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撰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教案,需要根据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早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早教案模板篇1
一、活动目标
按菜单的提示(菜卡片及点子)买相应数量的菜,感知10以内的数量。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各类菜的大卡片一套。
2.学具:“小鬼当家”菜单、菜篮、各类菜的小卡片装在小盒中(班级人数的一半),幼儿自制的各类菜卡片若干,蜡笔。
3.实物投影仪,大屏幕。
4.场地布置:将幼儿自制的菜卡片装盆摆放,并以“蔬菜区”和“荤菜区”布置成菜场。
三、活动过程
(一)以生活经验导入,引发幼儿买菜的兴趣。
1.t:小朋友们,平时你们家里都是谁去买菜的呢?呀,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每天都要去买菜多辛苦呀!唉,今天就让我们小朋友当一回爸爸、妈 妈来买菜,然后烧一桌美味的菜来慰劳我们的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你们乐意吗?
2.t:那小朋友们想一想,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平时都会买些什么菜呢?
3.t:哦,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买的菜可真多呀!有青菜、萝卜、茄子、番茄、蘑菇这些蔬菜,还有鸡、鸭、鱼、肉、虾这些荤菜呢,营养可真丰富呀,瞧,我们小朋友吃了长得可健康了!
4.t:那待会儿我们小朋友买菜的时候也要注意既要买蔬菜,也要买荤菜,我们也要给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烧一桌有营养的菜,好吗?
(二)自由结伴,合作制订“小鬼当家”菜单。
1.t:哎,那菜场今天都会供应些什么菜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一说出各种菜的名称。)
2. t(追问):哎,为什么菜场会把这些菜都放在一起呢?(进一步帮助幼儿形成蔬菜和荤菜的概念)
3.t:哇,今天菜场卖的菜可真多呀,那爸爸、妈 妈们有没有想好要买些什么菜呢?哦,有的已经想好了,有的还没想好,没关系,老师给每一家的爸爸、妈 妈都准备了一张“小鬼当家”的菜单,还有两个小盒子,一个盒子里面装了各种蔬菜小卡片,还有一个盒子里呢装了各种荤菜小卡片,待会儿请爸爸、妈 妈们先商量一下今天准备买哪些菜呢?每样菜买多少呢?商量好了就可以一起来制订菜单了。
4.教师讲解示范菜单制订的操作要求。
t:如果你们想买茄子,就先从盒子中找出茄子的小卡片,然后贴在第一个格子中,想一想茄子要买多少个呀?[追问:为什么不买1个呢?(太少了,不够吃)那为什么不买10个呢?(太多了,吃不掉就浪费了)]对啊,我们买菜的时候不能买得太少,这样就不够吃了,也不能买得太多,这样就浪费了,刚才小朋友说买×个正好,那我就听你们的,在边上的格子里画上×个小圆点,这样就表示买几个茄子呀?
5.t:你们还想买些什么菜呀?(请一幼儿上来示范操作)
t(指导语):你想买什么菜?买多少?小朋友们觉得合适吗?那你应该在边上的格子里花上几个小圆点呢?这样就表示买几个××呀?
6.爸爸、妈 妈们会订菜单了吗?再想一想订菜单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既要有蔬菜又要有荤菜,这样才有营养;每样菜不能买得太多,那样浪费,也不能买得太少,那样不够吃)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今天来的客人老师可会买菜了,待会儿你们可以把订好的菜单给他们看一下,客人老师一定会给你很好的建议,好吗?
7.幼儿两两合作制订菜单,教师巡回指导。
8.t:爸爸、妈 妈们,菜单订好了吗?谁愿意把你们制定的菜单介绍给大家呢?(请个别幼儿介绍,全班小朋友评价)其他爸爸、妈 妈们,你们有没有把菜单给客人老师看一下呀,哦,都看过了,客人老师还满意吗?
(三)按菜单的提示买相应数量的菜,感知10以内的数量。
1.t:哇,爸爸、妈 妈们的本领可真大呀!那现在我们可要去菜场买菜喽,瞧,老师还给你们每家准备了一个菜篮子,待会儿你们就可以拿着菜篮子去买菜啦,想一想买菜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要按照菜单上的菜和点子的数量来买菜,装菜的时候要摆放整齐)
2.t:爸爸、妈 妈们说得可真好,待会儿我们买菜一定要按照菜单上的菜和点子的数量来买菜,可得数仔细喽,买回来的菜呢也要整齐地放进篮子里,瞧,老师在你们的菜篮子里贴上了一条一条的双面胶,你们呀可以把一种菜都贴在一排上,这样菜就不会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了,孙老师还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可以把数量多的菜放在下面,数量少的菜放在上面,这样就不会放不下了。还有今天我们的菜场比较小,如果你买菜的时候发现这个菜摊上的人太多了,你可以先去买别的菜,好吗?
3.幼儿两两合作按菜单的提示买相应数量的菜,教师巡回指导。
4.t:爸爸、妈 妈们,菜都买好了吗?谁愿意把你们的菜篮子给大家展示一下呢?(请个别幼儿展示菜篮子,全班小朋友检查)其他爸爸、妈 妈们,你们有没有买对呀?这样吧,现在请客人老师帮你们检查一下,好吗?
(四)歌表演《办家家》,结束活动。
1.t:哇,小朋友们都买了满满一篮子的菜呀,开心吗?那你们是不是现在就急着想露一手,烧一桌子美味的菜让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来品尝呀?那就让我们赶快动手吧!
2.歌表演《办家家》,结束活动。
早教案模板篇2
1、初步学唱歌曲《袋鼠》,学习跟随歌曲的a段合拍地做袋鼠跳的动作,跟随b段做相亲相爱的动作。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迁移日常生活经验,创编“乖乖”和“妈妈”相亲相爱的动作。
3、学习两两合作表演唱,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
初步学唱歌曲《袋鼠》,学习跟随歌曲的a段合拍地做袋鼠跳的动作,跟随b段做相亲相爱的动作。
活动难点:
学习两两合作表演唱。
活动准备:
1、袋鼠头饰一个,袋鼠宝宝图片一个。
2、教师穿着有口袋的围裙。
3、幼儿用书:《袋鼠》
4、歌曲mp3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教师范唱歌曲,熟悉歌曲旋律和内容。
1.初步了解袋鼠特的走路方式。
师:今天有个客人来做客。看看我是谁的妈妈?为什么说我是袋鼠妈妈呀?
教师头戴头饰、穿好围裙,并将小袋鼠放进口袋里装扮成袋鼠妈妈。
师:袋鼠妈妈是怎么来做客的?(跳着来的)是怎么跳的呢?(请1-2名幼儿尝试做动作)
师:是这样双脚并拢一下一下的跳的。(教师提取、夸大幼儿的动作进行表演)
2、教师示范歌曲
师:关于袋鼠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就叫《袋鼠》。看,袋鼠妈妈唱歌跳着过来啦。
(教师一边演唱歌曲,一边在a段处合拍的做袋鼠跳的动作,在b段处站立不做动作,边唱边随音乐自然的摆动身体。)
师:有趣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我们可爱的小袋鼠吧。
(教师放慢速度演唱歌曲a段,幼儿学习袋鼠跳的动作,教师提示幼儿一下一下合拍的跳。)
师:真棒呀,那我们一起来连起来试一试。
(教师扮演袋鼠妈妈,和幼儿一起练习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幼儿学习两两合作表演唱歌曲。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两人结伴组合做动作的方法。
师:袋鼠妈妈和乖乖一起跳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试试看?
教师请幼儿演示两两做动作,引导幼儿观察两人动作一致的袋鼠跳跃动作。
2、结伴练习
师:怎么才能表现出有袋鼠妈妈和乖乖两只袋鼠呢?
师:老师先请左边的小朋友来做袋鼠妈妈,站到中间来,右边的小朋友做乖乖,待会呀每个乖乖去找一个妈妈,然后一起做动作好不好?
(教师请半数幼儿做妈妈,先站到场地中间,其余人做乖乖,每个乖乖找一个妈妈,全体幼儿快速两两结伴。)
3、教师引导幼儿快速结对的方法。
师:袋鼠妈妈怎么才能快快的找到乖乖呢?(找离自己近的同伴,或者用眼睛先找好同伴再快快走过去)
教师演唱a段,幼儿两两自由结伴,合作练习做袋鼠跳的动作。
4、师幼共同完整表演
师:现在我们完整的表演一遍,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做的最好看,最合拍。
(重点关注幼儿是否合拍)
5、出示幼儿用书,感受妈妈对乖乖的关爱。
师:图片上有谁,他们怎么样呀?(乖乖和妈妈相亲相爱,有妈妈保护,不怕狼来)
师:妈妈很喜欢宝宝会做什么相亲相爱的动作呢?(教师清唱b段)
师:你的妈妈还做过哪些相亲相爱的动作?
三、幼儿两两结伴完整的进行表演唱。
师:那我们来表演一下吧,注意在前半段做小袋鼠跳跳的动作,在后半段做自己刚刚想到的动作。
早教案模板篇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模仿蝌蚪与青蛙的运动方式与动作,体验乐趣。
2、乐意参与集体游戏,在熟悉的音乐与儿歌中大胆表现。
3、培养学生的模仿的能力。
4、让幼儿尝试叙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看看、扮扮、说说过程中,了解蜜蜂的基本特征。
难点:通过活动,体验小蜜蜂采蜜辛勤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蜜蜂触角,衣服,尾巴人手一份,其他小动物的角(如兔子耳朵, 猫耳朵),衣服(斑马衣服),尾巴(其他形状:长长圆圆的等)若干。
前期活动:小蜜蜂的歌曲。
幼儿经验: 有关春天的小动物的认知经验。
环境创设: 红、黄、蓝花丛布置。
活动过程
兴趣导入——操作体验(扮一扮)——游戏体验——活动延伸
1、兴趣导入:
(1)播放声音:蜜蜂嗡嗡叫。
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图片:蜜蜂。
一起来看看小蜜蜂在干什么?(播放动画、音乐)
让幼儿一起唱动画里的歌曲。
(3)过渡:原来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今天,我们来学学小蜜蜂去采蜜,先要把自己打扮成小蜜蜂。
2、操作体验:
(1) 让幼儿自主选择衣物,打扮自己,把自己装扮成小蜜蜂。(材料投放了许多不是小蜜蜂特征的东西。让幼儿在选择中,认知小蜜蜂的明显特征:短触角,黄黑条身体,尖尾巴。)
(2) 师见幼儿打扮差不多后,在外打扮成蜜蜂妈妈出场:谁是我的蜜蜂宝宝呢?小蜜蜂应该和蜜蜂妈妈长的一个样,有……(蜜蜂妈妈的出场,让幼儿对照着自己或是互相检查小蜜蜂的装扮是否正确?师从中引导强调了蜜蜂的明显特征。)
3、游戏体验:
(1)打扮好了,小蜜蜂要跟着蜜蜂妈妈去采蜜了。(放音乐,幼儿熟悉的小蜜蜂歌曲,飞到了花丛中。)
(2)幼儿自主采蜜,听指令采蜜。
(3)师:累不累?蜜蜂采蜜真辛苦。你喝过蜂蜜吗?什么味道的?喝了蜂蜜有什么好处?
4、活动延伸:
采蜜采得真辛苦,嘴巴也干了,一起去喝蜂蜜泡的水。延伸生活活动:喝水。
教学反思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好奇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直接体验中学习,师在让幼儿自主探索中引导。学习的内容体现综合性,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与能力特征,创设富有一定挑战性的环节。让幼儿有效学习。在玩中学,使幼儿经验、视野得到拓展,潜能得到发挥。运动活动是幼儿前期经验的回顾与表现,在回顾与表现中,乐意模仿,锻炼身体,喜欢集体游戏。学习活动是一次综合性的活动,多方位提升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经验,并有效渗透生活,运动,游戏。通过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开拓了视野,在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
小百科:蜜蜂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
早教案模板篇4
活动名称:我从哪里来(科学)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教学挂图。
3、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
4、音乐《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陈老师的照片,鼓励幼儿进行比较。
1、师:这是谁?以前的陈老师和现在的陈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2、师:原来现在的陈老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小朋友,那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
二、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1、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师:原来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在妈妈的身体里种下了一些小种子,这些像小蝌蚪的种子叫做精子,他们在妈妈的身体里展开了游泳比赛,游得最快的精子就会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长大后就是一个小宝宝了。
三、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让幼儿通过观后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师:小宝宝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什么地方?
2、师:开始的时候他有多大?后来慢慢的长出了什么?眼睛会睁开吗?
3、师:小宝宝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宝宝的耳朵能听见声音吗?后来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样了?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几个月?
4、师:原来小宝宝一直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一个叫做子宫的小房子里,开始的时候他像一粒种子那么大,慢慢地长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时候眼睛还会睁开。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游泳、吸吮手指、翻跟头,有时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后来小宝宝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了,他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他整整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
四、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师:这时的宝宝是怎样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师:这时候的宝宝只能看见头和身体,还有腮和小尾巴呢!不过小尾巴会随着宝宝的长大消失的。小宝宝是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肚子里的营养,一天天地长大。
2、出示第二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慢慢长大了,现在他是什么样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现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一样吗?
--师:现在的小宝宝刚刚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不一样。
3、出示第三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的什么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长了小手、小脚,他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又有什么变化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全身都覆盖着一层绒毛。
5、出示第五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猜猜小宝宝这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师:这时候的.小宝宝还在继续长大,骨骼也渐渐结实了,他有时还会调皮的踢妈妈一脚呢!
6、出示第六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怎样了?
--师: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最后终于来到了人间,来到这个世界。
五、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师: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2、出示陈老师怀孕之前带小朋友做操玩游戏的照片和怀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让幼儿观察这两个时期老师身体状态的变化,体会妈妈怀孕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出示陈老师带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问:怀孕之前陈老师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师:有了小宝宝之后,陈老师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吗?
--出示陈老师弯腰捡东西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的照片让幼儿观察,体会妈妈怀宝宝的辛苦。
--出示陈老师看见食物不想吃,恶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问:为什么陈老师吃不下还要吃呢?因为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长不大,所以妈妈是很伟大的,我们要更加爱我们的妈妈。
3、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陈老师现在怀了小宝宝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师再累还是要带小朋友学习本领,所以小朋友要更加体谅老师,爱老师,不惹老师生气做一个听话的好宝宝。
4、师:你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们的妈妈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现在你们上幼儿园了,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5、播放音乐《感恩的心》,让幼儿表演。
--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的心来感谢我们的妈妈,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感谢妈妈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
早教案模板篇5
一、活动目的:
1、喜欢探究,尝试发现不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发出声响的方法。
2、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二、活动准备:
茶叶罐、玻璃珠人手一份,旧报纸、橡皮泥、水果袋等每组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以送礼物引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幼儿自由玩响罐。
新年快到了,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茶叶罐里有一颗玻璃珠),它叫响罐,你们拿出来玩一玩吧!(椅子下面)
2、提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响罐里有什么?
(2)提问:玩的时候会怎么样?听起来怎么样?(幼:发出很大声音。师: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呢?幼儿回答。师小结:原来茶叶罐里有玻璃珠,摇动时玻璃珠滚来滚去,撞到了铁的茶叶罐,就会发出嘈杂的声音)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装在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声音变小?
幼儿猜想。
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的办法,可以用一种辅助材料隔开玻璃珠与茶叶罐,让声音变小。
(二)第一次实验,探索报纸让茶叶罐里的声音变小。
1、介绍材料
师:那我们用报纸帮忙,让声音变小。
2、提出要求
师: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记住几点要求。
摇罐之前,要先把盖子盖紧。
你用了多少张报纸让声音变小了,要记住哦。
3、幼儿分组操作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数量的纸张包裹玻璃珠,发现玻璃珠发出声音的大小不一样。
4、分享交流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变小声的?用了几张报纸。你实验了几次?每次实验结果一样吗?
小结:有的小朋友用报纸把玻璃珠包住,有的用报纸塞满整个茶叶罐,有的小朋友用报纸压住玻璃珠,发现用越多张纸,玻璃珠发出的声音就越小,甚至没有声音。
过渡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呢。老师准备了水果袋和橡皮泥,你们再来试一试、玩一玩吧。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方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
(1)每次实验时只能用一种材料,但这两种材料都要试试。
(2)试一试、玩一玩,看看谁的方法能让玻璃珠不会发出响声,他就成功了。2、幼儿操作。
教师重点观察帮助实验不成功的幼儿,提醒幼儿要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引导逐一运用材料操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3、分享交流,体验乐趣。
重点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
(1)交流:
a、 同伴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b、 集体交流。你的玻璃珠还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么让玻璃珠不再发出声音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包、一层一层盖住、塞满、压等)
(2)梳理:有的小朋友用橡皮泥固定玻璃珠,它在摇动时茶叶罐就不会滚动也就不发出声音。有的小朋友用水果袋隔开玻璃珠撞到茶叶罐的嘈杂声音。这可是一个好办法。
(四)迁移知识经验,解决拖动椅子时发出很大声音的问题。
1、播放视频,发现问题。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有什么发现。
2、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大家想个办法来解决吧。
(五)活动延伸: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动手包椅子。
早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