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通用7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的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教案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蓝图,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内容遗漏的情况,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通用7篇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 )

6200=( ) =(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词句段运用”,一部分是让学生为动物找家,另一部分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艰难的瓶颈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抓中心句、中心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

教学建议:

“平台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是要学生养成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慢慢领悟消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5.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谚语。

教学反思:

教学中只要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教学时,我利用最具感染力的音乐,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2、通过分角色演童话剧,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1《快乐的王子》

2、学生齐读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片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自学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纲。

3、先自学,后分组讨论交流。

4、反馈自学情况。

5、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谈体会。

6、假如你是王子,你会……

五、

1、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了这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感想?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31*快乐王子

宝石无助的母亲

小燕子眼睛可怜的乞丐王子的伟大

眼睛可怜的小女孩

金箔片子穷人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具准备: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特殊符号的插入与保存文件。

2、通过学习,使学生弄懂“word”文字软件的窗口组成,能熟练输入内容,并学会保存。

3、养成做事要有计划和打算的习惯,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有准备地去做每一件事,养成严谨,科学的做事态度,养成及时保存文件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word文字软件。

2、能够熟练输入内容

教学难点:

1、使用word文字软件与记事本操作程序的区别。

2、倡议书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机和学生机word软件安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是四年级学生,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合理分配课余时间,要会利用时间,我们应该给自己制订一个课余计划,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倡议书组成:倡议名称——倡议目的——倡议内容——倡议人和日期。

(二)学生制订倡议书

1、请学生用笔在纸上制订自己的倡议书

2、教师加以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格式。

(三)进入word文字软件

1、运行软件

方法一:单击开始——所有程序——word——word文字。

方法二:双击桌面word文字软件。

2、认识word软件

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光标

3、word文字软件与记事本软件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与相同处。

(四)输入文件名称并保存

1、将输入法切换到“拼”或“智能abc”。

2、在编辑区输入文件名称。

3、保存文件:为了下次能继续输入内容一定要及时保存。

选择文件——保存——选择e盘——建立文件夹——再将文件保存到文件夹内。

4、保存好后试着打开文件。

(五)打开文件,输入内容

1、打开文件。

方法一:我的电脑——e盘——文件夹。

方法二:打开word文字——文件——打开e:文件夹——文件。

2、输入内容。

a、将光标移到文字末端,单击回车另起一行。

b、先只输入文字计划。

(六)插入符号

1、将光标移到计划内容的开始。

2、选择插入——符号命令——弹出“符号”对话框——选择字体——选择插入合适的符号插入。

(七)作品展示,评价

1、请学生在评价表中给小人添加对应的表情,先自我评价。

2、选择若干作品展示出来进行集体评价,教师给予评价。

3、邻近的同学给予相互的评价。

(八)评一评

板书设计:

输入计划内容

认识word软件——输入倡议书——保存倡议书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作文第一单元作文8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数学教案7篇

6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7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7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精选7篇

1—6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