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的详细教学步骤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5篇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视频f/x”菜单及条幅文本。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视频f/x”菜单;能够添加条幅文本套用动态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自身审美及评价能力。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会使用“视频f/x”菜单;能够添加条幅文本套用动态效果。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方式交互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动画的制作。课下很多同学问:能不能像word文字效果一样套用预先设定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今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课: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下面,同学们先新建一个:200x150的画布,并建立两帧,在不同的帧上添加不同的`图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套用“视频f/x”菜单效果

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

①中第一帧和第二帧;

②单击“视频f/x”菜单“peel”子菜单中的“turnpage-peel”命令;

③设定效果。

学生独立练习。

3、套用文本效果

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

第一步:添加条幅文本。

方法一:在帧上右击,选择“添加条幅文本”命令。

方法二:单击标准工具栏中的“帧”选择“添加条幅文本”命令。

第二步:设置条幅文本。

4、保存并退出。

课堂总结:谈收获。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因特网的组成。

2.能启动、退出网络浏览器。

3.掌握进入目的网页的两种方法,①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②通过链接。

4.了解网站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安装好网络协议及浏览器,使每台计算机都能顺利地浏览网页。

2.下载“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至少三层网页)。

教学重点:

进入目的网页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

1.因特网的组成。

2.通过输入网址进入指定网页。

教学建议

1.因特网的应用和组成,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在原来局域网的基础上扩充到全世界范围就行了,对于因特网的应用,可以结合第4册的第1课中“电脑的发展”部分引导。

2.由于这是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因特网,在讲了两种进入网页的方法后,要让学生多练习。

3.对于通过“链接”进入网页,教材中的例子都是在同一个网站中浏览,但在练习中提供了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网站的例子。

4.在本课中,网页的返回和转移,使用返回链接或其他网页的链接,而不用〖前进〗、〖后退〗按钮。

5.教学中要具体提出两种浏览指定网页的方法。

6.考虑到学校里一般不会让每位学生直接拨号上网,并且拨号前的网络设置也较复杂。但家庭里上网还是以拨号上网的居多,因此这部分内容还是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只是难度不能太大。教材中将拨号上网作为阅读材料来处理,由教师根据课时和学生实际情况,安排课堂讲解或学生自己学习。这里,不要求学生进行网络安装和设置(如tcp/ip协议、拨号网络等),主要了解拨号准备、拨号过程和信号灯的使用。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状况

2、培养学生对电脑技巧的探索

3、提高学生对电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2、教学难点:畅想、设计未来的计算机。

3、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计算机的发展

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56年我国开始规划电子计算机研制工作;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和北京有线电厂着手进行;1958年8月1日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即djs-1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共计用了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运算速度为1万次每秒。此后,在我国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计算机事业发展迅速,1964年运算速度为5万次每秒的晶体管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行;1973年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器件的150型和665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1983年2月,运算速度为1亿次每秒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由中国国防科学大学在长沙研制成功;1992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亿次每秒的银河-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7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0亿次每秒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快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三)未来的电脑

未来的电脑将向多功能、微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甚至可以穿在身上、戴在手腕上,还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络、通信……

电脑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讨论:你想像中的未来电脑是什么样的?

(四)课外要求:

通过网络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资料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在学习中的用处。

2、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重点:

了解电脑在学习中的用处。

教学建议: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电脑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来达到这个目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电脑以及用电脑进行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准备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2、电脑在学习或教学中的应用一般称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便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通过计算机的演示,抽象事物可以形象化,宏观事物可以微观化,微观事物可以宏观化,使传统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比较容易理解。

(2)突出个别化,实现因材施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的交互性也越来越强,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难度,从而实现内容、进度和难度上的个别化,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3)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个别教学,每个学生在电脑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内容,能够得到足够多的来自电脑的肯定,能够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加上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制作上色彩明亮、画面精制、情节生动、创意独特、交互性强又富有动感,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可以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和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设置幻灯片的背景。

2、了解应用设计模板的方法。

3、应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

重点难点: 应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用背景、阴影等方式为幻灯片增加一些特殊效果,可美化演示文稿。

一、设置幻灯版的背景。

1、[动手做]:设置背景颜色。

步骤:格式——背景——全部应用。提示:了解应用与其他颜色的'操作。

2、[动手做]:设置幻灯片背景的填充效果。

步骤:格式——背景——背景填充——填充效果——全部应用。

二、应用设计模板。

1、模 板:是预先设好的背景、颜色、花边、图案、字体等内容的演示文稿。将模板修改成自己的内容,可简便地修饰幻灯片的外观。

2、[动手做]:利用设计模板改变幻灯版的风格。

步骤:打开文稿——格式——应用设计模板——选择模板风格。

3、[动手做]:改变模板设置的背景。

步骤:当前幻灯片——格式——背景——背景填充——忽略母板的背景图形——应用。

三、利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

1、设计样板:修改模板的设计样板内容,可以快速制作内容相近的作品。

2、[动手做]:利用设计模板制作电子贺卡。

步骤:文件——新建——演示文稿——选定样板——确定——修改样板——保存。

四、小结。

1、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应用设计模板的方法、应用设计模板制作演示文稿。请同学们还要在课后进行练习。

2、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五、课后练习p43—44

1-4题。

[课后记]:略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5篇相关文章: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心得5篇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心得5篇

小学信息技术期末总结5篇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5篇

技术信息工作总结优秀5篇

信息技术备课组工作总结5篇

技术信息工作总结优质5篇

信息技术素养心得体会5篇

信息技术新教师培训心得推荐5篇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最新5篇

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