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地描绘作品中的场景和情感,只有通过读后感,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书中的人物情感和情节发展,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亲爱的人读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亲爱的人读后感篇1
初识龙应台,源于她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而在这本书里,她更多的是一位母亲,一位与普通女人无异的母亲,慈爱,唠叨,渴望与孩子交流,又失落于孩子渐渐的成长与离去。
书源自于母子之间三年的书信往来,代价“你不要打那么多电话‘骚扰’我”——安德烈如是说。安德烈的观念此刻看来与当下的我们并无差异,渴望独立的人格,对前途的茫然,对政治事件的批判,对东西方文化的感知,对父辈观点的质疑等等。安德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睿智的学者母亲,能够将自我的思考化作一封封书信。或许,这些书信的意义在于,她写出了许多人想到却道不明的思考。
以下是书中几段触动的文字
关于成长中的得与失
——安德烈,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可是给了我一种本事,悲悯的本事,同情的本事,使得我在日后应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礼貌的核心关怀所在。你懂的,是吧?
同时我看见自我的缺陷。十八岁时所不明白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职责、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可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是补不来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属于知识范围,不属于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我去坚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一天浇水的心爱植物,可是生活艺术,应当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我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使我有美的贫乏,而有知识没有美,犹如大海里没有热带鱼。
而你们这一代,安德烈,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网络让你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你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会是什么?终极的关怀会是什么?你,和那个甘肃来的疲惫的少女之间,有没有一种关联?我的安德烈,你认为美丽的热带鱼游泳也要有方向吗,或者,你要挑衅地说,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因为热带鱼为自我而活?
关于国家认同感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导以作中国人为荣,“为荣”和“为耻”是连在一齐的。我当年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叫做“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位有名的前辈写的是“丑陋的中国人”,批判的都是我们自我。然后突然,“中国人”这词变成了别人,甚至是“敌人”,而我们变成了“台湾人”。
一个被长年灌食某种饲料的人,见到饲料都想吐。民族主义的饲料——不管是中国牌还是台湾牌的,我们都被灌得撑了,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能够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它被操弄得变形了。
关于平庸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我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我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终,还是“自我”二字。所以,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贴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关于痛苦
——我不明白你们这一代的德国少年是否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和你一样,在法兰克福成长,他的故居我也带你去过。23岁的歌德爱上了一个已经订婚的少女,带给他极深的痛苦。痛苦转化为文字艺术,他的痛苦得到升华,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轻人,紧紧抱着他的书,穿上“维特式”的衣服,纷纷去自杀了。安德烈,我们自我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我,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关于家
——给你一个家,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稳稳地包在一个小镇里,是因为期望你在泥土上长大;期望你在走向全球之前,先有自我的村子;期望你,在将来浪迹天涯的漂泊路途上,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小镇等着接纳你,永远有老友什么都不问地拥你入怀抱。不要你和我一样,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完美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没有人期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为苦楚而成为比较深刻的艺术家。
关于父母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亲爱的人读后感篇2
“人的心是很大的,放得下我们喜欢的每一样东西……”
“当你停止喜欢一个人,他就会在你心中慢慢死去……”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亲爱的甜橙树》。
这个故事讲:有一天,小男孩明白了痛苦……
故事的主人公是那时不满六岁的泽泽,一个生活在穷苦环境下的小男孩。
在圣诞节得不到任何礼物,也吃不到佳肴,只有面包片。
他因为孤独,和甜橙树成为了朋友,在他眼中,这棵甜橙树是会说话的,胜似他家人的`。
那时的他可算是“远近闻名”的小“恶魔”——一个只会调皮捣蛋的孩子。
在泽泽的童年中,有一个他最喜欢的“爸爸”——老葡。
当泽泽发现生活越来越美好时,他身边最重要的人都死去了。
甜橙树被砍了。
老葡被了。
他最好的“朋友”死了,他的“爸爸”死了。
泽泽认为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他认为爱他的人都死去了,但他忽视了爱他的家人。
他的大病一场,所有人都认为是甜橙树被砍,只有他知道,他没有“爸爸”了。
对于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来说,他的心是一种被撕裂的痛。
他明白了什么叫做“痛苦”,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
亲爱的人读后感篇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使我进步,使我快乐。
寒假里,我读完了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写的一本书——《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曾获得儿童文学奖,读后我感受很深。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鲍雷伊。他是一个父母离婚的小学生,为此他很烦恼,性格很内向。老师给他布置作业——给自己喜欢的作家写信,鲍雷伊为了完成作业,便很不情愿地给作家汉修写了一封信,汉修先生竟然给他回了信。鲍雷伊后来又写了一封信给汉修先生,向他请教写作方法与技巧。汉修先生回信指导他每天写日记,提高写作水平,并像朋友一样解答他的问题了,和他心灵沟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鲍雷伊爱上了写信,不但向汉修先生请教写作方法,还向作家倾诉自己的烦恼。
爸爸妈妈离婚后,鲍雷伊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可他又非常想念爸爸,也很想念自己的小狗“土匪”。他多么希望爸爸有一天能带上“土匪”来看望自己。鲍雷伊在一所新的学校上学,没有什么朋友,令他苦恼的.是,总有人偷他的午餐。于是,鲍雷伊把这些烦恼都写信告诉了汉修先生,汉修先生则回信鼓励鲍雷伊做勇敢坚强、友爱宽容的人。几年过去了,鲍雷伊的写作、阅读能力慢慢地都提高了,而且他的文章还获奖了,这坚定了他立志成为作家的决心。新生活让他烦恼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一步步成长。我也要做一个像鲍雷伊一样宽容乐观、有自信的人。
亲爱的人读后感篇4
我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运用的是写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故事。
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鲍雷伊,给作家汉修写信的故事。书中鲍雷伊是汉修先生的`书迷,所以在书中一直称汉修为“亲爱的汉修先生”,虽然鲍雷伊的爸爸很想和鲍雷伊的妈妈复合,但却遭到妈妈的反对······
因此,我对鲍雷伊深表同情。
亲爱的人读后感篇5
?亲爱的笨笨猪》讲得是一只小猪的故事。
笨笨猪是一只十分贪吃的小猪。不过他和他的朋友十分友好。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学习他,不要因为闹一点小矛盾就互相不理不睬。
笨笨猪虽说是贪吃,但也有些好处。可不,他在小鹅的生日聚会上,救了所有去参加生日聚会的'小伙伴们。原来是这样的,小鹅要过生日了,邀请小伙伴们去参加。笨笨猪最先去,他一去可不得了,将所有的食物都给吃了个精光。却万万没有想到那些食物导致了笨笨猪食物中毒,而且十分严重。笨笨猪出院后,恢复了健康,有何小伙伴们顽皮地开始玩耍,森林里又出现了他们的笑声。
其中,我们应该懂得了许多受用的道理,如:我们也不要像笨笨猪那样泰坦吃。不过,也有偶然的一次,救了小伙伴们。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道理,就是无论朋友犯了什么错误,应该要尽早提醒他,而不要对他不理不睬。这样才能持续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笨笨猪很笨,很贪吃,打呼噜的声音有很大,但是,他很友好,很有耐心。他交到了许多好朋友,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我喜欢笨笨猪,我要向笨笨猪学习,不是学他的笨,
贪吃,而是学习他的待人友善,乐于助人。
看书就像挖宝藏,挖到了“金子”般的道理,才算是看懂了,我今后一定要多看这样的书。
亲爱的人读后感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