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壮族的作文6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文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任务之一,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关壮族的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壮族的作文6篇

有关壮族的作文篇1

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农历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游泳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农历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农历三月三。

有关壮族的作文篇2

春节是壮族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便围着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是为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大年初一,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初二起直至被七,亲朋开始来往拜年,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有关壮族的作文篇3

有一次,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去桂林游玩,我看见商店里有许多的刺绣制作品,像桌布、床单、工艺包、地毯等,花样各异,美丽极了。我好想拥有一个精美的工艺包。可是妈妈又不在这儿,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往商店里奔。出来后,手中还多了一样东西——绣花工艺包。奶奶说:“想要这个了吧?唔,的确很漂亮,有眼光,送给你吧!”我高兴得连蹦带跳,可开心了!直呼到:“耶,奶奶万岁,绣花包万岁!”

回到家,我把去桂林的这几天的开心事告诉了爸爸妈妈,而且重点地说了奶奶给我买壮族工艺包的这件事。爸爸给我说了有关壮族刺绣的资料。“壮族的刺绣非常出名,壮族刺绣用的布多为蓝色,在布上绣上花草等。常见的刺绣成品有床单、桌布、工艺包、地毯等物品。

“像我手中的这个工艺包,蓝色的衬布,上面绣着一些栩栩如生的动植物以及美丽风光,有的会绣上一些文字。那些漂亮的图案是壮族人们用手一针一线慢慢地、仔细地绣上去的。所以成品显得非常的精致。“

听了爸爸的这番话,我更加珍惜这个工艺包了。因为它代表着奶奶对我的爱,代表着壮族人们精细的手工。到现在,那个工艺包仍被我保管得好好的。完整无缺。

有关壮族的作文篇4

这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拐、孝蚂拐及陪蚂拐、葬蚂拐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蚂拐节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儿子吃老子,杀老母过年。后来出了个孝敬父母的东林,别人要来杀他的父母,他夺刀不让。他也不去吃别人父母的肉。后来母亲死了。他用棺装殓守灵。屋外蚂拐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拐,谁知惹了大祸。大地断蛙声,日头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来布洛陀和姆洛甲说蚂拐不是凡间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请蚂拐回村过年,这就是蚂拐节日的来历。另一个故事说,蚂拐是雷王之子,被当作天使派到人间,他一叫雷王就给人间雨水,所以人们很感激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这些传说,都和蚂拐是壮族图腾有关。

有关壮族的作文篇5

我们的大中华啊,好大的一个家!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五十六个民族。壮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盛开地尤其鲜艳。

“壮族”为什么叫“壮族”呢?是因为壮族人的语言中大部分词语都有“壮”这个读音,所以叫“zhuang”族,原先叫“幢族”,后来周总理提议改为“壮族”。寓意强盛,壮丽,秀美。

壮族的房居很有特色,分前厅、后庭与两边厢房。前厅是举行活动用的,而后庭才是人们的主要生活区,一家人吃饭,要围着一个火塘。这是老祖先留下的习俗。有时,人们锻炼身体或干一些什么事也都在后厅举行。两边的厢房则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分为两层或是三层,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一家人和和美美,有时有客人来了也住厢房。

另外,壮族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踩高跷出、进村。人们出村干活,先在自家门口才上高跷,等到村口时脱下,挂在村口。下地回来后,再踩上高跷,回到家后脱下,挂在门口,第二天再出时,再换上。为什么呢?因为壮族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潮湿,路上非常泥泞,踩上高跷比较干净,就发明了这项习俗。怎样?很有趣吧?

不仅壮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壮族只是其中之一。

祝愿我们的大中华更加繁荣、富强!!!

有关壮族的作文篇6

我国幅员辽阔,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各地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节日习俗,特色饮食。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700多万人,壮族也像汉族一样过春节,不过习俗却大不相同。

壮族的春节,是从除夕,即腊月三十开始的,这是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丽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贡品祭祀祖先。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熄灭,以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

晚餐前,各家祭拜祖先诸神灵;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

这天晚上,家家都要守岁,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传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喝了它,姑娘会聪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会健康成长;老人会祛病长寿;有的地方传说聪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谁要是先得新水,谁就会变得越聪明伶俐。。

这一天,人们互不串门。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乡村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初一时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则吃年前剩余的菜肴。

同时,春节期间,人们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迎春牛对歌”“抢头鸭”“抬纸狗拜年”“打春堂”等等,热闹非凡。

壮族正月十五没有吃汤圆的习俗,而这一天是吃粽子,特别要吃一种叫做“母粽”的大粽子。在年三十包年粽时,每家每户都在包小粽(相对母粽而言)的同时,包上一种特大的“母粽”,一般重三四公斤左右。年了,吃了年饭,初一初二无事可做,人们就在火炉边慢火煮“母粽”,边取暖边闲聊,边添柴火边加水,不知要添多少柴火,也不知要加多少水,一直把母粽煮得表面绿油油、光滑滑的。元宵节吃“母粽”,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其寓义深远,一是寓意团团圆圆,美美满满;二是表示新年春节结束,吃了母粽就有精神和力气投入春耕生产;三是预示开年大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十五吃完母粽后,壮族的春节就完全结束了,和汉族的春节相比,壮族的春节更有韵味、特色,以及大山的味道。

有关壮族的作文6篇相关文章:

地震有关的演讲稿6篇

和春天有关的演讲稿6篇

有关闯的演讲稿通用6篇

与耻有关的演讲稿精选6篇

有关敬业的心得体会6篇

与地震有关的演讲稿6篇

有关闯的演讲稿优秀6篇

有关00后话题的演讲稿6篇

与信有关的演讲稿通用6篇

有关感恩教育的演讲稿6篇

有关壮族的作文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