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所写的教案是最有意义的,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14蜜蜂教案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14蜜蜂教案篇1
【课前透视】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对话平台
一、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
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二、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⑴ 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⑵ 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
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
附近 )一秘○.1mi.net(谈 派 引 列 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14蜜蜂教案篇2
备课思路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应在不断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大概、阻力、包括、沿途 、超常陌生、准确无误、逆风而飞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四、书写指导
1.“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2.“辨”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中间部分与辩、辫分开。
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复习生字词语。
2. 默读课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法布尔想对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要做一个试验,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试验的具体步骤
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
(3)试验的步骤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你想对法布尔说什么?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可见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引入:试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请同学们阅读三、四自然段。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
(2)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3)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这时,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意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4)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
3.学习第五、六、七自然段:
引入: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第二批又飞回来几只蜜蜂,你是从第几自然段读出来的?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3)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飞回蜜蜂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4)可爱的小蜜蜂们,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平安的归来,我是多么高兴啊!你们看作者是怎么夸赞这些小蜜蜂的?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5)学生再一次体会读。
4.学习第八自然段: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2)学生多遍朗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再用不是…而是…说话
(3)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发布而通过实验证实了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里,而是、这种本能作者就是是生物学家,在当时他也无法解释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发布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
三、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件出示:蜜蜂的分类、蜜蜂的语言、蜜蜂采蜜)
四、实践游乐园
还有哪些动身物不会迷路?它们凭借什么来判断方向,认识路线呢?
14蜜蜂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14蜜蜂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乐曲旋律,通过狗熊行走、喝蜜、躲藏等游戏情节,了解乐曲结构,感受a段、b段、c段乐曲的不同性质。
2、在熟悉乐曲基础上,尝试为乐曲配乐器进行演奏。
3、培养幼儿大胆表现音乐,体现音乐节奏的快乐。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曾组织幼儿观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小熊的外形特征,模仿熊走路的动作。
2、录音机、磁带;幻灯机、幻灯片;蜜蜂头饰一只。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了解游戏情节
1、教师讲述游戏情节:小熊来到树林,意外地发现了一罐蜂蜜。正当它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蜜蜂追来了,小熊吓得赶紧躲起来,一动不动。最后它趁蜜蜂打哈欠不注意的时候,赶紧逃回了家。
2、教师边放乐曲边放映幻灯片。
二、欣赏乐曲,分解练习动作
1、小熊是怎样走路的?(教师做熊妈妈,带领幼儿随a段音乐合拍地模仿熊走路的动作)
2、小熊和喝到香甜的蜂蜜,它心理怎么样?可以怎样来表现?(引导幼儿按b段乐句表现小熊和蜂蜜后的满足感,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神态及动作来表现,如抹嘴、拍肚皮、添嘴等)
3、小熊偷吃蜂蜜被蜜蜂发现,心里感觉怎么样?它是怎么躲藏的?
①引导幼儿用静止的动作及恰当的神态表现小熊紧张、害怕的样子。如:一头扎进树洞里、躲在树后、跳进草丛、闭上眼、抱着头等。
②请个别幼儿表演躲藏动作。教师有意识地请做得好的或作的与别人不同的幼儿表演,并启发他们用语言说明自己的动作,如"我害怕得浑身发抖"等。
③集体跟随c段音乐做动作,鼓励幼儿自由表现小熊躲藏的姿态以及恐惧感。
三、完整地跟随音乐做游戏
1、教师提醒幼儿根据乐曲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并注意动作的合拍、协调。
2、教师表扬富有创造力的幼儿,并请他们将创编的躲藏动作及表现得恐惧感神态表演给大家看。
3、教师戴上蜜蜂头饰扮演蜜蜂,幼儿扮演小熊,共同进行游戏。在乐曲快结束时,教师以追捉形式督促幼儿快速回到座位。
四、音乐与乐器探索
1、出示三段节奏普,让幼儿在乐曲abc段中找出相符合的节奏。
2、尝试大胆地跟着音乐拍打节奏。
3、聆听三种乐器的音响特征,选择合适的乐器配合音乐
4、乐器探索与熟悉
5、乐器合奏:熊和蜜蜂
活动反思:
这一节活动带给我的反思很多,我想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个人音乐素养也提出令人较高的挑战和要求,只有老师自己投入地表现,才能使幼儿获得启发、受到熏陶,在热闹中也仍有所获。
14蜜蜂教案篇5
设计意图:
针对小班幼儿肢体动作发展的程度,以及小班幼儿基本上未接触舞蹈的这一现况,设计了小班舞蹈《小蜜蜂》。以学习舞蹈动作中基本动作小碎步为活动设计的中心,让幼儿在体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勤劳采蜜的快乐情景中,学习舞步小碎步,当一只快乐采蜜的小蜜蜂,并获得一种对小蜜蜂勤劳不懒惰表示认同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节拍做动作,让幼儿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又培养其对音乐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体会。
活动目标:
1、学习并认识基本舞步小碎步,能在舞蹈韵律活动中运用小碎步。
2、模仿蜜蜂飞翔采蜜,感受小蜜蜂勤劳不懒惰的精神。
重难点:小碎步的步法,手脚动作协调
活动准备:《小蜜蜂》mp3音乐,小蜜蜂手偶一个,小蜜蜂胸饰若干,红黄蓝大小花朵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方法:道具导入,图片导入法,儿歌导入过程:
出示手偶小蜜蜂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和大家认识呢!
2、出示手偶小蜜蜂,念出儿歌《小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
飞到西,飞到东。
不怕雨,不怕风。
采花蜜,勤劳动。
二、学习基本舞步—小碎步。
1、师:小蜜蜂可爱不可爱呀?你们喜不喜欢小蜜蜂呀?(可爱,喜欢)那有没有能干的小朋友知道小蜜蜂有什么本领?(会飞,会采蜜等等)2、师: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呢?
(幼儿自由想像各种小蜜蜂飞的样子)教师总结:
①飞的时候高高的,小脚尖点地,后跟踮起,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
②我们把这种脚的动作叫做"小碎步"。
③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示范表演,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教师一起来表演一遍小碎步。
3、师:小蜜蜂是怎么采蜜的呢?
幼儿自由创编各种蜜蜂采蜜的动作教师总结:
① 采蜜动作,屈膝微蹲,弯腰,头向下低,手臂向后轻轻扇动,轻轻摇晃小脑袋。
② 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示范采蜜动作,全班幼儿跟随音乐来完整做一边蜜蜂采蜜动作。
三、游戏—集体舞 小蜜蜂采蜜把花朵撒在空地上装扮成花园,教师带领小朋友绕花朵跳蜜蜂舞,模仿蜜蜂采蜜的情景。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下面老师来当蜜蜂妈妈,你们来当小蜜蜂。小蜜蜂很勤劳,采蜜从不偷懒,小蜜蜂们跟妈妈学好本领了,妈妈带你们去花园采蜜吧!我们出发咯!(播放音乐两遍)( 小朋友在花园里自由自在地飞,在花朵上采蜜,老师加以言语鼓励与引导)四、结束。
师:小蜜蜂们!我们采了那么长时间的蜜,都累了吧,让我们停在花朵上休息一下吧!
(播放摇篮曲,蹲下来作休息状结束)
活动反思:
首先在课的内容上我并没有实行“拿来”主义,而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提炼。音乐方面的取舍。我舍弃了原来的音乐,重新剪辑了一首新的节奏显明的音乐,更有利于孩子掌握小碎步的练习。
课的具体环节是:图片小蜜蜂的导入——知道小蜜蜂长什么样,初步体会小蜜蜂的勤劳精神——学习蜜蜂采蜜的动作——创编采蜜动作——花园采蜜——品尝蜂蜜。
在课的导入时由于我的问题问的不是很规范,导致幼儿一直重复回答一个问题,是语言的引导不到位而引起的混乱。我没有明确提出小蜜蜂长什么样子?而是他们来看。而只是说了你在图片上看见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在调整后的教案里我应该在图片出示时,直接提出:“小蜜蜂长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能通过幼儿看到图片表达出蜜蜂的形态及主要特点。
在模仿蜜蜂采蜜环节时,在这一环节,孩子们结合着以往的生活经验,了解蜜蜂的基本形态和活动规律,引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探索的同时,幼儿通过演一演,个个跃跃欲试,热情高涨。并且在最后一个环节品尝蜂蜜时,老师指导语是“请你们常常你们自己采的蜂蜜”,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幼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14蜜蜂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 幼师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