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教案参考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让新教师快速上手教学,学校会提供一些优秀的教案作为参考范例,​,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规划,最终会凝聚在教师编写的教案之中,​,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7《爬天都峰》教案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7《爬天都峰》教案参考6篇

17《爬天都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战胜困难。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山奇石》,从课文和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我们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然而,有一位小朋友说想要领略到黄山的美丽并不是那么容易,他去了一趟黄山,可累啦。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天都峰》,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去爬黄山,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天都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对天都峰的感性认识。师:大家看了录像,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险峻雄奇的山峰。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爬天都峰的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有的可以和形近字比较,如,“辫”与“辩、辨”的区别。“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提到哪些人一起爬天都峰,请划出来。

2、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师:这两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我和爸爸爬天都峰

2、师:天都峰是怎样一座山?高不高?好不好爬?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3、师:天都峰又高又陡,很不好爬。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朗读第二自然。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天都峰:高——云彩上面

陡——石级笔陡

铁链似乎是从天下挂下来

4、师:小朋友看到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他害不害怕?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我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

四、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师:这五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2、师:前面说了,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看了有点害怕了。怎么办?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这时,作者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提示:一位老爷爷)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老爷爷对我说了什么?

(提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5、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6、老爷爷怎么回答?

(提示:对,咱们一起爬吧!)

7、最后,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终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终于”的意思是:最后、最终,表明下文出现的是最后的结果。这个词说明作者觉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爬上峰顶后的高兴心情。

五、学习第八、九、十自然段

1、师:这三个自然段说的.是我和爸爸、老爷爷爬上峰顶后的对话。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对作者说了什么?

(提示: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4、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5、师: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作者?作者为什么也要谢谢老爷爷?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6、师:“居然”是什么意思?

(提示:“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想不到。)

师:老爷爷说:“居然爬上来了”,他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

7、师:为什么最后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觉得有了信心。)

8、师:作者也感谢老爷爷,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能力向上爬。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提示:“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比如:放学才能回家。

9、师:作者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她才有勇气向上爬?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都打颤了,怀疑自己爬不上去。但是,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当然也不怕。)

10、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爸爸怎么说?

(提示: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1、师:“汲取”是什么意思?

(提示:“汲取”的意思是吸取。)

12、师:爸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作者和老爷爷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从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天都峰》,现在再播放一遍《爬天都峰》,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爬天都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作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时间顺序:

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17《爬天都峰》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17《爬天都峰》教案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讲读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讲读8—9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

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题的练习。

八、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17《爬天都峰》教案篇4

一、课堂导入:

1、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你们还记得黄山有什么吗?黄山不仅有奇异的巨石,还有险峻的山峰呢,而黄山最高最陡的山峰就是天都峰。

2、板书天都峰

3、ppt展示图片。孩子们快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天都峰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4、天都峰简介。

5、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攀登这又高又险的天都峰啊?但是你们的经过挑战才能乘上去天都峰小火车呢,你们有信心吗?

二、字词教学:

三、理解课文

1、用朗读将字宝宝、词宝宝送回课文中吧,将字音读准,将句子读通。

2、同学们,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

3、第二自然段。

(1)天都峰有什么样的特点?

(2)用横线将课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句子画出来。

(3)用三角形标出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关键字词。

(4)有感情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

(5)面对险峻陡峭的天都峰,我心里肯定特别,这时我在想什么呢?

4、自由朗读3—5自然段。

(1)正在这时候谁来啦?

(2)老爷爷说了什么?

(3)为什么老爷爷要用一个“也”字呢?

(4)为什么我也要用也呢?

(5)分角色朗读,读出疑惑之情。

5、齐读6—7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个自然段写什么?

(1)我和爷爷爬天都峰。

(2)我是怎么爬的,用横线画出来。

(3)在横线中用三角形标出关键词。

6、

(1)我和爷爷为什么要互相感谢?

(2)我在爬的过程中在想什么?老爷爷在想什么?

(3)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17《爬天都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高与陡,读懂爸爸的话语。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 进一步学习上网浏览、查询、筛选信息资料;能应用 word、powerpoint 制作读书卡片或者演示文稿。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⑵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⑶ 通过上网、合作学习等活动方式方法,在读中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目标:

⑴ 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互相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共同进步的道理。

⑵ 上网浏览资料,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⑶ 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读懂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懂天都峰的高与陡以及课文中我与老爷爷有两次对话和最后爸爸说话的话。

【教学难点】

1、字音:并似等。

2、字形:颤勇攀等字。

3、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要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要理解它的高与陡,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知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知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1、自读课文,体会感受。

2、小组研读,交流感受。

3、集体交流,指导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理解重点语句。

17《爬天都峰》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课型:精讲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通课文,对词、句进行理解。

2.读懂人物的对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插图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 铁链 似乎 犹豫 奋力 攀着 手脚并用

终于 辫子 鼓舞 决心 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

3.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通过学习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书。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3.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

5.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让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习第3~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3~9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①指名读6、7自然段。②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③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4.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5.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①指名读8、9自然段。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6.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①找,②读,③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7.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8.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找出爸爸说的话。

2.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3.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奋力

爬天都峰 一会儿......一会儿 勇气

手脚并用 从别身上汲取力量

爬呀爬 终于爬上了顶峰

17《爬天都峰》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龙应台《17岁》读后感

幼儿园爬体能培训心得7篇

17年的工作计划优秀8篇

17秋德育工作总结精选5篇

17教研工作总结精选5篇

17扶贫工作总结精选7篇

17年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推荐8篇

17年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模板8篇

17年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优秀7篇

关于沙教案参考6篇

17《爬天都峰》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