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后感中,很多时候我们会总结出一些生活的智慧,每本书都是一次思想冒险,读后感便是这场冒险结束后绘制的认知地图,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局外人》读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局外人》读后感篇1
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尔索”,他因杀人被法庭指控,却由于“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等一系列异于常人的冷漠行为,被评审团认定是蓄意杀人的魔鬼,整件事情异常荒诞。
格格不入的人往往会被社会的大多数排斥,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困境。现在都说要融入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更好的生活。可当你因为要融入环境中时,诚然会改变很多自己的个性,是不是这样也失去了自我呢?其实生活本就是很矛盾的,如何抉择取决于自己。如果你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你会在默尔索身上看到自己面临过的绝望,但《局外人》依然在向人们证明:即使格格不入,我们也要更真实地活着。这样的人,其实会活的很辛苦,要保持那份真实性,往往有的时候会让人无法理解。但真实的活着对于有一些人来说,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局外人》是从主人公母亲的葬礼开篇的,说实话,对于我来说,很难理解主人公在母亲葬礼上那样的漠然,竟然连最后看一眼母亲的遗体都好像懒得看,这要是怎么一个冷漠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啊。也许这就是世人眼中的冷漠之人吧,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细节都慢慢的放大和重现,把世间的漠然、粗糙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直面这些荒诞的事情,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另类的真实。
对于常人来说(就比如我自己),这样的荒诞是很难可以接受的,可这样的小人物其实时刻都生活在你我的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就算发现了,也许你也会选择视而不见。通过《局外人》让人感受到了这小人物的真实,所见非所得,只有用心去体会那份真实感。
《局外人》读后感篇2
加缪的《局外人》中的男主角,有点像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君。
那种对事情满不在乎的态度,那种一直在寻求事物背后的意义的态度。
当事情突如其来的砸到了他们头上时,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放佛在事情所赋予的意义没有发现之前,事情只是事情。
在《局外人》中,男主角在母亲死时,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个角色扮演当中,似乎只要一偏离这个角色所设定的'范围,就会被众人指责。他是仔细的观察,思考,把握这件事情的意义。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似乎有一个很强大的心灵外壳,外部的难以进入到内心世界。
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中间,有一道关卡,只有经过了层层审核,外部世界的东西才能慢慢的渗透进去。
而他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从他对婚姻的看法中,就能感受出来。
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审判的去接受因袭继承而来的观念。
可是,当他心中既没有这些被灌输进去的观念,又没有自己独创的观念时,他面对问题时,无法下手,只能用一句“随便”来对付。
而在这点上,却被无数人所不理解。
在这里,我不谈论法庭上的荒谬,这是如今司空见惯之物,也无需在这里引述跟累述了。
最后,他在监狱中,思考了很久,终于,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从一种抽象的感觉,转变成了一种实在的情感。
他希望死之前,有很多群众,这样他不会孤独。
至于他为什么希望别人都恨他,是否是在表达他前文所提到的,他感受到了孤独。
他希望哪怕是别人恨他,至少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通过别人恨他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印记。
他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了,他通过别人的恨,与他发生了联系。
《局外人》读后感篇3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篇4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作者在后记里用一句话概括了它,“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看似荒诞的一句话,背后隐藏是主人公默尔索不肯遵循人类社会的既定规则,继而被人类社会所摒弃的真相。作者说默尔索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拒绝撒谎,“撒谎不仅仅是说谎话,事实上,尤其是当你说的不仅是真相的时候,你就在撒谎”。是的,默尔索是真实的,他与母亲的感情淡薄,他母亲的死,他没有感受到哀伤,所以他没有装哭泣,但这被标上了冷漠无情的标签。他对人类的许多追求都感觉索然无味,“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这看上去挺消极的,但他感受得到当下真实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实存在的当下的每一刻。
一个人真的可以的游离于这个社会吗?如果一个人可以,那两个人,三个人,成千上万的人呢?人类,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这个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着的暗着的规则吗?从种族角度而言,摒弃不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种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样,因为种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样。
但对于个体呢?前世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种族是什么?这些看不着抓不到的虚无,不如当下真实的每一刻。所以,对于个体,你当然可以不一样,你的感受,只属于你。
如果个体和种族互不干扰,那么也可以相安无事。但如果个人和种族产生冲突,比如默尔索,当他因杀人被押上法庭,当报道开始 铺天盖地而来,那么他的个人的自由对于整个种族而言不值一提,毫无疑问,是要被牺牲的一个。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
很多时候,你可以不一样,但有些时候,你不可以不一样!
《局外人》读后感篇5
书的最后一章描绘默尔索在死亡面临前默尔索坚持自己的主见,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对抗与辩论,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他对眼前的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的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作者喷射出像熔岩一样的灼热的语言描写默尔索这一状态,我亦被默尔索平时冷漠的“地壳”下“地核”状态所震撼,那些熔岩一直被郁结在那里该是多么的压抑?
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确的状态,但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了吗?小时候总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都毫无理由地接受,岩浆便慢慢地累积,后面我又感觉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岩浆不是岩浆,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浆,而苦我心智的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喷涌而来压垮我?它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会是羔羊还是会像默尔索那样能够真正地爆发一次,真正地嘶吼与喷涌出地壳的岩浆?这在我的当下没有发生过,在余生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问题。
《局外人》读后感篇6
“在这样的地方,傍晚应该是一段忧伤的喘息。今天,热辣辣的太阳漫溢出来,这田野被晒得直打战,变得沮丧消沉,难以忍受。”
这是主角默尔索在妈妈的葬礼之中对天气的描写之一,诸如此类的描述还有很多,他记录了送行的人的身份外貌、当日炎热的天气,以及送葬途中的环境声音等,唯独缺少了对于母亲去世的悲痛。
他以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头,甚至在第一章结尾写道:“以及我想到就要上床睡上十二个钟头的喜悦。”
这些描写无不体现了他对于世界的割裂和似乎颠倒是非的性格,或许在外人看起来十分怪异,然而这正是他的处事态度——将世界赋予他的一切意义抛弃,遵循自我。
不同于那些葬礼上哭天喊地又或是表现刻意的.亲人朋友,他没有选择伪装自己融入群体,而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以及后面他记述了很多与身边人发生的故事,例如毫无感情地回复着别人的吐槽,他对于雷蒙想要和他做朋友的无所谓的态度,以及他认为女朋友问他爱不爱自己这种问题是无意义的,甚至他在朋友受伤时表现得不耐烦。
在情感方面,他是一个冷漠的局外人,对人际关系不期待也不关心。
而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激情,将所有的起起伏伏置若罔闻。
他在妈妈下葬后的第一天就开始认识新的女人,一起约会看电影。之后,他独自度过了一个平凡而无聊的礼拜天。他在第二章结尾写道:“我想礼拜天总是这么令人颓丧的,现在妈妈已经下葬了,我又要上班了,总之,没有任何变化。”这表现了他生活中的不断重复和枯燥,同时也引起读者共鸣,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如此,是每天重复着的日常。
当他被老板推荐到巴黎去工作时,他的回答是: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
故事来到了高潮,默尔索在沙滩上扣动扳机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然而他在接受审判一直到死亡的期间,也一直生活在荒谬中。
例如,法庭上把他对妈妈的死亡的无动于衷和他的杀人动机联系起来,说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还有在检察官与自己律师辩论时,他说:但我偶尔也想加入进去说几句,但这种时候,我的律师就会对我说:”您别说话,这对您更有利。”
“可以这么说,他们好像在处理这宗案子时把我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最后,默尔索被判了死刑,他在与神父最后的交流中透露出了他的精神的本质:
“我看起来是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这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
“在我度过的整个荒诞的人生中,从我未来的深处,一股昏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向我扑来,这股气息一路袭来,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经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与其说他被判了死刑,不如说他接受了社会的准则和道德的审判。
他们将他过去的言行肆意放大曲解,只是因为这些行为不符合他们的社会认知,却没人在意他在审判中说的那些发自内心的证词。
所以我认为,死亡才是他的归宿。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在勇敢抗争过然而没有任何效果之后,如果要摆脱这个荒谬的世界,默尔索这个荒谬的人的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
《局外人》读后感篇7
默尔索不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而是一个可怜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热爱的,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留一点点余地。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这个真实虽然只是从生活和感觉中衍生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们的救世主该有的唯一的模样。答案很简单:他拒绝撒谎。
初读还不懂,看了作者写的序才明白一点。
主人公爱他的.妈妈吗?爱,虽然他们常常无话可说。
他说不出爱不爱玛丽,但想和她结婚只是因为看到了婚姻的美好。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里,不说假话太难了,唯有当超脱于外,是个局外人时才可能不对局内之人撒谎,可惜人永远超脱不了自己身处的世界。
《局外人》读后感篇8
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
对一切漠不关心,为人淡然超脱、处事与世无争、工作本分守己、生活平庸普通;
参加葬礼,除了正常的流程中规定的安静外,心理感受不到到任何悲伤的情绪;
葬礼结束后,就依旧按照自己过去生活的节奏各奔东西;
面对“是不是爱过”的问题时,用网络上的标准答案回答时,心里想的是“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在被邀请做别人的朋友时,其实心里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
在面对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时,心里想的是“这个安排其实可有可无”;
在被问到是否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时,心里想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
现在的社会是不是这样的社会:
媒体不报道客观的事实,只深挖会被大众感兴趣的热点;
即便是通过简单的调查就能发现的真相,也通常被人们的主观臆断所忽略;
舆论仅仅依靠眼前部分的现象便对事件中的相关人进行宣判甚至是惩罚;
在《局外人》中,这样的人被这样的社会判处了死刑。
很多书评都在说,在当时,这样的社会是荒诞的,默尔索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命案的客观事实,而是取决于审判员和民众如何看待他在母亲葬礼后没有悲伤、葬礼结束后我行我素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众的意识形态超越的法律机制、进而影响法律判决的社会肯定是荒诞的。
但是,在现在,这样的人不荒诞么
不会因为亲人的离去感到悲伤;
不会被爱情和友情所牵绊;
不会对周围任何事件和人产生积极的应对;
坚信自己所坚信的,执着于自己做执着的。
在当时,这样的人被这样的社会判处了死刑是荒诞的.,但是,在现在,这样的人要在这样的社会继续生存,的确需要改变,不要轻易提倡做人要真实,要对抗荒诞的社会。因为荒诞的社会就是由荒诞的人组成的,默尔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滩上目睹命案的围观者、关注热点事件引导媒体报道方向的民众、法庭上和法庭外关注这个夏天两起命案的所有人,他们都是默尔索。
改变荒诞的社会,需要从荒诞的人做出改变开始。
《局外人》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