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提高教案的适切性,教案可以包括与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或角色扮演,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语文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
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
1、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剧情(ppt)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3、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展示ppt)
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①、剧中人物 (ppt)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②、讨论人物关系(ppt)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高中语文教案篇2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 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高中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一、预习目标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优秀教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以《拿来主义》为例,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提问: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情似乎有这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提问:这些事件可以明确地说不是“时弊”,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三件事件,鲁迅先生明显的感受到了国人当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怎样的倾向?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三、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
提问:在批判了社会上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三种错误做法之后,鲁迅先生提倡了“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提问:在谈论如何对外文化、如何与外国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举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穷青年指谁?大宅子指什么?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错误地对待外来文化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什么?孱头、昏蛋和废物们的做法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请大家发出声音再读第9段,思考那么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具体面对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的呢?
面对继承文化遗产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五、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提问: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小结: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主板书:杂文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针砭时弊
送去主义祸害子孙典型化
送来主义遭受侵略讽刺幽默
拿来主义新人新宅子超越具体现实
高中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解题: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