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深刻的读后感,往往是以生动的故事情节为基础,展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写读后感时,可以分析书中冲突的设置,思考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春节》读后感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春节》读后感篇1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读《春节》读后感篇2
刚刚看完了20xx年的春晚,说实话,感想有点多。
其实我主要就是想看下刘谦的魔术和本山大叔的小品。当然,其它节目我也看得很认真,感觉今年春晚的亮点还是很多的。王菲空灵的歌声让人陶醉。舞蹈《荷塘月色》如梦似幻。小品《一句话的事儿》里面那善意的谎言让人会心一笑。小虎队的同台演唱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而那个可爱的小女孩面对在场众多观众和镜头时居然能非常镇定的说出对应的百家姓则是更让人觉得不简单,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刘谦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在360度“监视”观众和桌面透明的情况下还能从容的和主持人调侃着完成了让人叹服的魔术,不能不说刘谦功力又见长了。
为了看本山大叔和沈小阳的小品我足足等了几小时,央视当然也明白,所以这重头戏放在了最后才上,确实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但看了以后我却不得不说,太让人失望了,起码我很失望。不知道是本山大叔江郎才尽还是我的期望值太高,只知道整个小品从头到尾都没什么笑点。让人看了以后都不知道这个小品主要想表达的重点,感觉大部分的戏都是两个大男人为了30000块捐款闹别扭,而小沈阳演的记者给人感觉这次连配角都算不上了,整个小品除了服装自然其他的好象都很不自然,到最后拿着麦克风坐在炕上都搞不清楚到底要“采”谁,跟去年春晚上的表现退步了太多,没有一点让人惊喜的感觉。甚至于到最后结束都是不清不楚的,就这样结束了?这到底在演什么?我只想说:太让人失望了!!!
读《春节》读后感篇3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读《春节》读后感篇4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读《春节》读后感篇5
去年,我们一家去了在竹峪的小姨家过春节。那是一个乡村小镇,那里山清水秀、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真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好地方。
大年三十这天,我们先进行了大扫除。我负责擦门窗,妈妈负责拖地,爸爸负责贴窗花和对联,外婆负责买祭祖要用的东西,大姨和小姨负责做年夜饭。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幸福的笑容。
接着我们在外婆的带领下,一群人浩浩荡荡的上山去祭祖。
来到坟墓前,大人们又是敬香,又是烧纸钱,每个人都排着队上前磕头。外婆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一些让祖先保佑我们的吉祥话。虽然不知道祖先是不是真的能保佑我们,但我还是认真的敬着香、磕着头。感受着过年的每一个仪式,觉得这个年特别的有意思。
到了吃团年饭的时候。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有鸡、有鸭、还有中国的传统美食:腊肉、香肠……桌子中间还摆着一条大大的红烧鱼,我知道那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菜,因为它寓意着年年有余,一年更比一年好。
晚饭后,小姨买了很多的烟花。有擦炮、甩炮、金箍棒……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啊!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赶紧选了一个大礼炮要求爸爸把它点燃。随着一声巨响“咻——砰。”一朵朵绚丽多彩、璀璨夺目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把黑夜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放完这个,我又迫不及待的放起了各式各样的烟花,一个接一个,我太开心了。因为我以前过春节都在城市里过的不能放烟花,今天我一定要痛痛快快的放个够。
就这样,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读《春节》读后感篇6
说起徐州的春节,我的家乡——,真的很有意思!我们喜欢把春节形容为“过年”,是“盛世新年”。
“买年货”才是最重要的。每年过年,我妈都会把我家的大冰箱装满,有鸡有鱼有肉有蛋有蔬菜有水果。我们徐州人过年讲究一年多,不如多准备点吃的。另外,还需要给全家买新衣服。当然,购买春联、鞭炮等喜庆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除尘”,其实就是“一般清洁”。我妈会提前一个月开始打扫卫生,把家里里外外都刷洗一遍,从上到下,一有时间就会被抓去帮忙,每次都腰酸腿疼!母亲说,这叫告别旧迎新。嘿!
贴春联,贴“福”字也是我的,元旦一大早就得贴。“福”字要贴反了,意思是“福在这里”。屋内屋外,门上墙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福”字,非常喜庆,维系着我们徐州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放鞭炮”和“新年快乐”在大多数爱情里属于我。枪,烟火,长短不一,我敢放别人不敢放。新年快乐!那就是赚“压岁钱”。每年这个时候我总是满载而归!特别“爽”!
说到“保龄”,我可以做一个“会说话的巨人,行动中的矮个男人”。过了十二点,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说的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是元宵节。吃元宵(我们徐州人叫它“汤圆”,意思是团圆),点灯,在灯笼上解谜,是我们徐州的习俗。我的书柜里有一个面条做的“鼠标灯”,是我小时候保姆给我做的。很传神,很传神,很神奇!
元宵节过后,春节真的结束了。一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是意犹未尽。我等不及要重新开始。我别无选择,只能掰着手指头,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读《春节》读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