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观后感8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能更深入地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与风格,观后感为我们揭示了影片背后的深层意义与隐喻,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工程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工程观后感8篇

工程观后感篇1

五集看完,心里有些疑惑,是前两季着重讲解单个工程好,还是像《舌尖上的中国》的风格一样分讲解多个工程好,实话说我更喜欢前者。

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中国尊建筑群,北京污水处理系统,新能源并入电网受到的法规和制度的阻碍,地铁自动化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展示的内容大多浅尝辄止,如果像前两季一样单列一集去讲,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农业方面有些出戏,养活13亿人确实是个浩大的“工程”,但有些偏题。

和上海中心大厦类似的工程,广州珠江城大厦也值得单独讲解,还是制作组对摩天大楼失去了兴趣?

第三季内容丰富,工程师们和工作人员们工作的场景令人动容,他们付出的努力在改变世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安全,舒适。

但还是希望超级工程系列能够回归到详细讲解每个工程的风格,第三季单作为新的系列会更好些。

工程观后感篇2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工程观后感篇3

5月21日,在中交资管湖北总部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国交建承建了港珠澳大桥70%以上的工程,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完成了100多项试验研究,自主研发了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了500多项专利,成功攻克了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

纪录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在建造过程中努力付出和坚持的中交工程人员所展现出的信仰。在大桥建造过程中,编号e15的沉管在首次对接失败后,中交工程人员重新出发为第二次对接做准备,然而当大家满怀期待希望第二次对接能成功时,却因为淤泥堆积问题再次被迫中止,担当指挥的总工程师林鸣哽咽着下达了回撤的指令,周围那些头发花白的工程师们也不禁留下眼泪。两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而是做好准备重头再来,终于在第三次尝试时,成功对接。在这个超级工程中像这样的困难不计其数,隧道安装、圆钢筒安装、台风、地震等等一系列的难题等着工程师们,但是中交工程师们用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精诚通力的合作,将困难一一克服。中交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他们说我们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的项目。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从中交工程人员的身上,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彰显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奋斗精神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这让身为一名中交人的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将把这种精神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勤于学习、迎难而上、不断积累、勇于担当,做时代的奋斗者,为打造中交品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工程观后感篇4

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后推出《超级工程》另一纪录片,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连绵不断的大山,从烟雨朦胧的水乡到寸草不生的戈壁,大美中国的画板上镌刻了无数条不断交汇又分开的铁道线路。铁路运输主要分为货运与客运两部分,由于受天气影响较小,承载力大,成本低,铁路货运为公路货运分担了不少重任,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一种货运方式。火车造成的污染远远低于汽车与飞机,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相对于公路与空运而言,铁路运输占据着独特的优势。

在中国,铁路网络全程达到12万公里,占世界铁路7%的营业里程。其中,高速铁路网络达到2万公里,2016年7月,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预计到2020年将高速铁路网增加到3万公里。如今,高速铁路时速可达300公里,在攻克了无数难题后才得以实现这一领先世界的速度。

无论是山路亦是水路,凿山铺路,架河建桥,铁路总能实现。青藏铁路的开通备受世界瞩目,青海关角隧道属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是中国最长隧道,全场32.645公里,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世界上铁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促进了青藏地区对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民族间的融合还为后来的高海拔的铁路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路段上有着世界第一长桥——丹昆特大桥。

丹昆特大桥有着世界桥梁之最之称,全长164.851公里,横穿阳澄湖,跨越公路、铁路、水路180余条,出于地质原因与节省土地的考虑,全部采用高架桥梁,并且彻底解决了地基沉降的问题。郦道元盛赞三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李白也感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如今高铁速度将白帝城(重庆)到江陵(荆州)的路程缩短至五小时。由于覆盖范围广,频率高,承载量大,速度快,高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出行的首选。

现如今,我国的铁路发展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行时速最高,已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即使我国的铁路事业已走到世界的前端,但这并不是终点,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盘踞着世界铁路的最高端,做世界铁路的永远的领头羊。

工程观后感篇5

?港珠澳大桥》是《超级工程》系列的第一季第一集,记录了从方案提出到20xx年大桥建设初期中国工程师们所克服的重重困难。

从20xx年到20xx年底期间,大桥建设者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继续迎难而上,全力打造这一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八年磨一剑,励得梅花香。8年的时间,终成这一座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

那么,建设一座港珠澳大桥有多困难呢?

建设港珠澳大桥需要避开每天在伶仃洋航道上通行的4000多艘海船;施工全程不得妨碍桥面上1800多架密集航班的通行;超过10%的.阻水率泥沙就可能被阻挡沉积从而阻塞航道,让伶仃洋变成一片冲积平原,所以要考虑桥墩泥沙堆积问题;复杂的海床结构,南海海面上每年产生的台风,大风所产生的涡振现象,氯盐对钢筋的侵蚀,等等,都是建设大桥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更不用说建设工程所需要的50万吨钢材和230万吨钢筋混凝土,那可都是极其恐怖的数字。

然而,在明确目标之下,越是艰难,越是需要坚持!面临重重考验,中国工程师们多番思索求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圆钢筒围岛计划、沉管隧道技术、模块化方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橡胶减震方案,等等,而这,也仅仅是开始。在后续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然还有层出不穷的困难,对此,中国工程师们最终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我们国家已经改革开放发展这么多年,你过去看看工程,你过去看的是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的方案,你今天看我们港珠澳大桥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只要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制造一些专门的东西,能够干成。”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如是说。国家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影片多处使用延时摄影、3d动画等处理手法,同时解说词通过比拟手法将冰冷的数字形象地呈现出来,如“每个圆钢筒直径22.5米,几乎和篮球场一样大;高度55米,相当于28层楼高;重量达550吨,相当于一架a380空中客车”等等。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体现数字之美。

曾经一度流传港珠澳大桥将于通车前举办一届马拉松赛事,可惜最后协调未果,赛事流产,对于我等跑者来说甚是遗憾。

工程观后感篇6

2021年春节长假一如既往地宅在家,就在“甄痔濉焙汀凹人曾”轮番轰炸的间隙,不经意换到了央视记录频道,时代感十足的华丽片头瞬时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在播出的是《超级工程之珠港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港珠澳大桥设计建造的工程记录。

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工程观后感篇7

虽然早已久慕港珠澳大桥的盛名,却是一直无缘得窥其貌。正好,2019年5月9日晚,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我才有幸一睹其风华绝代的英姿。

晓月银钩花初绽,歌舞瑶台宴正欢。玉皇酒醒寻碧带,唯见游龙卧清湾。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东西绵延数十公里,沟通港珠澳三地,如一条巨龙,静卧在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之上。远望港珠澳大桥,它真的彷如一根仙人们遗落人间的玉带。它纤细柔美,蜿蜒绵长,悠悠渺渺,伸向天际,又在人们目力所极之处消失于云海之间。近看港珠澳大桥,它却是一条遒劲有力、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它如同是堕入人间的敖广,一会儿作神龙摆尾状戏水弄澜,一会儿又逞飞龙在天状怒射苍穹。在它身上,刚与柔被同时赋予;在它身上,力与美在双双绽放!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主桥东起香港新界大屿山岛西北部散石湾,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全长约55公里,大桥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长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此外,大桥还在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平台,从上面一览碧海、蓝天、绿岛、白云,非常惬意。大桥下还有许多绝美的海岛,日落时便有最美的景观。如若到时,你也正好驾车路过,便就能有幸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港珠澳大桥的壮伟,不仅源于它的'气度和绝美,更源于人们为它所耗费的心力和汗血!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最初在1983年提出,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总投资达720多亿元。整个工程,从立项、审批到设计、建设,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港珠澳大桥,它不仅是我们中华巨龙的象征,更是我们大国工匠的丰碑!

看着港珠澳大桥,你会不由得涌起一阵由衷的敬意和自豪。你会感慨大国工匠勤劳智慧的伟力,你会惊叹盛世中国日新月异的华彩!你更会情不自禁地缅怀起历史的舞台上我们泱泱华夏炎黄子孙曾经的文明与强盛,屈辱与悲歌。曾经的我们,也曾雄立于世界的巅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有过文景之治,我们有过贞观长歌;我们有过两宋的风流,我们有过康乾的盛世!我们也曾是天朝上国,我们也曾威加海外!只是,月满则亏,盛极必衰。我们也开始做起了掩耳盗铃夜郎自大的迷梦!

终于,来自不列颠的枪火撬开了我们家园故国的朱门。从此,烽烟遍地、饿殍千里,不再被上天眷顾的我们开始了沉痛的近代史。愤怒孕育希望,不甘哺育梦想。黑暗不能永远遮盖光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给予了我们坚持的勇气和奋进的动力。如今,我们又重新崛起,怎能不五味杂陈!如今,我们又再逢盛世,怎能不热泪盈眶!如今,再看到壮伟的港珠澳大桥,我只想默默地祈祷和祝福:我最美的中华啊,我最爱的中华,只愿您能永远繁荣昌盛,宁静安详!只愿您能永远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工程观后感篇8

水之道,是无数文化分子聚在一起,合成文明的物质,再构成精神的砖石,最后筑成有哲理高度的城墙,守护民族的脊梁。

——题记

滔滔岷江,绵绵不绝,沿溯阻绝,蜿蜒奔腾。当流入成都平原时,忽然变得温柔驯顺起来,滋润着当地的人民。旱涝无常的四川从此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都江堰。

在都江堰,岷江似乎展示出了关于水的一切魅力。既宏大雍容,又可掬可捧;既狂野奔腾,又温柔驯顺;既柔又刚,刚柔相济,是那么矛盾,又是那么和谐。能够将治水发展到如此高度的唯有李冰;能够将治水的哲理领悟到如此朴实透彻的,也唯有余秋雨先生。

从历史上为官角度来讲,李冰无疑不是最清明能干的,但是他绝对是最原始朴素的。他是蜀郡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江边,他完成了“守”字的原型。这样的朴素直接,这样的冰清玉洁,足以令现代化的文明深思,也足以令余秋雨先生深思。的确,他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但是那种清廉正直的政治作风,足以令后人肃然起敬,也像这滔滔江水一样,浩气长存。

李冰从来不是专家,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公式和定理,却总结出了直到20世纪都还是水利工程的圭臬的真理:“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既是治水的圭臬,又是治人治世的真理。唯有顺从历史大势,才能兴旺发达;唯有顺从人民名义,才能繁荣富强;唯有顺从自然规律,才能和谐发展。面对这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余秋雨先生陷入了沉思。

眼前,是滔滔不绝的滚滚江水;心中,又激荡出古时道家的哲学奥义。和谐,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世间万物,唯有和谐,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现代化的文明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文化中曾经蕴含着很多的真理。我们现在要将这些传承下去,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文明的冲撞和融合中,我们得向过吊桥一样自信,因为我们越是犹豫,就越动摇,也就越危险。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像余秋雨先生一样。

历史悠悠向前,江水滔滔奔流。李冰的石像,也许早已被埋没。但是,李冰的精魂永不消散。他的信念,将会被永远铭记。传承这一份精神,这一份文化,这一份信念,余秋雨先生有责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有责任。从滔滔江水中感悟的,也许正是5000年以来的真理。

水之道,是无数文化分子聚在一起,合成文明的物质,再构成精神的砖石,最后筑成有哲理高度的城墙,守护民族的脊梁。这城墙永远屹立不倒,坚固不催,永垂不朽。它一直见证着东方民族的传奇。

伫立在书桌前,仿佛随余秋雨先生站在岷江畔,一同探求都江堰水中的大道。

工程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建筑工程年度总结精选8篇

工程段述职报告最新8篇

装修工程承包合同精选8篇

工程助理年终总结8篇

工程机械合同最新8篇

工程项目管理个人年终总结8篇

工程类个人总结最新8篇

建筑工程年度总结通用8篇

工程郭述职报告推荐8篇

工程初级评职称个人总结8篇

工程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