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的认同和推崇,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阅读和追求知识的渴望,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使他们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贫穷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贫穷读后感篇1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说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是有史以来我看过最直接把问题说的这么直接的书。这本书就是《贫穷的本质》。
说起贫穷我们并不陌生,提起贫穷就不得不说一下穷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他们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他们怎样做出选择?
在第一章中列举了全球不到5岁就夭折的儿童有900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并且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xx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1/3)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贫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钱。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过去我知道,贫穷的本质是早收到了资源或资本的剥削,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剥削就没有贫穷,但是作者的看法给我一个全新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宁愿不吃饭,也要去买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xx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有人认为穷人懒,不愿意思考。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穷人都很勤劳,而且他们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读完《贫穷的本质》我知道了贫穷的本质其实不是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这种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作者的想法难免偏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该正视贫穷,正视自己。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
贫穷读后感篇2
今天,我看了《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贫穷是最好的“大学”》,看了这个故事,我很受感动。
这个故事述说了一个农村的孩子,名叫金鹏。他家里很贫穷。他上小学的学费是妈妈问别人借的。金鹏知道家里穷,捡小伙伴扔掉的用短的铅笔头用,练习本用完了擦干净再用。金鹏学习很努力,他上小学前,就学会了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在小学又自学了初中的数理化。上了初中,他又学完了高中全部的理科课程。1994年他参加了天津市举办的初中物理竞赛,取得了市郊五个县学生中唯一考进前三名的农村小孩。他用好成绩回报了妈妈。
金鹏进了天津一中,他偶然一天知道爸爸得了癌症,妈妈在这些日子里天天为了赚钱割麦,站不住就跪着割。金鹏生活更加简朴,学习更刻苦努力了。他在学校里是唯一不吃菜、用不起稿纸、不用肥皂的学生,但他并不自卑,他认为,与苦难和厄运抗争无尚光荣!金鹏为了练好英语,就捡了一枚小石子,洗干净,放在嘴里练发音。半年后石子磨圆了,他的舌头也磨顺了。金鹏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数学得了二等奖。他妈妈说:“要拿就拿一等奖!”于是,他把精力集中在数学上,进入了国家集训队。1997年,金鹏代表着中国参加了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了金光闪闪的金牌,他回到了家,把金牌挂在妈妈脖子上,投进妈妈的怀抱,畅快地哭了。
金鹏知道妈妈为了他读书,付出了千辛万苦。为了报答妈妈,他学习上勤学苦练,生活上艰苦朴素。而我们呢?我们家里虽然都不贫穷,但也不富裕,为了我们吃好穿好用好和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每天在努力工作赚钱,经常加班加点,出差办事。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父母赚来的辛苦钱,不知道要节约用钱,整天问父母要零用钱,随便乱花。看到别人有好看的衣服,就要父母给买更好看的衣服,看到别人有好的学习用具、玩具,就要父母给买更高级的学习用具、玩具。看到别人吃好吃的,就要父母给钱买。吃饭不好好吃,总要吃麦当劳、肯德基。考试考得好,还要父母给钱或者给买玩具等等。想一想这一切,与金鹏比,我们做得太差了。
金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刻苦努力学习,知道能吃苦就什么困难都不难了。他把石子放在嘴巴里练口音,磨出了血还依然坚持着。而有些同学知道自己作业没写完也不写,知道课堂上没听懂的也不问,下课照样玩。老师留下那些同学,要写完作业才能走,而有的同学却想尽一切办法找借口逃走。父母为了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在课外学小提琴、学英语、学奥数,还不愿意学。看到别人玩耍,认为自己吃亏了,认为自己辛苦。与金鹏比,我们做得太不应该了。
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要继承革命前辈光荣传统,不怕困难,顽强学习,艰苦奋斗。从小就要爱学习,勤学苦练,不能贪图享受,长大才能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
贫穷读后感篇3
我觉得自己变急躁了,因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书籍,都会先去看看它的结论是怎样的。如果和自己的预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预想大相径庭,甚至违背自身的立场,那也扔了;如果有新颖的说法或思路,再回头去看它的论证。但对于这本书,我忍住了,是从头看到尾的。
简单地评价就是,事例的分析还比较有意思,但是解决问题的政策的参考价值较低。
分析的一大堆,虽有极少部分涉及中国,绝大多数对象都在南亚和非洲。如果这本书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我国引入,那倒是很有些价值的。因为书中大量提到的通过疯狂生育来防老,婴儿注射疫苗,幼儿打蛔虫,儿童义务教育等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这些都不再是需要讨论或会在国家和公民间引起存废博弈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国家或公民必须做的,法定的,没什么可讨论的。而书中提到的那些国家中,当道还在为“法律父爱主义”的困境而踯躅。甚至一些公益组织还通过给父母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允许孩子参加免费教育。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给水质超级差(传播疟疾)的地区发放消毒粉等在我国几乎没什么可应用的(不知道印度会怎么看“村村通”工程),唯独一个是在书中被反复讨论,而在我国有可能应用的——小额贷款。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贫困人口的企业家才能。但无可否认地是,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确具有极高的企业家才能。小额贷款可以向他们提供流动性,把事情运转起来,使他们脱离“贫穷陷阱”。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额贷款。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必须考虑本书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贫困人口的特点,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风险巨大。怎么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难以承担风险的群体,有了小额贷款,就可以大概率地发挥自身的企业家才能呢?这个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怀疑。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路径。而且我觉得由公益团体或私营组织来运作小额贷款,比政府直接指挥银行(甚至政府自己)来操作,要好得多。
阅读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扶贫,我有两点想法:
一、扶贫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领域,选出扶的方式。必须是自己有脱贫意愿的人,才能接受帮助,否则,又是在浪费资源;不能从帮助者的角度出发,而只能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寻找帮助的领域;帮助的方式,用惯用语说,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仅仅是“输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达成合意,就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这种帮助的尝试,否则其后果不会令人愉快。
二、移风易俗也能帮助人。移风易俗很难,传统风俗很强悍很顽固。就像书中说的,可有可无的人情往来耗费了大量资源。或许要让愿意接受帮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变,就要先放弃过去的一些习惯。
贫穷读后感篇4
今天找到这本书的时候,所以就想搞明白,我到底为什么这么穷。结果读完了以后发现,这本书讲的人比我更穷。它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每天收入在0.99美元以下的这种家庭。
书中说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需要我们去了解,怎么样让在最底层的这些贫穷的人口然后摆脱贫困的这个问题。
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进行剖析,对他们来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经济危机中”,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让他们获得帮助完成自我的脱贫。
我基本上看完就觉得“妈呀,太难了吧!”一点点风险就可以把他们打回原形。如何提供援助等方面对我来说这还很难,因为它太具体了,不仅需要那种无国界的奉献精神,还要用正确的方法。不是无脑给钱,而是真正激励他们自己改变命运。
为此我感到十分沮丧,因为我做不到。
但是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bruce安慰了我,寄宿学校长大,牛津数学系毕业,21岁采访讲出 "try to avoid proud but hard",毕业后去伦敦东区(贫民区,治安乱) 的公立小学教数学,40+岁又离开公立体系去到薪酬高环境好的私立学校教书。是所有人里结婚最晚的,遇到了和他一样温暖的另一半。
他告诉我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bruce最让我触动的不是他一直帮助别人,他做的事不是要感动别人,是做想做又有能力做的事。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力所能及,恰到好处。
贫穷读后感篇5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今年诺贝尔奖影响,才来到这里看这本书的。很粗略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最佳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其深入实地调查、真正地和很多贫困人群交流、与扶贫人士探讨。告别了以前大多数讨论贫穷经济上那种精英式的“悬丝诊脉”,和自以为是地“隔空开方”。为什么有些扶贫措施行得通?为什么有些又不行?那些贫困人群在面对贫穷时的所思所想:这边本书里都有记录。所以,如果来贴标签的话,那么“真实”无疑很适合它。
分章来看,本书从人们长期认为与贫穷相关的地方开始着手研究:饥饿、健康、教育、家庭、贷款、储蓄、创业和政府政策。先探究理论上这些因素和贫穷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际,或加以佐证、或提出质疑,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书中有明确的调查,读的时候我都不太相信;原来真实情况是如此,那些穷人原来是这么想的。拒绝将懒惰和贫穷划等的公式化思考,认真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是作者提供的发现贫穷原因和解决之道。很佩服本书的作者能够长期坚持这项令人生畏的研究,这才是造福于人的真正学术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描述的穷人对于自身如何脱贫的看法。介绍到的`很多例子表明,外在的助力都在那里,但是自身可能因为之前的教育或信息不足,导致这些援助不能够被好好利用于自身的财富创造。与其说存在着“贫穷陷阱”,不如说是存在着“贫穷心理陷阱”。如果不能摆脱贫穷的心态,给予再多地援助,都很难保证能够脱离贫穷的现状。这不止适用于最贫穷的那些人们,也适用于像我这样的人。
贫穷读后感篇6
终于把《贫穷的本质》读完了。
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那个s型曲线。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S型曲线,处在拐点之前的状态的时候,人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穷人和弱者处于一个恶性死循环。但是一旦跨越了那个s型拐点,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人就从此走出贫穷和逆境,进入光明和富有。但问题是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是会堕落的,所以要在泥潭里保持奋斗和温暖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自信心。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如果有一天我处于这种情景,我希望自己能够毫无来由地相信光明,寻找爱。
S型曲线同样是做生意的模式。大部分小生意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并且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加大经营规模,但是大部分小企业从事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没有办法扩大经营。所以大部分人死在了拐点之前的泥潭。
第二点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我们都认为是“体制”导致了一切落后和苦难,并且不愿意再从某个琐碎而具体的问题上去思索解决方案。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空谈很多大道理,不能期盼一种“主义”或者“政治”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像“由给选民看候选人的名字改为看候选人的照片”这种小改变就能起很大的作用。政治问题不都来源于“西方破坏”或者“民族劣根”,而有可能是某个实际操作中细节没有考虑到。
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手机QQ,要聊天和发表说说必须要多一个选择步骤,这个理由足以让我抛弃qq使用微信;就像网易云阅读每次载入都会出现一张图片,这导致我打开这个App的次数大幅减少;就像加多宝的昆仑山矿泉水,用商业模式分析是没用的,我不买纯粹就是因为它瓶子和包装太丑了。
贫穷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