拄着拐杖的干瘦老人那老态龙钟的模样,原来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要骂抱走几根茅草的顽童为“盗贼”呢?

明确:诗人忍不住要骂抱走茅草的小孩子为“盗贼”,实在是无奈之语、愤激之词,这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只是因为诗人太贫穷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样,“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孩子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据说杜甫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其中一个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在长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乱前才终于获得一个小官职。这时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县去探望。没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一进家门,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那么,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只能睡在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本不该经历的.事情,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是多么羞愧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娇弱可怜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明确:是真情流露。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解题

1、“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2、写作背景:

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是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心情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不止一次遭遇暴风雨袭击。一次堂前临江一棵两百岁的楠木也被连根拔起,屋漏把诗人搞得十分狼狈。在那个狼狈的夜晚,诗人想得很多很多,留下了这一名篇。

三、学习新课

(一) 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3、 齐读

(二) 译

1、阅读课文提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2、讲清特殊词意

3、参考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三)析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2、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

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再如:“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四)总结迁移: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四、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6篇相关文章:

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6篇

青春为演讲稿优秀6篇

为高考学子加油的演讲稿6篇

工作四为心得体会优质6篇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500字6篇

致青春为家国的演讲稿精选6篇

工作四为心得体会参考6篇

致青春为家国的演讲稿最新6篇

以忙与闲为话题的作文推荐6篇

致青春为家国的演讲稿优秀6篇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