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思维得到发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及时写好一篇体会,很多人在认真的写了一篇心得体会之后都是可以让自己的能力有提升的,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3五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3五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1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向好的态势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既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歼灭战、收官战,两场战役都要打赢、两个胜利都要必得。
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保障贫困人口就业。由于疫情影响,很多需要外出务工的人员都被滞留在家里,造成了家庭收入降低。各地政府应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利用点对点等方式帮助群众安全的复工复产。复工人员应服从当地的疫情统筹安排,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隔离,做好个人防护,按规定佩戴口罩。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基层干部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每人、每户,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脱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各级政府应该既要会拉车,也要会看路,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种养殖产业。不止要种得好养得好,更要卖得好,各级政府应对接好商家,帮助农民群众找到合适的销路,可以利用互联网+结合线上线下等销售模式,切实保证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要求干部职工肯干、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得胜利决不收兵。
:
13五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2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13五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3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规模大、任务重、难度高,若没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必然荆棘丛生、步履维艰。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主战场。8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下,“五级书记”上下贯通,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整体联动,我们党统筹协调每一份力量,将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贫困地区的每一处角落,让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战场,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精准,是决定脱贫攻坚硬仗的成败关键;创新,是提高精准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安排,无论是志智双扶、激发主动脱贫“原动力”,还是建档立卡、提升对症扶贫“精准度”,亦或是找准路子、完善造血发展“好机制”,在摸着石头过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在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准脱贫的创新答卷。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充分彰显,是赓续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更是前进路上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中华大地已走过万水千山,未来仍需跋山涉水,身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勇开拓,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向着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
13五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中的明确要求,为我们有效应对当前形势,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奋力夺取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过全国上下坚韧不拔的共同奋斗,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项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也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就业不够稳定,有政策性收入占比高,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亟待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时提示我们,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从接近完成到全面实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要继续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巩固住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确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完全胜利。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关头,越是容不得丝毫懈怠,党员干部要更好担负起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政治责任,加强督查检查,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总结宣传,转变工作作风,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工作,推动各项脱贫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确保如期完成高质量脱贫任务,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
13五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5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每当读到关于黄文秀同志额文字,耳畔就响起了这深情的歌声。“你是谁?”一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一名平凡而执着,勇敢而睿智的基层党员干部!“为了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脱贫攻坚洒青春!“我的战友你何时回?”天灾无情,归期无望!在这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对黄文秀先进事迹的充分肯定,更给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树起了一面旗帜。
生命诚可贵,民生价更高。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还有森严堡垒,激流险滩,必须知难而上,迎难而上。黄文秀同志正是这样的勇士,为了践行那不变的“初心使命”,她把自己青春融入贫困山区的泥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地方发展那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条充满坎坷与希望的路上走得那样铿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困难面前从来不低头的“女汉子”,用行动诠释着“初心使命”,演绎着巾帼风采!
古人云:“三十而立!”何谓“立”?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认为,“而立”代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而是为他人着想。冯友兰先生对“而立”的解读,在黄文秀的身上体现得最为准确。一位有着法学硕士学历和极强的办事能力的年轻党员干部,30岁还打着单身,家中父母身体状况也不太好,而她却将勃发的青春尽情地挥洒在深度贫困的村庄里,将满腔的柔情倾注在那195户贫困户883人身上。从“新手”到“熟路”的过程,见证着这位美丽书记“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怀。
黄文秀同志战斗的广西百色,也属于老少边穷地区,革命先烈在那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但并不优越的自然环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黄文秀担任“第一书记”的百坭村,是更深度贫困地区,当地群众对先前的“书记”们抱有较大的成见,信任度不高,认为他们“全都是来村里镀层金就回城里升官”了。面对群众质疑的目光、不信任的话语以及善意的“回城”劝告,黄文秀没有铿锵的演说,没有激昂的誓言,而是脱下外套融入贫困户的生活,她首先要成为群众的“熟人”。
就这样,这位从北京回来的研究生,完全与这片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土地融为了一体,谱写着动人的青春之歌。一年的时光不算长,但黄文秀通过系列“精准”给百坭村带来的变化却是那样的巨大。“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在一年的时间里,黄文秀的车就走过了两倍的长征路。是呀,在脱贫攻坚这条新长征的道路上,黄文秀不仅征途满满,更是信心满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共中央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实了重要内容。“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一个黄文秀倒下了,有更多的像黄文秀那样的优秀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站起来,往前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汲取“榜样”力量,把从黄文秀同志身上体现出的政治信仰、精神元素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才能坚定地向着伟大祖国的诗和远方前行!
13五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