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想要写好观后感,我们就必须认真分析作品的内容,通常人们观看完一部影片后,应该有很多启示,可以编写一篇观后感,以下是心得大全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6篇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篇1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片头的话似乎在引导我们对这部片子反思些什么。

在我的定性思维里,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模样。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可以开心很久,一只虫子可以围着看一下午;他们的烦恼也很简单,系不上鞋带、穿不好衬衫,简直整个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负后情绪低落,小女孩赶紧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他,哄他开心。问“爱是什么?”,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为这些就是幼儿园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这部片子,我恍然发现,原来幼儿园里已经可以看见众生相……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些思维无疑是被成年人灌输进去的。

该片背景环境是武汉一所全托住宿制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们即便是在夜间也难以安心睡觉,惦记着唤醒孩子们起床小解、给孩子们盖好被踢开的被子,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看在眼里,对于在这一点我是给予认可的。但依然无法抹灭的一个事实是:教师们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片中有一段老师不停点名批评一个名叫马玉兰的小朋友,甚至说出“马玉兰你又在害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却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解;有小男孩无缘无故打人,欺负别人,老师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经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幼儿园就给小朋友们男女混浴?我认为,孩子们的言行都是受家长老师的耳濡目染,幼儿园教师理应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每一句说出口的话都应该慎重考虑;孩子的性别意识也从小就要树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负女孩子”、“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也都应该从娃娃时代就要抓起,给予正确的引导,切不可大意。

其实说到底,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总之最后,我还是希望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会气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欢乐和美好。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篇2

幼儿园,多么遥远而又熟悉的记忆啊,那是最纯真的年代,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年代。虽然看着幼儿园好像离我们的记忆很遥远,但那是记忆最初萌芽的时候,虽然幼稚,但很多事还是依稀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都说小孩子和动物是最令导演头疼的两个,而却有人能够聚焦于小孩,拍摄出《幼儿园》这样的纪录片,听起来着实令人敬佩。本片拍摄于2001年,历时14个月,真实记录了湖北一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孩子们的生活。没有剧本创作,拍摄场景也没有选择明显的主题,基本上是拍一段小班拍一段中班拍一段大班然后又拍小班。

影片活动从镜头上来讲,场景多用长镜头,摇镜头虚焦镜头、平拍极少俯拍、统一交叉叠化转场大量运用中远景,特写多用固定镜头,极少推拉,使影片风格统一、画面切换流畅、情节发展自然、情绪变化平稳。此外,《幼儿园》讲述的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小班讲到小孩子幼儿园毕业,真实还原了小孩子一个完整的幼儿园故事,若干年后的今天,这群孩子已经长成我们这般大的年纪,回忆起来应该是感慨万千的吧。

多年之后,观看《幼儿园》会引起许多共鸣。影片中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守侯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小时候,我的家离幼儿园很遥远,每天父母需要骑行很远的距离来接我放学,由于工作繁忙,接我时迟到是常有的事,但有幼儿园老师和小伙伴的陪伴,现在想来心里还是暖暖的。此外,片中小孩子之间的大闹也是常有的事,但多年之后,如果有一个从小打到大的小伙伴,岂不是一种幸事?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篇3

5月24日星期五,很荣幸被邀请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我是第一次参加家长开放日,说心里话,但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各位家长也想知道孩子们每天在园里的情况吧,我把我看到的孩子们半天的生活记录在这里。

跟往常一样,7点40我和鹿鹿就到了教室,教室里只有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刘钰,因为他很喜欢跟我聊天,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小男孩。老师开始给孩子们发早点,孩子们能安静的吃早点,并且也和老师沟通。吃完饭的孩子们洗手、刷牙,然后去看书了,等待其他小朋友吃完早点。接着,大家把自己选的图书放回书架上,喻老师带领大家到楼道里站成一排温习学过的小歌谣。然后小朋友按组回到了教室。 9点左右教育活动时间,喻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老师一起来看书。每一页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听的很认真,观察的也很仔细,还能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棒!9点多加餐,喝奶并喝水,每两个小朋友一袋。喝完了每人要再喝1-2杯白水。一边喝水孩子们互相聊天。9 :30左右,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大家排队到了操场,先围圈做操,再分开男女两队各自活动。器械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比如隔物跳、钻障碍等等,大概40分钟,孩子们都很配合。差不多10:100回到班里,孩子们洗手、喝水 、上厕所,自由活动。

我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结束了,看到了可爱的孩子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上厕所、洗手。并且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也增加了,也知道互相学习并讲道理。短短的几个小时,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神圣的职业,她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做到了。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篇4

拍记录片的程序可分为素材的选择,结构的发掘,声音、色彩的处理,现场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团队的组建。(引用自新浪共享文件——《贾樟柯如何拍摄制作纪录片》)我对其中的“结构的发掘”与“声音色彩的处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认为幼儿园的影片结构可总结为:一条持续采访一个学生的主线,另一条副线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副线则是平行的时间空间关系,或者说不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主线中对一个心算班优等生的持续采访不仅在时间上暗示了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影片的前进,也揭示了幼儿园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灵性与创意这一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其他孩子的采访都分别从具体细节方面体现了小孩独有的天真与快乐。而副线则从群体的角度来观察小孩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长镜头运用和长时间讲述一件事情的情况比较多,如一个孩子学穿衣服,一个孩子学搬椅子,一个孩子等家长。这些较冗长的镜头和叙事,形象传达了孩子刚开始学习独立的困难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中,会发生各种矛盾。小孩子间打斗吵架,老师严厉地斥骂,孩子艰难的学习新事物,这些都一一体现着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遇到的挫折,以及并不倡导温柔赞扬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小学中学大学,我们遇到的挫折也总是让我们产生小时候为难想哭的表情。以至于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仅与我们自己的幼儿园相似,甚至和现在的我们,现在的社会相似。《幼儿园》中的声音都是采用现场的声音,有明显的空间感与现场感,显得更真实生动。色彩方面,对比度不强,没有强烈的光影感觉,使画面显得朴实,也稍显灰暗。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篇5

?幼儿园》是张以庆导演的作品,它纪录了湖北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这部纪录片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国幼儿园里最真实生活状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展现中了国寄宿制幼儿园里的真实生活,展现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无私奉献,也展现了中国21世纪初的幼儿园教学模式,揭露了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这样的主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有欢笑、有冲突、有快乐、有悲伤,无论是积极地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这部纪录片都真实地展现出来的,这在大背景之下是极具创新意义的,也是极大胆的。片中有多次学生打架镜头,包括抓头、咬人、抓脸,虽然这有悖孩子的天真的性格,但却真实展现出了孩子成长中的消极面,孩子性格的弊端。老师说孩子是神经病,孩子不听话就要把孩子送走,这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某些弊端,抹杀个性的教育模式。老师让孩子们男女混浴的镜头体现了幼儿园性教育的缺失。孩子们念“炸死了美国的王八蛋”体现出孩子们接受了错误的仇恨教育。看球赛时,老师说中国队输的话,孩子就全留在小班,这体现了错误、极端的爱国教育。老师晚上抱孩子撒尿的镜头体现了老师的无私奉献。

纪录片以小班入学的场景作为开头,孩子们哭闹、嘶喊,体现出孩子们离开父母的不舍,以及初到陌生环境的恐惧不安,这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开始,也是孩子们上学生涯的开始,放在片头再合适不过了;纪录片以大班拍毕业照作为结尾,这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结束,代表孩子们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带给人感动与希望。纪录片选取了孩子上课、吃饭、睡觉、洗澡、郊游、表演、上学、放学等最能代表幼儿园生活的典型画面。纪录片中用了许多特写镜头,突出了孩子们的生活细节,例如开头小女孩腿上打翻的饭菜、无助的眼神、小心翼翼的说“老师,泼了”,体现出了孩子的年幼,生活还不能自理以及她恐惧无助的内心;小男孩黑黑的脚底体现出孩子的调皮;孩子午睡拉手的特写体现出了孩子们之间纯洁的友谊。纪录片多次在孩子们的生活镜头中穿插孩子们回答问题的镜头,并用了不同的色调,这里体现了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也体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成长。孩子们念诗以及窗外飘雪的镜头体现出了时间的变迁,季节的变换,以及孩子的童年流逝之快。整部片子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会用慢镜头加上舒缓的音乐进行过渡。

纪录片多次使用《茉莉花》的作为背景音乐,这是有特殊用意的,茉莉花的洁白无瑕与孩子们的纯洁、天真无邪相呼应,也体现了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给人以希望。

?幼儿园》是一部真实生动、十分吸引人的纪录片,它能勾起观众回忆,打动人的内心,引发观众的思考。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篇6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3篇《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心灵奇旅观后感通用6篇

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观后感6篇

国王的演讲电影200观后感推荐6篇

看国庆阅兵的观后感6篇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

观长津湖电影观后感300字6篇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吴天一观后感6篇

观看战狼二的观后感6篇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6篇

古希腊神话读后感6篇

张已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