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让我们在文字与现实中找到心灵的共鸣与连接,通过总结书中的重要思想,读后感能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沉默大多数读后感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1
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客观上来说,他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悲观主义者,他对中国文化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特立独行。在整个中国文学圈里,像王小波这样的人屈指可数。我偏爱他这种痞气,这种幽默,还有他的这种逻辑和思考方式。
他的很多观点给了我另一种角度看世界。在一开始,他指出沉默的坏处。例如,一些人记恨某些人,但绝不说出来,而是在背地里使坏。在打开这本书的最开始,我以为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是不好的。但读到后面,又感觉这沉默是一种好事。但随着沉默的原因越多,我越感到沉默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思考。例如,他说权利即话语。在他的那个知青下乡的年代里,沉默的大多数是没有一定身份的。因此,说话不会有人听,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再说。选择沉默的,一般都是弱势群体,他们不敢将自己的.处境说出来,例如中国的同性恋。
王小波说,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我对自己所在的文化有所批评,这是因为我生活在此地,我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有批判它的权利。 ;他是一个清醒的人。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都怀有批判性思维。他的灵魂里有鲁迅的影子。他也在解剖自己,解剖他所在的社会。他用幽默的语言来揭示他那个时代的一些问题。例如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一种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人,一种是阻止别人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思想单一,大家的思想深受文革影响而变得思维无趣。因此,创造出有价值的知识分子是少数人。
王小波也认为,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学习知识。而最邪恶的事情就是智力低下愚蠢。从王小波的文字和例子来看,他真的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知道的知识面很广,思考得很深入。当然,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不管能不能写东西,他的前提就是读书知事。王小波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思考。像我国曾经的书生背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是却从不曾思考过其中的真意。这也算是我们古代读书人的悲哀之处。
我想王小波最终还是想表达沉默的思索。沉默的思索应该是沉默最好的价值。一个人最不应该的就是不经大脑的思考仅仅只是说话。沉默的思索应该是一个人的好的品质。这种思索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王小波在这本书里提到多次他偏爱理性和科学。我想,这也是他逻辑比较严密的原因吧。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2
王小波的的这篇《沉默的大多数》很是耐读,这或许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相当大的关系。
与王小波文中所讲的一样,我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的那类人。这是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小时候我也贫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
后来,这样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写的“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作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有时不得不说很多话,从内心深处来讲,我觉得是那么得言不由衷。
尽管平时话语不多,但并不妨碍我对事物的观察,这也许与自己学过新闻学有关吧。虽然自己性格内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许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较含蓄而已。
文字,对于自己来说,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可能很少有人读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谓“知音难求”。虽然,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多年养成的性格,是很难一下子改掉的。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吗,其实讲的就是这个事。这也谈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与人沟通时,给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感觉。
“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国人以“含蓄”著称,以“中庸”为准则。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是由其根本原因的。虽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是与人交往的一个“不二”法则,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个吧!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3
王小波的书和别的作家很不一样,通常我们作为读者读不读的下去书是主观的意愿,从你读第一段话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读不读的下去。可是他的书一直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虚幻而又真实,幽默中带点讽刺意味,也虚度了好几遍也无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以说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特立独行的,但又保持着理性的状态,不至于惊世骇俗或者说太过荒诞。
?沉默的大多数》是我读的王小波的第一本书,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当播放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画面时,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站出来表达过不满,鲁迅至此弃医从文,将纸笔化成尖锐的刺刀来抨击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时代变了,中国也从当年的衰落走向了繁荣,却还是有人不敢‘’说话‘’王小波的这本书也正是抨击那些‘’沉默者”,在这喧嚣的话语圈中保持沉默,也许是社会的现实压力让他们有所顾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许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开口时中保持沉默,那么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大学生在讨论小组作业时,其实你有不错的想法想要提出来,但却因为担心别人不认同你的观点或者觉得你的观点不够好而选择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们天生内向而自卑,总是默默做一些事却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们收起羽翼隐藏自己光芒的时候,可能会错过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别人发现不了你的闪光点,又怎么会发现总是隐藏在角落优秀的你呢。
而另一种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于现实无奈而产生的群体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过时的问题了。但我想说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过时,因为还没有人让这样的现象得到改善,问题仍然存在。值得担忧的是,会不会以后当一个人发生不幸时,众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导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供帮助。‘’会不会是骗子?”“为什么大家都不去救,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做不一样的事呢?”之前太多骗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做一些违法的事所以导致产生了信任危机。还是因为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且我们其实需要一些敢于发声与行动的人站出来维护正义。
而敢于发声的人才最值得敬佩,我国的发展之路从来都是充满着曲折,但总是有一群斗士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经常刷b站的朋友都知道,我国的外交部真的很给力,每当有别国向我国泼脏水或者甩锅给我们的时候,外交部总是第一时间回应,用一种温和且有力的态度来回应别国对我们毫无根据的质疑,体现了大国风度。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4
之前在别的地方陆陆续续看过一些王小波的文章,颇有触动,但并没有买来一本他的书细读。最近逛了家书店,看到了他的这本杂文集,粗翻几页,觉得是本好书,就毫不犹豫买了回来。
目前这本书看了一大半,还未读完,但已是有些心得,便提前写了这篇感后感。在书中不难发现,王小波是个崇尚理性的人,他的杂文基调便在于此。他认为人世间最大的快乐是从思辨中得到的。因此,毫不意外,他特别崇尚古往今来的大智者,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读他们的著作对他而言是种莫大的幸福。他尤其喜欢罗素,多篇文章里都不余遗力的对他称赞。大概是因为王小波文理皆有涉猎,而罗素也是在数学和伦理学上这文理两大领域上的造诣都很高,所以与王小波在思想上与他有了更多的共鸣。
因为崇尚理性,所以王小波此生最讨厌两类人,一类是蠢人,一类是装蠢的聪明人。前一类人不讲逻辑,后一类人歪曲逻辑。可惜世间总会有一小撮聪明人别有用意的说些蠢话,而一大群蠢人信以为真后跟着瞎起哄来。王小波看了气不过,就忍不住写些文章来骂,写的文章多了,就整理成了此本杂文集。
王小波读硕士期间导师批评他国学功底太烂,所以他发了愤,从四书五经到程朱理学全都读了个遍。但读完细细一品,他觉得这些国学经典精华太少,基本上全是糟粕。孔子的《论语》尚可一看,但基本上全是没有深度的大白话。而从孟子到朱熹,他们的.著作虽然文笔好,有感染力,但里面的逻辑属实差劲,全是歪理,一派胡言。很难想象,古往今来那么多聪明的中国人全都在钻研这些糟粕。有了国学功底,国学里的蠢话又太多,所以王小波写文章时国学的反例也就用的得心应手。
既然崇尚理性,王小波的杂文自然便需要逻辑完备了。他讲道理好喜欢类比,先通过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证明孰对孰错。然后再把从例子中得出的道理应用到了现实,是非对错便一目了然了。例如,有一篇杂文就在开头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国家前方有战事,而国王又喜欢听好消息。于是,当信使带来的是胜利的消息,他就会嘉奖该信使。当信使带来的是战败的消息,他就会大怒,斩掉该信使。久而久之,因害怕被杀,所有信使带来的都是好消息,但前方战事到底如何,谁也不知。王小波讲完这个故事后顺势得到了一个道理:国王不可能通过斩掉带来坏消息的信使就能使得前方的战事顺利。之后文章开始就抨击王小波所经历过的一件事:他和妻子所研究得出的中国同性恋现状调查报告在杂志上发表时被某一官员叫停,杂志被勒令整改。把故事得出的道理放在这件事上孰对孰错便比较清楚了:你不可能通过解决发现问题的人就能把问题解决掉的。官员也不可能通过阻止文章的发表就使中国同性恋问题不复存在。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等敌军已经全面包围了王宫,国王再反应过来,就已是回天乏术了。王小波讲道理也喜好推理。由一些简单明了的道理推出一些深刻的结论,颇有些欧式几何的韵味。而且因为他文理皆有学习过,所以他的文章里文理之间是没有壁垒的。比如,在讲东西方快乐观区别的时候,他从人逐利的本性出发,得出人对快乐的追求是一正反馈系统这一结论。再从无线电理论入手,告诉读者们这一系统极不稳定。由此警告大家:我们对快乐的追求应妥善谨慎,一旦处理不好,这一正反馈系统便会失控。理科结论应用到了文科命题里,读起来很是有趣。
杂文我之前也读过鲁迅与韩寒的。依我看,从格局上来看,鲁迅的最好,王小波次之,韩寒再次之。杂文嘛,就是用来骂人的。鲁迅的文章是把中国人自古以来民族的劣根性一个个单独拎出来骂上一番,骂的气势磅礴,振聋发聩。而王小波是将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事,拎出来捋一捋,捋出不合理的地方就骂上一骂。韩寒则给我的感觉就是谁骂我我再骂谁。看鲁迅的文章,你觉得他就在骂你。看王小波的文章,你觉得是你在骂人。而看韩寒的文章,你会觉得对骂双方和自己都没有关系,自己就是来图个热闹看的。格局上自然是逐次缩小的。韩寒的文章虽然文笔很好,充斥了有很多的文字技巧,初读起来很爽,但他的杂文总是给人不了触动,仿佛甘蔗,嚼两口就没味了。一个是因为格局小,还有一个是因为逻辑也不如其余二者。王小波的文笔肯定是很不错的,毕竟科班出身。我读过他的小说,文字间充斥着各种奇思妙想,张力很强。但他的杂文语句都比较朴实,没有用什么文学技巧在里面,使得文章读起来也就比较的亲切。
虽然王小波的一些观点我可能并不认同,但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理性思维与质疑精神。作为一个从小被各种理念灌输到大的人,我的是非观是很不成熟的,对很多事物都习以为常。但此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很多大家信以为真的事情其实并不合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古如此,便是对的吗。读了此书,我也开始试着用理性思维去看待周围事物背后的逻辑对错,我觉得这就是我读此书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也正好符合了王小波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既然叫不醒那些装蠢的聪明人,那就让蠢人们聪明起来别再跟着瞎起哄了吧。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5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小波。主要是由作者在一些杂志报刊中发表的文章组成,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和长篇累牍的大道理,经常用一些生动甚至搞笑的比喻,在不经意间就将自己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态度表达出来了。这种方法不会让人感觉压迫与强势,而是像一个老友在跟你聊闲天。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观点却表现得很清晰。他每次在说到对当时而言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都会加上类似于“个人愚见,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也不要跟我争论”这种话,显得卑微又有趣,这就类似于现在有时候我们在网上说一些大实话又怕被喷的时候,加上狗头以求保命。
虽然这书的大背景是在90年代,但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的大环境中也恰逢其当。他表达了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相关、道德、极端、国学、人性、谦卑、科学、艺术、精神、文体等各方面的'见解,其中不泛针砭时弊的犀利言辞,别具一格且深具批判精神。
中国人民久经儒家思想的教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些放在君主集权制度中有助于社会安定,同时却也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与个性的发展。现如今,我们还是从小便被教导‘听话’,很少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因此,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也逐渐缺失了一种批判与质疑的能力。小时候,对事物认识得还不完全,只觉父辈的话语便是真知;青少年时,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便习惯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以为多数即正义;青年还未有成就之时,即便有了一定自己的判断与认知,却总是告诫自己“谨言慎行、人微言轻”;诸多因素驱使之下,我自己也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王小波本人也是从40岁才开始写作的,或许那个时候他才想明白吧。他说“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继续一声不吭。”这句话读来,我竟有种被人看透了内心的错觉,当你一直说个不停的时候,大脑将会停止思考。
可是,一直保持沉默是否也是一种极端?其一,如果你的道理是正确的,却不愿站起大声说出来,那么那些谬误甚至畸形的意识形态是否会因毫无阻碍而大行其道,甚至于成为社会的主流;其二,倘若你的道理原本就是错误的,你不愿告诉任何人,只是固执己见的认为那就是真理,那么你可能永远都明白一些真的道理。
这本书我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看看作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评价,遇到不认同的点也可以在内心跟他辩上一辩。真理只会越辩越明,慢慢的学着去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却能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6
读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数》,提到《巴巴拉少校》中的安德谢夫先生考教自己的儿子,问他能干点什么。儿子答:干什么都不行,我的特长在于明辨是非。安德谢夫把儿子损了一顿:“你说的那件事,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这两天网络上出现的“广州方圆小学老师虐待学生致其吐血”的事件,晚上刷微博初看到的时候很气愤,恨不得立刻转发声讨老师。克制住了自己,因为知道晚上的自己很不理智,太冲动。第二天又详细看了看,已经有网友在下面质疑血迹不合常理,诊断书上未提及吐血等症状,以家长的说法,医院不可能还让孩子在门诊输液,有作假夸大之嫌,但提出质疑的少许网友被其他人骂得狗血淋头。公安局也发布了“事件有所出入,尚在调查”的声明,下面的网友依然一片激动的捍卫自己认为是事实的事实。果然今天有所反转,庆幸自己当初尚存理智,没有被一时的情绪牵着走,等待了官方调查结果,不然就要打脸和羞愧了。当然这次事件,家长造谣威胁有错,老师体罚学生也有错。
又想到之前“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的红色轿车女司机,行驶途中被突然转向的公交擦到,车身旋转90度,逃过一劫。事故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被骂惨了,被谣传为开车逆行导致公交坠江,受害者变加害者。当初虽然没有在网络上发言暴力这位女司机,但我也对最初的新闻信以为真,和朋友分享这条新闻并在聊天中加以责怪,在此我向这位女司机郑重表示歉意。也警醒自己,不要听信一家之言。在对事情发表看法之前,先想一想,再等一等。想一想网上的言论有没有证据支撑,证据是否可信;等一个最终调查结果。
网络时代,明辨是非变得更容易了吗?似乎并没有,我们能更轻易的查阅到知识,也更轻易的被言论蒙蔽,被大众情绪浸染。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时代,更要慎用自己的话语权,明辨是非靠的不是众口铄金,而是个人思考和专业调查的结合。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