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都德教案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撰写过程能够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最后一课都德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7篇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形象。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明确学习目标

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4、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5、介绍时代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6、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

人(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是虚构的。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形象及思想情感(依据参考书)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分析人形象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六、第五个教学板块

(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二)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明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七、第六个教学板块:知识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篇2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普法战争)

2.自主阅读,整理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

3、分析哈墨尔先生形象。

4、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复述课文故事

2.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初步认识

3.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为话题,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简单点评,归纳引导:我们的人生有许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名小学生,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简单补充: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明确: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朗茨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茨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

第三部分(24-文末),写“最后一课”结束时,哈墨尔先生的异常表现,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

四.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那些人?主要任务是谁?

学生回答:哈墨尔老师、小弗朗茨和以霍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哈墨尔是主要人物,小弗朗茨是线索人物。

五.师生共同研讨学习

1.复习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方法等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2.再读课文,分析小弗朗茨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人物描写的具体语句,按照以下句式分析:……一句是……描写,体现了xx……的特点。

提示:先分析小弗朗茨人物形象,要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分析,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明确:具体语句省略。主要是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3.分析哈墨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哈墨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哈墨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朗茨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哈墨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朗茨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朗茨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哈墨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课堂小结,达标测试

1、找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紧扣学习目标)

2、达标测试

七、利用多媒体出示达标测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xxx

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xxx

2、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哈墨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1)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xxx

(2)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xxx

(3)小弗朗茨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xxx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墨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小弗朗茨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答:xxx

(2)“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哈墨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答:xxx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篇3

?最后一课》片断教学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

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积极,发言也很踊跃。大体上已经把要点说出来了,只不过语言组织方面有点欠缺。现在,老师进行小结:脸色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1、神态方面:

①脸色惨白

②哽住

?组织形式: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对了是因为悲痛。所以我们只要以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即可。请几位同学试表演一下。(刚才,前几位同学演得不够自然,后几位同学演得很自然,很有感染力。)那么,哽住该如何表演呢?刚才,有位同学说到:用平常被哽住神情来表演,说得很好,那位同学你来试来表演被哽住的神情这位同学表演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哽住对了,要带着着无比悲痛的感情去演,现在再请那位同学来演一下演得很形象,很逼真。韩麦尔先生就是这种神情】

2、语言方面:

①我的朋友啊,我我

②法兰西万岁!

③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对了,悲痛)同学们再注意看一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了,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现在,请几位同学试朗读这几句话。(同学们,感情方面把握得很到位,只是语气上有所欠缺。)现在,

同学们听录音磁带朗读,注意录音磁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接下来,同学们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也可以自行设计朗读。对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对朗读很好的加以肯定。】

3、动作方面:

①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②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现在,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他朗读小黑板上的内容,我来表演。刚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时候,加了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是什么?(对了,就是写字时,手在微微的颤抖和粉笔被折断好几次)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对了,为了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朗读,另外一个同学根据朗读进行表演。同学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表演,也可以自行设计表演。】

4、这部分除了写韩麦尔先生之外,还写了小弗郎士,那么小弗郎士该如何演呢?此时,他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可见他很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我们只要让小弗郎士用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即可。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现在,叫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试表演一下,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色;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这四位同学上台为我们表演。

刚才这四位同学演得相当棒,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谢。

四、拓展性学习

过渡:刚才,同学们演得很好,把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韩麦尔先生似乎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没有说出来,同学们请看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把它补充出来。可以是课文里面的内容,也可以自己想像进行补充。

?明确: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踊跃,从你们回答的内容当中,我可以归纳出大体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五、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 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 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内容简介: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准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族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在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自主学习:

?积累·感知】

1. 作者( ),( )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

2. 注音:踱( )步、哽( )咽( )、赚( )钱 、郝( )叟( )

3. 写字:chéng( )fá( )、 ào( )悔 、 qí( )dǎo( )、dū( )学

4. 释义并口头造句: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

5. 形似字注音组词:

晴( )____喊( )____悄( )____赚( )____

倩( )____减( )____峭( )____谦( )____

靓( )____缄( )____俏( )____嫌( )____

?体验·探究】

课内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拓展·延伸】

比较《最后一课》与老舍的《四世同堂》片断。

提示:从背景、事件、中心、人物、叙述人称、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家庭作业:

今年适值我们伟大的祖国60年华诞,作为祖国母亲的优秀儿女,我们倍感自豪与责任重大。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此时此刻该做些什么呢?

1.搜集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诗词文章。

2.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你还有那些好点子,清说出来。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队伍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队伍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篇6

?教学理念】

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抓住作者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探究主人翁形象、情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得以真切感受到:母语被剥夺,文化被侵占所带来的民族创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近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

再由发掘本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像韩麦尔老师那样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生发尊重本民族语言,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信念,自觉的抵御网络语言、外来文化、港台影片对民族语言肆意曲用、淡化的行为。

?学情分析】

作为这一群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被侵占的痛苦岁月,更没有太多的关注过别国的历史,怎样从内心呼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对民族、对语言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本课的关键。

根据学生学情,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激起学生情感体验上,以此为突破,紧扣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之产生思想共鸣。

?教学创意】

本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感的传统教材,作者的叙述角度十分巧妙,紧扣“不寻常”三个字构筑情节,使小说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暗示着小说背景的场景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多次重复“最后一课”这句话,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根据这些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感知标题。“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2、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3、感人细节,拓展延伸: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小弗、韩、镇上的人

2、小说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为什么取名“最后一课”,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有,第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改教德语了。

三、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很明显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小弗韩

幼稚的孩子普通教师

成熟、懂事的学生悲愤的爱国者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10小节教室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受气氛的沉重、悲伤)

表现依恋、惜别在22小节。

四、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操练有趣知道布告牌的内容强迫鸽子说德语

对普鲁士兵:幼稚→坏家秋→仇恨、轻蔑

迟到

对老师:怕骂→可怜→崇高

想逃学、画眉鸟的歌声旷课找鸟窝、溜冰愿花任何代价……

对学习法语:讨厌→懊悔→难受、渴望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⑴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⑵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⑶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⑷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总结: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节,行动24~29小节。

11小节主要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产生悲伤、沉重、依意、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

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

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大家联想一下,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设身处地的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6、同学们,面对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或者其他人,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起法语课……

(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全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

六、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七、课外拓展延伸

学完这一课,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感受,我们大家齐读它,怎忍看最后一眼,那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请大家在课后以“读后感”或“随想”的形式来写一写自己学完这一课后的感悟。

?最后一课》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7篇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7篇

幼儿园寒假安全教案7篇

小学环保主题班会教案7篇

幼儿园语言课教案7篇

幼儿园语言课教案最新7篇

防溺水班会主题教案优质7篇

反诈骗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7篇

幼儿小班我爱幼儿园教案7篇

美术备课教案7篇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7篇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