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回顾和总结,教师们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书写,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意识,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的减法教学反思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的减法教学反思篇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比,所不同的是计算过程中增加了通分这一环节。因此这节课把转化的思想定为关键,旨在把新知导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进行计算吗?为什么不能?那你能想办法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的和吗?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强化转化的思想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重要性。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转化,我出示了课件,将、转化为、的过程,这样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既明确了转化的思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了运算技能。而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教学时则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
整节课下来,感觉到有几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一、教师要灵活应用教材。例题+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转化,尽管形象、直观,但总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牵动下理解的,自主性不强。由于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大,学生在理解转化思想时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操作困难比较大。如果把例题中的数据改成+这样比较小的分数时,教师无需作课件,学生就能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理解,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充分得到发挥,岂不更好?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备课不仅要从自己方面着想,更要换位思考,备自己少一点,备学生多一些,给足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练习中要尽量在增加趣味性、竞争性上下功夫,这样学生才乐学、愿学,这方面还得努力,加油!
2的减法教学反思篇2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因此在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得出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理解了算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使知识条理、系统化。
在教学新课时,先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并在练习中强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在算理与算法上的不同,从而突破本课学习的难点。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个别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太好,因此,计算时出现错误和不熟练现象,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中应多重视,并于课后多辅导,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帮助他们,使其不断进步,不掉队。
2的减法教学反思篇3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近。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2)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习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习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2的减法教学反思篇4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2的减法教学反思篇5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已经工作两个多年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这么简单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思维能力,虽然我面对的是刚步入学校大门的一年级孩子,但是还是要把这种指导思想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始终。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但是还应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找到数学方法的依据,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为本节新课作铺垫,在每节数学课都必不可少的口算环节中,我不是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数学题泛泛口算一遍,而是有针对性地出示了几道题,有10的分解、10的减法和9加几,这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计算题中,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凑十法一样,学生知识在加法中要凑十,在减法中同样也是先要从十这个数入手。在我提的“你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的问题中,学生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为后面要学习的破十法作了很好的铺垫。
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让孩子喜欢这节课,我创设了春游这一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导入的环节是让孩子先算一算参加春游的`有多少名同学,在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后,我鼓励孩子利用手中的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这道题,在给孩子充分思考的空间之后,让孩子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把种种方法都出示在黑板上,孩子们用的方法很多,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方法,选一个最简便的,能算的最快的方法,经过讨论之后,他们的选择大都集中在破十法上,孩子们体会到了是因为我们先要找到10,找到它之后再计算才能算得又快又对,再简单不过的两个环节,已经把新旧知识进行了一次统一,在整个过程中,注意了破十法是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不是分割开来的,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到破十法的简便,从而使学生愿意使用破十法去思考、去计算,这样帮助学生在更深的层次理解破十法的意义,更加熟练地运用破十法。
2的减法教学反思模板5篇相关文章:
★ 读书教学反思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