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探讨影片中隐含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通过观后感的撰写,我能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与价值观,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篇1
63版《小兵张嘎》是由崔嵬执导,安吉斯主演的一部影片。该影片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该片被称为新中国儿童片一座丰碑。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被主人公小嘎子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他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让人们佩服。一提起,《小兵张嘎》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既有几分任性、又有几分机智、勇敢、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英雄。村里的人都叫他嘎子。嘎子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在一次日寇的扫荡中,嘎子的奶奶不幸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嘎子为了给奶奶报仇,想当一名八路军,而且是当一名侦查员。但八路军钱队长认为他的年龄太小了没有同意。嘎子没有灰心,在他的一再坚持下,钱队长终于没有经住他的软磨硬泡,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八路军。参加八路军后,老钟叔送给他一把木头做的枪。他在部队里用他的机智和勇敢,帮助老罗叔和区队长出色地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任务。看着嘎子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做什么事总是漫不经心的,遇到一些困难、问题就要放弃。但是小嘎子不象我们那样,为了完成任务他总是奋不顾身、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去完成,达不到目的决不罢休。嘎子身上闪耀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精神。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加美好、繁华的明天吧!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以后没有珍惜好而叹气。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未来的新中国是属于我们的,它将是由我们来创建的!我们要奋发学习,像嘎子一样尽自己所有的力量、乐于奉献精神,把所有的一切贡献给我们自己的祖国。
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篇2
一提起小兵张嘎,大家必须都十分的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佩服。因为嘎子的奶奶被小鬼子给杀死了,所以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在部队里帮忙老罗叔和区队长完成了许多任务。有一次因为他和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比赛摔跤,结果被区队长软禁。
看完电影,我的感想很多,我想我自我如果有什么任务总是漫不经心的做,一遇到困难就有点要放弃的感觉,可是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从不放弃,坚持不懈。记得那次学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和自我的同学一齐做了一个,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我设计的“电风扇”时,却发现了一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果把电池和螺旋桨做好了该怎样接上呢?如果接不上不也是前功尽弃吗?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小嘎子一样尽自我最大的力量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
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篇3
?小兵张嘎》这部电视剧我从小看到大。随着自己的长大越来越明白张嘎他为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奋斗!
?小兵张嘎》讲的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张嘎希望成为一名八路军,希望能与那些大人们一起打跑日本鬼子,不懈努力的故事。张嘎一直很崇拜八路军,同样也很痛恨日本鬼子。他想成为八路军,但是他不知道成为八路军有多困难,多艰辛;军队的生活是多么严酷;战场是多么恐怖。他用小孩子的心态去看待打仗,谁知道战场的残酷,浓浓硝烟中的危机四伏。他在一次次受挫后最终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我深深的记得,张嘎第一次看到战场的残酷与恐怖时,他的表情,他的内心充满不安,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感觉直奔心头;我深深的记得张嘎打死鬼子和汉奸时那样的快感。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怎会有大人那样的身体,大人那样的已经不再害怕的心态,怎会没有失去至亲时的痛苦,怎会没有不冷静时的冲动。但他同样拥有那股难言的热血,为了中华民族胜利、为了赶跑日本鬼子的牺牲精神,他更有一种正义的力量支撑他前行。战胜种种挫折,历经种种磨难,他从一个毛头孩子变成一个精干老练,久经沙场的战士。虽说他还褪不去那自有的稚气,但他的心灵已经挡得住更大的磨难。他那种坚忍不拔,永不被打倒,倔强,哭就放声哭的精神更令我感动。也许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做革命,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革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经受不起一点点的挫折,些许小事就哭天喊地。而他独立自主,面对困难全靠自己,我们能和他比吗?当然不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小小的孩子用他自己的点点力量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奇迹。他为了胜利而努力;为了赶跑日本鬼子而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这就是我对张嘎的评价,对看过《小兵张嘎》的感受。我也要像他一样,为了梦想而奋斗,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勇于面对,勇于担当……
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篇4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国民革命军为守住上海最后一个阵地---四行仓库,与相差十倍的日本进行血拼。在这场战斗之中,仅仅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团却要面对30万日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但那四百多人却让我们看到中国人誓死保守祖国的心。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主角,但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记忆深刻。
陈树生,在敌军的猛烈攻击下,他选择在身上绑了七八个爆破弹,视死如归,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与敌军同归于尽,他说,必须要有人去打开一个口子。那一瞬间,我哭了,陈树生他不是没有犹豫,他有母亲在家,怎么可能不怕死,但是他没有选择,自己的牺牲会带来更大的胜利。还有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队的一员,以为来上海只是清理战场的,一心只想和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等战乱结束一起去英国看看。但他为了国旗能够顺利升起,也冲出去英勇杀敌,最终中弹而亡。
整部影片导演并没有想当然的把主角定为铭记历史的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附谢晋元,而是用了一个长的篇幅来描绘524团的战士形象。其实在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逃兵,他们一开始并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遇到危险时,他们会逃会怕死,但正是这种形象,让我们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可最后他们不还是站了起来嘛,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们不再退缩了,他们站了起来,去和敌人拼命!所以中华儿女都是好样的,中国必胜!
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篇5
8月21日,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人们有理由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历史上的八百壮士,就上演了一部悲壮的真实大片:
一支中国孤军,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死守不退,日军一波一波的疯狂进攻,都被勇士们击退。当日军抵近企图爆破守军所在大楼时,一位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毅然从楼上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1937年惨烈的淞沪会战中之细节。历史细节,唯有放在历史中观察,才能让人更加真实地理解。
八百壮士孤军坚守,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当时的背景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不敌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10月26日,大场失守,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为防止被日军围歼,决定放弃现有阵地,全面向苏州河南岸转移。但是,当时蒋介石决定留一支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岸坚守,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八百壮士,实则只有452人,一个营,他们来自第88师,由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在日军已经占领的苏州河以北区域留下1个营坚守,已无太大军事价值。在蒋介石眼中,这支孤军的意义是:让外国人看看,我们还是有部队坚守在上海市区的。
蒋介石满心希望:国联大会11月3日就要在布鲁塞尔开幕了,这个会议,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决定啊……
1937年9月22日,淞沪会战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就即将召开的国联大会回答《巴黎晚报》记者提问时,说过如此一段话:
“若列国仍又不采取及时措施,遏制日本之侵略,则不但各国对中国原有之贸易为之消减,即各国在东亚之领土,亦必受严重之威胁。故对日制裁,非所以独助中国,亦所以保护国联会员国及相关非会员国本身之利益。本人深信各国远大眼光之政治家,必当有见及此,遵照会章制裁日本,以尽其义务矣。”
一个弱国的悲剧,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
当淞沪会战局势日渐对己不利后,蒋介石的选择是:要坚持跟日本人打下去,哪怕是象征性地打,也要坚持到国联大会召开,由国联出面干涉、调停。
这又是弱国的悲剧: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坚决的战斗意志与强敌对抗,却幻想通过外交斡旋来达到目的。
国联大会11月3日如期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
经过3个星期的空谈,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会议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采取和平程序。
这份报告书,形同一张废纸。而这份报告书出炉之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日军兵锋,直指瑟瑟寒风中的南京。
心存幻想,又怎能坚决斗争?
八百壮士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历时3个月之淞沪会战的尾声。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蒋介石耗费心血训练的20个德械师全部葬送在黄浦江畔,中国雏形的空军也折损了大半战机,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道,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耗用在淞沪之战……
从史料中能够读出:中国军人的血气之勇与武器装备、战术理念、战略思想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缺乏步兵与炮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训练,不适应日军的海陆空立体作战。
那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弱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弱”——系统性的弱。
八百壮士作为蒋介石“打给外国人看看”的象征,最终成为中国人面对强敌不屈抗战的象征。
事实上,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并不是“打给外国人看看”,外国人靠不住。他们以一腔热血,不畏死亡,在全体中国人当中树立了一座坚持抗战的精神丰碑,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八百壮士的结局,同样悲壮。
血战4个日夜后,他们受命退入租界,却被英军缴去武器。这支孤军全靠上海市民接济。他们照样出操和训练,但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升旗仪式中,遭到租界军人的袭击,4死11伤。他们却只能通过绝食来抗议。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出操时遭受叛徒袭击,中弹身亡,年仅36岁。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将这支孤军全部拘禁,押至各地做苦工,最远的被押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士们有些逃脱,有些死于折磨……
这支孤军的悲壮,是当年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所幸,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这恰恰就是历史予今天的意义。
?八佰》这部电影不仅刻画专业军人的形象,强敌来临,从不退缩,自杀式防止敌人进攻,到现在我心里还在哽咽。逃兵老算盘、老铁,从开始瓜怂,变成一个英勇的爱国主义战士,值得我们学习。谢团长、齐家铭对老兵的,对一堆逃兵的言传身教,都值得每个管理者学习。宁知不可为而为之,坚守仓库四天四夜,特派员来劝说为了保存火种,谢团长才放弃四行仓库。
现在的中美关系恰恰就像八佰,不能寄托于他国周旋,我们要自己争取合法利益,绝不能妥协。在国际交往中,强权才是真理。强权需要强大的国力,因此在中美谈判中,要保护华为、字节跳动,不能牺牲企业利益,换来暂时的和谐。中美之争,是谁做老大之争,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妥协代表着新的广场协议。
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篇6
?小兵张嘎》这部经典老电影丰富着我的精神生活,使我百看不厌。因为太喜欢嘎子这种热爱祖国、不屈不挠、机智勇敢的这种小八路精神了!故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嘎子和他的奶奶住在冀中平原,白洋淀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八路军的侦察排长老钟叔住在他家养伤,抽闲时给嘎子削了一把木头枪。一天黄昏,鬼子突然包围了村子,他们抓走了老钟叔并开枪打死了奶奶:嘎子要为亲人报仇,他藏着木头枪想去找八路军。路上,他巧遇八路军侦察员罗金保,到区小队加入了八路军。在以后的战斗中,嘎子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最终亲手打死了鬼子队长,为死去的奶奶和同志报了仇。并且救出了被敌人抓走的老钟叔。
看完电影《小兵张嘎》,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小英雄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在与日本鬼子的斗争中,嘎子机智勇敢,沉着冷静!那个年代,他只不过是和我们现在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可是他吃不饱,穿不暖,更不要提上学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乐观勇敢地生活着、战斗着!比比他,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面对困难要勇于挑战,不断努力,顽强拼搏!要把爱国之情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总之,嘎子时而顽皮,时而机智,时而耍赖,但无不显示出他那率真单纯的性格。而且当他奶奶被抓获后,他也能靠自己独立生活,也突显出他的自强自立。他是人民心中的小英雄,更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
我们今天的生活远离战争和硝烟,那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和鲜血换来的,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换来了我们中国人的尊严!看看嘎子,再看看我们这些生活在温室的花朵,我陷入了深思。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嘎子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八路军侦察员了。而我们呢?有的生活还不能自理。更有一些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难道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少年还不及一个旧社会被压迫的人吗?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里,生活中一帆风顺,没有经受过一丝丝的困难与挫折,然而当困难降临之时,我们会怎样呢?
我们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温室的花朵尽管绽放的美丽,却从没有经受过风雨的洗礼,一旦暴风雨来临时,只会剩下一些凋零的花瓣。我们要做一棵阳光下的小树,不但沐浴阳光,也要经得起风雨的考验,这样才能长大成才,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看抗战电影的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电影大碗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