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读后感都是对阅读体验的总结,读后感的深刻见解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籍中复杂的情感,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篇1
今天这个主题我想更适合教师朋友们仔细研究,因为这里提到了更多对学生的了解。我想这些都要基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了:上课的时候,看看学生们的眼神和表情便能知道他们是不是都懂,在哪里不懂。
但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个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办法,即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一方法经常发生在讲课过程中。说起来,这个方法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从作者的角度看,他觉得能很好地实践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有很多时候,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推导出或者总结出新的知识,但就像作者说的,这样做有时只能造成表面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思考,而有些学生在旁听。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有些学生已经在第一时间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了宝贝,而有的学生还在寻找打开宝库的钥匙。在这种情况下,后者面对教师的提问就会手足无措,而这样的手足无措就成了教师捕捉的重点对象,同时学生的思想却只集中在“我不想被提问”这件事上,而非跟随指引一步步探索。
从教师的角度,我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没有更多体会,但我想我还是可以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这个角度进行仔细的思考。就像有时候我和女儿在读一本书时,她经常会跑去拿来另一本书,并告诉我我们刚刚讲到的内容也出现在这本书上一样。知识的积累不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积累而最终产生了关联吗?
我想我对她所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对她来说就像故事一样,而什么样的内容却需要费些脑筋。对于那些从她脸上看起来困惑的东西,我会再多讲一些,于是就让她小脑袋里的`东西彼此间有了关联,因为困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而是需要有些线索。就像在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当他们困惑时并不一定是不懂,而是不知道那个知识的交汇点在哪里,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交汇点,并引发思考的兴趣。
这里,还希望更多的教师朋友给我一些你们的经验和体会,教育的艺术也需要更多的父母们了解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篇2
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篇3
看了第一条我就特别的喜欢,同时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从此决定好好把这本书读完。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但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将学生看做具体的人来进行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层教学,记得上周我们理科教研会上提到了分层教学,只要用心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层教学,在教学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玩玩具、说闲话……的时候(这里只是说轻度班的学生),我们经常抱怨:就算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节课或者每一秒钟都能认真听课,因为学生的障碍决定着他们注意持久度不会长久。我们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许还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是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让他们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他们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把每个学生看作具体的人,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作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加油吧!我们还年轻,我们需要在教育事业上探索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篇4
越来越感到知识含量的不足文化底蕴的苍白。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读书是迫切的希望!但由于平时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直没有去读。这个暑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早就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40多分。
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篇5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不能全部领悟书中的内容,但在很多问题上给我很大启发。其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一问题的让我很受触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尤其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孩子,可能完全没顾及孩子的自尊,也许正是在这时,孩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付出感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纳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并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的教学工作才可能做好。
还记得,一个星期前我班进行了语文基础检测,看到有几个孩子做得很差,试卷上很多空白,我随即在教室里发火,严厉地批评了几位同学。我能看到得出,他们很恐惧。现在想来有点后悔,本来我能感觉到,孩子们还是喜欢我的,可就是在批评他时,我变得冷酷、无情,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其实那些孩子在看到自己做不上时,就已经很无奈了。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及时提醒了我,我以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说到这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