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沉淀思想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和应用书籍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目送目送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如果你看过《安妮日记》,你就会学会坚强;如果你看过《老人与海》,你就会学会坚持;如果你看过《夏洛的网》,你就会学会真诚;如果你看过《目送》,你就会学会关爱和孝顺。
是的,关爱和孝顺,这本书里无疑体现出了作者对儿子的慈爱,对母亲的孝顺。从作者的母亲对作者的爱到作者的爱对他儿子的爱。让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谊。龙应台的母亲因为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见过的人、见过的事、听说过的,全部都记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儿,也就是作者,并未记住,见过就忘。我能理解龙应台的心情,无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抚养大的最亲的挚爱,居然记不住他,虽说在记忆中有雨儿这么个人,却不知道龙应台就是他女儿。如果你的妈妈有一天和你说‘我不认识你,你是谁?’当你在夜晚默默帮他盖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后说‘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的话后,你就会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么的难过。作者尽可能的抽出时间看母亲,只为了想让她记起自己而已,这本是每个母亲都会、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说的事儿,可在作者看来,让母亲记住自己已经是‘天方夜谭’罢了。
对于儿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于作者来说,看到儿子发的母亲节礼物,心里有些开心,因为安德烈貌似意识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发了这个网站。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对妈妈的依赖性不大了,什么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时候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不会想到‘妈妈’这两个字了。
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那些已经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年少时生病送你去医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的野蛮耍赖下带你去他们可能觉得浪费或者没有钱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视他们从帮你换尿布到送你出国。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们是你的父母,养了你十几年甚至更久的人,最亲最爱的人。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儿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尽管你很忙,尽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记住,一定要去看他们。他们是孩子,还需要父母的爱。他们不是父母溺爱的,万千宠爱集齐一身的孩子。他们需要关爱。你或许会说‘他们有叔叔阿姨老师陪着,不会寂寞的’,但是你想过么,这些亲人再亲,也亲不过你们,因为你们是生他养他的人。谢谢龙应台的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亲人的可贵。
父母,亲人无疑是你最亲的人,所以,抽空陪陪她吧。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2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妈妈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3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亲情,是一个温暖而又心酸的话题。父母目送着我们,我们目送着孩子。一代人在马不停蹄地老去,一代人在马不停蹄地长大。只是什么时候才会懂得,懂得了之后又什么时候才能说得出口。
常常想,人生这场旅途,都是在成长中顿悟。年少无知,年轻气盛,年长懂得,年老明白。死亡是最后一道阅读理解。
亲人不会永在,希望亲情永存。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4
相传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繁衍和进化,直至二十一世纪,科技飞跃,人心却趋向复杂,迷惘,黑暗,扭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恶,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苍茫的世界,很多东西过于朦胧,但你不必费力去揭开它的面纱,朦胧美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却不一定要点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却不必等,做个“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相信会走向不相信,不相信会逐渐相信,我,会站立在中立线,不会尴尬的地界。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导致步伐不稳,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罢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处事不惊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5
提起《目送》,最有名的莫过于这段:“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可我却不喜欢这样的心酸:为什么不能一起走呢?一定要留下一个在原地,所以一定是我不是你?
直到后来。
原来是因为怕自己会想念,所以宁愿离开。多无奈。
但有时候牵挂是忍不住的啊,你在不知不觉间心就飘了我身边。
牵挂牵挂,牵肠挂肚。
可我现在渐渐长大,腻烦于你的牵挂,认为你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
想着想着,思绪便无边际无目的地蔓延开去……
于是再后来,我看见你老了也累了倦了,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嘱咐我这些那些。
而我居然不习惯。少了你的牵挂,似乎缺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曾经没感觉,那是因为拥有,所以不珍惜、不在意;失去以后,才发现你融入爱的牵挂,已经一点一滴渗透了我的日子,没了它,叫我如何安心。
作者的母亲,则患了老年痴呆。她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了,却一直念叨着女儿的乳名。她居然还能记得。那是病之前残存的记忆啊,如同被虫啃过的叶子,尽管不完整,却依旧有清晰的脉络……
散漫的思绪被惊了回来。
我明白,牵挂在母亲的生命里,已经潜移默化成一种习惯甚至于一种本能,她没有办法不去想我念我。
幸好我还是在现在,没有再后来。
可依然觉得心惊肉跳。
因为知道她一直在那里,知道她会在家里等我,知道她不舍得骂我打我对我严厉,就有恃无恐着,肆无忌惮地任性撒娇发脾气,索取着她的容忍、宠溺以及耐心。所以我从没想过,如果有一天,她不认识我了,或是不在了,我该怎么办?
记忆里的母亲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在有了我之后,恋自己家,也恋父母家。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住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
这样温馨的场景,一辈子只有一次,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能重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万一有一天,她回不去了,我是不是也要开始牵挂,害怕她找不到了?
于是我才醒悟,平日里让我厌烦的母亲的叮嘱和关心,其实就是她的牵挂。可我却毫不留情推开她关切的手,这样的我实在是不够成熟不够懂事,居然没意识到母亲的牵挂是这样珍贵。因为时间有限生命有限,她终究会走,终究会不能再牵挂。
所以我,是不是也该学会去关心她,不辜负了那份真挚的牵挂?
答案是肯定的啊。
成熟懂事后的你离她那么远,母亲能给你她不忘的想念——牵挂已很好,其余的,也只有你回报的感情,才同样重要。
不论身在何方,母爱就是不顾一切、跨越千山万水也要来到你面前的温热牵挂,所以请你,千万别辜负了它。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6
读到这一章节,最后一句,颇有感触:“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突然想到汤显祖在《牡丹亭》有《鹧鸪天》一阕,于你,于我,于所有奋斗路上的年轻人颇有教义,提笔默写,聊以为寄——“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题记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可或缺的。数量不多,但是内容能眩人耳目,不贵,却彰显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带着精深的思想,载着作者辛勤的汗水,背负着历史背囊,向你缓缓行进。它能帮你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与你分享人生的真谛,他的行文告诉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诉你:女孩,此花莫与群花比。缓缓的翻开一卷带着历史沧桑感后浓重感的词卷,那里记载着太多古人的悲欢离合与浮萍散聚,有无数风流王者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隐士无心功名,归园田居的故事,有着无数折腰英雄赤血黄沙,马革裹尸的.故事,还有无数仁人志士,游走于茶马古道,奔走相告。当你对人事迷茫,对故乡思故人的时候,你会听到晏殊“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叹。在你蹉跎光阴时,你会听到李清照“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悲叹。
当你放荡不羁,你会听到李煜“无限江山,一响贪欢”的悔恨。当你感慨流年光转,韶华易逝的时候,你会听到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的些许无奈。当你仕途不顺,屡遭坎坷,你会感受到东坡“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豪迈与豁达。当你春梦无痕,遥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汤显祖会对你有所慰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当你沉浸在书海之中,你会无限欢愉,你无须与任何人交谈。看似形单影只,但意不孤独因为有的时候,一个人也是独欢,两个人却是寂寞。就像龙应台所说:智慧必定来自成熟。成熟,是成长的必然产物,犹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后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场新雨过后,在你有意无意之间,就会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风,翠绿初新,云霞翠烟。这也许叫做寂寞开无主吧,就像冷梅那样,不为别人赞美,自己傲然怒放,只听从内心的召唤,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和摇曳,那没一片花色与每一缕花香,惹得旅人驻足与观望。我们赞叹她的盛美,我们可曾知道她在寒风中寂寞的绽放?我们爱闻寒梅的冷韵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经受过的冷雪冰霜?我们也会赞叹雄鹰的振翅高翔,但是谁想过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生死存亡?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7
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來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來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目送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