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对的分析,更是对情感的真挚表达,要想让读后感更具逻辑性,合理安排段落和结构是关键,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篇1
“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回忆,不怪他太举重若轻,只怪大家在能交流的时候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也只记得住对方的怒气。”
“风筝是因为束缚,才能飞得高。
人也是因为有了亲情的羁绊和约束,才变得幸福。”
“风能吹弯野草,也能吹皱睡眠。
但风不能一直吹弯野草,也无法一直吹皱水面。
所以有了“风平浪静”这个词。”
“争吵、敌对、压抑,这些都是暂时的,所以有了“事过境迁”这个词。
所以,能在一起当然幸福。不在一起,却能被家人一直惦记着、约束着、计较着,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总是善待他不在乎的人,却对最亲近的人过于苛刻。把这个习惯改过来,则天下天平。
我们心中有太多的自我,言必称我。当我们学会共情,便可以理解之前不能理解的人,包容之前不能包容的事。”
“凡事总有过去的时候,回头看劫后余生的自己,原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你我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空中,接收美好、希望、光亮、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
这一句句,都是在看书的时候摘下来,触动我的语言。《光亮》后面的这几章,我觉得特别触动我。不知道是因为今天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在宿舍看书才会产生这种共鸣,还是因为今天是母亲节,而这几张又刚好在写亲情。不管怎样,有共鸣和触动,这本书便没有白看。在看这几章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妈。每一次回家,她总是为我忙前忙后,担心我在外面吃不好,总是提前问我想吃什么,准备好等我回到家就能吃到好吃的饭菜。然而我每次却总是敷衍地回答她说什么都可以,随便吃吃就行。面对妈妈的唠叨,我总是显得特别不耐烦,完全没有耐心和她好好讲话,她也能看出我的不耐烦,每次都识趣地闭上嘴。想想自己还真是自私啊,把最好的情绪都给了陌生人,而面对最爱自己的妈妈,却一点耐心都没有,所有坏脾气都发在了最亲的人身上,而她在默默承受的同时,还一如既往地关心我。觉得自己烂透了,连情绪都控制不好的人,该如何爱人,怎么配被爱呢?
是的,一个人在外面久了,时常会觉得孤单,但是每每和家人打完电话,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总有人关心独自在外漂泊的自己,被人牵挂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牵绊,自己才能更加笃定地走下去,心里才会觉得安定。
今天是母亲节,我给妈妈买了鞋子和包包作为礼物,早上也在群里给她发了红包,姐姐和弟弟也都送了祝福发了红包,听得出来妈妈很开心,偶尔我们这个小家也是很温暖的。我很享受这种一家人和和睦睦,大家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状态。
在外人面前,我总是一副很成熟懂事的样子,但是只有在家里,面对最亲爱的家人的时候,自己才会像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会撒娇,会闹脾气,很任性,因为我知道他们会一直在,不管我怎么样,都会在身边支持我。但是这两年我发现,妈妈年纪大了,她很多时候表现得像个小孩子,很多事情会问我们的意见,也会在我们给她买了喜欢的东西而像个小孩一样地跟别人炫耀。“逆生长”这个词,用在父母身上其实很贴切,我们不断长大,而他们不断变老,我们心智开始成熟,而他们的心智却开始退化,他们会像个小孩一样依赖我们,而此时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让他们心里踏实和安定,就如当初他们我们的安全感那样。我想,我还没有真正长大,因为我还时常在妈妈的面前发脾气,闹情绪,像个小孩一样,而此时的妈妈已经迈入了中老年人的行列,她的心智正在退化,已经不能像容忍小时候的我那样去容忍我的坏情绪,她只能像个小孩一样默不作声,生怕影响了我们之间的关系。现在回想,发现妈妈每一次想跟我沟通一些事的时候,都变得有点小心翼翼了,我觉得特别自责,是自己的坏脾气和情绪才让妈妈变得这样小心,以后在家,不管怎样都要好好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把自己在外面受的气发泄在亲人的面前了,这对他们来说不公平。只需要关心你想关心的人,只需要照顾你想照顾的人的情绪,其他的何必太在意呢?
讲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想说说刘同这本《向着光亮那方》,前半部分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可能是因为看前半部分的时候都不能静下心吧,偶尔也只看一两章,还不时和别人搭一下话,看了什么完全没有太多的印象,后面部分是一口气看完的,而且基本上是一个人静静地看,所以故事也比较深刻,触动也会比较多。当然,很大的一方面是因为后半部分讲亲情为主,这条主线,总能令人找到共鸣之处。其实说实话,《光亮》并没有《孤独》写得好,无论是文笔还是故事本身,都不能和《孤独》,可能是《孤独》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吧,我觉得《孤独》写得更加用心,故事选材也更加用心,所以才会有更多的感触。
最先看的刘同的书是《职场急诊室,谁没有一点病》,后来看了《青茫》《孤独》,现在是《光亮》,我觉得刘同就像是一个无线电台,只要打开,就能从中接收到许多美好、希望、光亮、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让前行路上的你不再那么迷茫,不再感到孤独,就像光透过缝隙照进来,心里都敞亮了。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篇2
很难有这么一个夜晚,关掉网络、静音手机、开启台灯和翻开书本,一口气读完一本书……
三年前,在无数个黑夜中,茫然又担心拂晓的到来;迷茫又无措的在无尽头的生活路途中徘徊;无助却又无法停止脚步的成长风雨中匍匐前行。《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20岁到30岁成长的日记写给他自己看,却是让我找到了共鸣。
今天,在这寂静的深夜,捧着刘同新作《向着光亮那方》寻找新的悸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这本书里有17个故事,时过境迁,回头再看,自有悲伤,也自有荣光。只要你不害怕,去接纳,那些看似负面的关键词,假以时日,全是照亮人生的盏盏明灯。这里没有皆大欢喜的药方,只有隐约可见的启示。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背后是光亮。
世界广阔,为何早早就要定了结局。他说这不是人生的结局,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任何事情都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如果没有,就证明还没有到最后。
你若不忙的话,可以多给我写信,说说你的生活,电话打完就忘记了,信还可以来回多读几遍。
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但我们如何对待不同的人更重要。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关系是两个人互相理解,其次是两个人互相不理解,最差的关系是一个理解一个不理解——我从小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也是那么多人喋喋不休说了一通之后,对方会说“哦”的原因。
吴晓波: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失态并不是因为别人对你的挑剔,只是你学艺不精,没有做足准备而已。
记忆和拍照一样,具备遗憾的属性,在摁下快门的那一刻,即与当下告别。
爱情之所以美好,归根到底,不是因为有了一份感情、有了那个人,而是因为有了感情、有了那个人之后,你变成了一个前所未见、状态极好、恨不得每天都去拯救世界的自己。
27岁沉默是金,妥协是金
28岁泪如雨下,头也不回
29岁不停走,不疾走,把青春唱完
30岁十年青春,既是梦想破灭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31岁超越怯懦、羞涩和不安,拥有胆识、智慧和勇气
32岁改变那些根深蒂固的积习
33岁不再向人生索要答案,播出去的种子,开始收获
34岁明白我们来到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账
35岁人生刚刚开始,向着光亮那方……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篇3
已不记得是出于什么想法购买了这本书,只记得从初中到现在高二,来来回回看了两遍,周期可能有点长,但也恰恰使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里,从那些故事和那些人身上,读出不同的味道,生发新的感受。
说来不怕人笑,我初中的时候读这本书只是觉得内容和情感很贴近生活,想着“哇,原来和我同星座的作者内心世界和我一样有这样的善良,也一样会脆弱……”
但是当我时隔三年再次阅读,也许是为了要在班上给大家做分享才会那么投入或者种种因素。
我发现了故事中更多隐藏的无奈。这无奈也许是刘同对于福田表叔未曾珍惜的美好直至在失去后才涌现出‘原来他的世界也那么美’的领悟与愧疚;也许是大学对面那家饭店的蔡夫妇艰难经营着月月亏本的生意却依然用‘水放多了的一碗西红柿鸡蛋汤’那一点善意的微光温暖着一个个像作者当年那样的‘穷学生’,‘大家都穷但穷也要穷的有意义’;也许是叶欢那样曾经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却不知那会成为后来最求之不得的牵挂,当站在焚化炉前,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妈妈,一秒,两秒,三秒……“哇”地大喊一声瘫倒在地上,那婴儿第一声般的啼哭,撕心裂肺。
但无数无奈之后,作者教会我,无奈之后是光亮。当我一次次回顾这些看似悲情的故事,它们的背后也许都是人世间普普通通的天道轮回,但这普普通通的人世间往往拥有的是最真挚最动人最引人深思的思想情感:
当多数人为福田表叔的经历而心生怜悯时,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必要多强大,只希望不管经历过多少不平,有过多少挫折,你都能舒展着眉头过日子,内心丰盛安宁,不怨天尤人,不苦大仇深。对每个人真诚,对每件事热忱,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当多数人为蔡夫妇错过长期经营饭店的机会而感到惋惜时,作者告诉我们“疾风骤雨,衣履尽湿的时候,有人借伞替你遮一遮,这悄悄的一线光,是你我之间最值得珍重的缘分”;当多数人为叶欢母亲的离去而痛心为作者与母亲的“不和”而感叹时,作者教会我们“能和父母在一起当然幸福。不在一起,却能被家人一直惦记着、约束着、计较着,也是种幸福。”
青春生活的种种成长,总离不开转弯,告别,相信,妥协,努力,开阔,无畏,原则,微光,不变,代价,释怀,牵挂,相爱,理解,裂痕,光亮……其中包含着书中所讲述的每个故事里的人在面对生活时都有挣扎,困惑,无助,委屈,不服,可每个人面对未来又无比的坚韧,自信,努力,奋勇奔跑。当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陷入失落,自卑,迷失中时,这17个故事将告诉我们,只要你不害怕,勇敢去接纳,那些看似负面的关键词,时过境迁,全是照亮人生的盏盏明灯,给予我们“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背后是光亮”的思考。
我很感激有这样的作品在我的生活中,能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跌倒,我也不是一人在孤勇奋战”我只是这个世界上愿意用自己微薄之力发一点光,寻找更多“光亮”的使者。人生需要一些道理去指引,没错,但我更喜欢这17个短而美且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传奇”。我是一个蛮悲观的人,但这本书使我愿意成为一个即使在压抑情绪中也要不断寻找梦与理想,并不断前行的人。
所以,向着光亮那方,愿你,愿我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篇4
刘同的书大概是我从初中开始接触,那时他三十一岁,出版的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到现在的《我在未来等你》,见证了他成功的历程。二十二岁到陌生的城市打拼,至今已成为光线传媒副总裁。
每个人踏出校门,迈入社会,都会有迷茫的时候。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一边渴望的要死,一边惧怕的要命。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在迷茫和恐惧中,生出使命和责任感。
为了父母,为了自己,奋力向前,向着光亮那方。泪如雨下,头也不回,不停走,不疾走,把青春唱完。十年青春,超越怯懦,羞涩和不安。拥有胆识,智慧和勇气,我在未来等你。
书中的每则故事或多或少都会触碰到内心深处。童年的回忆,胆怯的曾经。也许我那时也与刘同一样默默无语,胆小,懦弱,害怕老师,爸爸,偷偷喜欢班里帅气,个性的男孩,对朋友的真诚,偶尔也会偷偷做傻事。
后来,更是沉默寡言,或许是天性不会活泼搞笑,又或许是自卑吧。社交能力差的我以至于被老师说作孤僻,导致我更加不了解自己,随波逐流没主见。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经历转弯,告别,相信,妥协,努力,开阔,无畏,原则,微光,不变,代价,释怀,牵挂,相爱,理解,裂痕,光亮。
无论过程如何精彩痛苦,结局一定要无悔。表舅独自一人在兰州读书,去年因病住院,手术期间一直都是舍友照顾。父亲由于路途遥远未能到兰州,只是寄了些钱。表舅的导师在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后也尽心竭力的帮他找人消掉医疗费用。表舅家在农村,父亲只有他一个孩子,从小便严加看管,望子成龙。他爸每天陪着他读书,一起讨论时事政治,直至上大学。学习是孤独,枯燥乏味的。表舅每天都要做实验,然后写报告。常常精疲力尽没时间吃饭。但他从未和我们抱怨过一次生活的艰辛。大学四年不慌废一点时间,有时假期也不回家,跟着导师工作,因此也受到导师的青睐,读研后更是对他多加照顾。只是改变了他的命运,告别了那个小县城。一直努力着,向着光亮那方,从未向困难,无助妥协过。不留恋窗外的风景,因为远方更加精彩。因为不满而抱怨,也许是因为没有遇见过更难的事。抱怨并不会让人满足,但乐观却可以。
?向着光亮那方》是关于刘同及其身边的事。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许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只要向着梦想努力,结果都会一样动人。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篇5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这是作者刘同的一句名言,也给了那些身处黑暗而又迷茫的人一份感慨和鼓励!
世界复杂,人生多变,现实残酷,我们不得不随时调整自己的估价与预期,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说是“什么都想要”,那最终就是“什么都得不到”。面对不尽如意,懂得妥协是金。
豆芽是这一本书中的其中一个主人公,12岁与作者刘同相遇,成绩也是排在末尾。他的眼镜坏了,家里人从来不会及时给他更换,他的家长从来不参加家长会,都是因为豆芽父母根本不打算让他读书,而是回家卖豆芽。他未来的生活早已被束缚在了那片100多平方米的天地里。因为断了对未来的念想,所以沉稳的像个大人,没有期盼的热情,也没有抗拒的怒火。面对现实的残酷,豆芽懂得妥协用心投入去卖豆芽,因为他的踏实上进,如今一个人承包了整个菜市场,还专门辟出了一块地给交不起的摊位费的菜农。即使世界复杂,人生多变,现实残酷,我们的生活仍需要前行,我们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生活却是我们的全部。无论身处何方,陷于何种境地,都要试着去做环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开花。与其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在我们周围,又有多少因家庭原因而早年辍学,或是外出打工或是继承家业。他们有的是为了生活有的是求于稳定。我曾在空间看到这样一条秘密,问有没有初中就辍学去打工,然后现在又遗憾没有体验过高中大学生活就订婚结婚的孩子。下面的评论有的是惋惜,后悔,遗憾也有鼓励。其中一条评论,却让人引发感慨,大学学的是知识技术,社会也能学,知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无论何时,都要去靠自己努力打拼。对呀,与其在惋惜抱怨自己当初的选择,不如努力拼搏掌握一门技术完成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我们的人生都在不断的做着选择,每一次的选择之后或是后悔,或是欣喜。但在后悔过后需要的是更加努力,让生活同样绽放精彩!
挫折,磨难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与其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篇6
关于人生中的转弯、告别、妥协、原则、裂痕……是青春的敌人,也是成长的代价。我们的青春都一样,孤独迷茫。但是在我们的身后仍然会有一束光,打在我们的身后,让“瘦弱”的我们在墙上投下巨大的身影。对于生活,我们无法避免悲伤、痛苦、迷茫,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夹杂着的快乐、兴奋与刺激以及藏在我们生命中的那份不甘于倔强。
那个时候的刘同无疑是我欣赏的模样,勇敢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时的他也许并不是那么的优秀,那时的他也许并不是那么的自信,那时的他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勇敢。但是他去说出来了,是的,他向老贺发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书中只有只言片语,他在我脑海中涌现的形象却是无法言语的高大……我看见了他对自己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有勇气选择自己的人生。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势,现在始终未能有个决断。我只知道时势需要一个勇敢的人,敢于为自己负责。人这一生,总要勇敢一回。路,只能等我们自己来走也许如今我们所走的路并非是直的,他弯曲,他崎岖,但是我们只需知道我们一直在前进这便够了。
刘同的文字在我眼中看来总带着一份随意,而恰恰是那份随意让人感觉真实。他用文字向我们诉说着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在他的笔下,藏着独属于他的那份情感,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一个故事都有他的灵魂,向着光亮那方。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一束光,愿我们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篇7
刘同说:“假使现在一个人能够活到80岁,一个人的一生按12个月来计算划分。80除以12,也就意味着每一个月的增长是6.6岁,那么24岁,究竟处于人生的几月呢?”24岁想当与人生的三月中旬。才三月中旬?原来自己的年龄在人生的四季轮回中连初夏都不到。
刘同的文字,没有特别多华丽的辞藻,但是总能轻易的拨动人心弦。23岁的我,三月初,有什么理由说自己老了呢。
回家这段时间,总觉得与梦想越来越远,远到,像没有过一样,记得之前看到的文字说,我们吃喝玩乐都要与梦想有关。做的事情也是在为梦想做准备。
我的梦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店,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和妈妈衣食无忧,一年至少带妈妈出去玩一次。旅游,写写文章,看看书,听听音乐,可以自己烤面包,自己煮茶,画画,养花,摄影,跳跳舞。哇哦,好美,我每一次都把自己的梦想说出来,像在给自己证明,看,我没有忘记,亦或是在提醒自己,嗨,要在路上,
17年的目标,去大理,洱海,苍山……
刘同,35岁。算算,自己相当于五月初而已,连盛夏都不到。作者说:40岁,也只是六月而已,还不到收获果实的季节。所以,对于现在只是人生五月初的我而言,还有很多想要做的事:希望六月去游泳,七月去跳伞,八月去远行,九月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十月笑看人生的风景……那么多想起来很棒的计划,难道不应该五月就开始准备了吗?
我们都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总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我们恨不得18岁的时候就一夜成名,我们甚至都吝啬给自己的梦想播种、灌溉的时间。
在我们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都知道秋天才有收获,但在我们梦想的世界里,我们希望四月中旬就能收获得人生的大丰收。
我就是那个急于求成的那个,我总是觉得自己成长的太慢,23岁了,一事无成,23年我都做什么了,做什么了,现在我懂了,是要播种梦想,日日灌溉的时候了,会有的,我们想要的都会有。
用作者的一句话来结尾:如果你不放弃,心里始终燃着一点儿希望的火苗,等到机会到来时,点燃它,总有一天,你能改变自己。
向着光亮那方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彩虹哥读后感7篇
★ 小蝴蝶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