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写作文是一种压力,但只要放松心态,就能够享受写作的乐趣,通过写好作文,我们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深入思考,从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莆田戏作文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莆田戏作文篇1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今年我度过了一个特殊而热闹的无宵夜。
说特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不在家过节。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我们全家早早就准备好了去看花灯,每年,我都能欣赏到漂亮新颖、五彩缤纷的花灯,还会看到美丽迷人、五颜六色的焰火。听妈妈说,张掖的灯展比临泽更清亮,所以,我征得爸妈同意,到舅舅家过元宵。
舅舅早早就煮好了汤圆,圆圆的,从口甜到心,但我只吃了几个就缠着舅舅带我去观灯。
到了广场,啊,真是人山人海,四周挂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有火红的金鱼灯,象征奥运的福娃灯,开屏的孔雀灯……今年是马年,马当然是主角了,有马闹春灯,牧童戏马灯,斗马灯,一排排闪亮的马灯祝福人们今年身体一马当先,事业一马当先,生活越来越好。
远处,一闪一闪的灯塔吸引了我,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挤到前面,高高的灯塔上镶着漂亮的霓虹灯,红的,蓝的,黄的,绿的,五彩纷呈,耸立在广场中央,美丽极了。
过了一会,我们又来到了公园,这里也挂了许多灯,特别是闪烁在柳树丛中的,有可爱娃娃灯,美丽的孔雀灯,金灿灿的元宝灯,真叫人念念不忘啊!
这时,随着轰轰的声响,广场的天空一下子亮了起来,噢,原来是开始放焰火了,这可是我最期待的了,只见焰火像一朵朵漂亮的花在空中绽放,又缓缓消失,有的像美丽的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有的像天女散花一般,从远处的天空慢慢飘落,美丽极了。
正月十五的张掖多么热闹,元宵节的夜景多么迷人啊!
莆田戏作文篇2
春节是中国人特有的一个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放鞭炮、贴对联来庆祝春节。春节里最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包饺子。
到了春节,妈妈说要包饺子她擀完面皮后就开始包饺子了,妈妈对我说:“孩子去帮我拿几个硬币过来。”我就去拿,拿来后妈妈就把这些洗干净,我问她:“妈妈,为什么要拿硬币呀?”妈妈回答:“拿硬币就是用来包饺子的,只要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谁就会走大运。”妈妈说完就把饺子放进锅里煮,不一会儿就煮好了,我夹起一个饺子放进嘴里尝了尝,发现里面有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我吐出来一看原来是个硬币。哈哈我今年要走大运了!
这就是春节的一个习俗——包饺子,这是不是很有趣?
莆田戏作文篇3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到年末了。在26日那天,我们全家来一次大扫除:爷爷、奶奶把一些没用的东西挑出来,整理成一堆,用绳子捆结实了,放在门口,有出门时把它们卖了。妈妈把一些累积的衣服拿出来洗,并把厨房的抽烟机、墙壁瓷砖擦一遍。爸爸则干些高处的活。我擦所有的玻璃。干完这些以后,我们累的腰酸背痛,站都站不起来。
转眼间到了三十。早上,我和妈妈上菜市场买菜,把鸡、鸭、鱼、肉、菜全买齐了。晚上,我们家吃火锅,大家说说笑笑,开心极了。饭吃完了,我们都坐在床上看春节晚会。到了十二点,人人忙着放鞭炮,烟火什么,把热闹,温暖,喜气送到每个角落。爸爸把红包分给爷爷奶奶与我,这时数小孩欢喜,大人忧了。
初一时,外公他们来我家拜年,欢笑声、贺岁声、嗑瓜子声……回荡在客厅里,把房子装扮的有声有光。
初二在家里看书、电视……
初三去饭店吃饭,姨姨请客,因为姑姑过生日,过生日肯定有蛋糕,“5、4、3、2、1”冲啊,我们把奶油往姑姑、姑丈、大表哥脸上涂,陈大表哥洗脸时,往他头上泼水,然后飞也似的逃回去。
初四去舅妈家拜年,鞭炮一串一串地放,分外热闹
元宵到了,大家游行、举旗、烧香,玩得开心,走得没力气。
莆田的春节虽然没有北京的热闹,但它一样给我们带来喜庆!
莆田戏作文篇4
莆田人过年很有自己的一套,大概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准备了。
腊月初十至二十之中的某一个晴天,莆田人会给房子来一个“大扫除”,莆仙话叫做“扫巡”,俗话说“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预示把旧一年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春节。
除此之外,大家还会贴春联。除了我们平时见到的春联外,莆田还有一种特有的白头春联,在红色的对联上方留有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这一习俗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朝倭寇之乱,据传此举是为了悼念当年在倭乱中遇难的人。
腊月二十,家家备年货,为小孩子买新衣服。家附近的一条街,人山人海,车辆如潮水般涌来。
这时便要数小孩子最高兴了。大人们忙乱,哪有时间管他们。他们便拿了零花钱,成群结队地买爆竹去了。拿着买来的爆竹,丢在街边,自己跑到一旁看着路人们一个个吓得丢了魂似的`,自己在一旁捧腹大笑。
除夕晚上,家家做在一起吃团圆饭。小孩子们草草吃几口,便一个个找桌上的大人们要压岁钱。拿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压岁钱,一个个满怀开心地看春节联欢晚会去了。大人们忙完了,也陪着孩子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莆田的春节虽不如北京的春节热闹,但大家也过得非常开心。
莆田戏作文篇5
家乡的节日颇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头的乡亲过来相邀我回乡一道过节,其实,最令我心驰神往的还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也是家乡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于是,元宵节前几天,家乡就沸腾,处处洋溢着节日浓厚的气氛。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宫串庙祭拜神灵,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心心。妇女心灵手巧积极筹备与制作虔诚祭品,抚摸着一件祭品,她们心中就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男人更大显身手忙碌不休,既筹备闹春庙宇装饰,又组织培训十音八乐队、车鼓队装榈等欢庆节目。孩童则乐开怀,疯一样的跑来跑去,嘴里食物塞得鼓鼓的,喜悦之情写满幼稚天真的小脸蛋上。
家乡的元宵节为何这般隆重?乡亲怎么这般看重这节日?我不禁追溯起元宵节的来龙去脉。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朝中因此形成“拥刘护吕”两派,明争暗斗,闹个不休。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谋划要清除吕氏党羽,拥戴刘恒为汉文帝。举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登基后,每年到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共庆同乐。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为百姓欢庆的元宵节。这个传说尽管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认为,从乡亲这闹元宵时间的相吻合上来讲,家乡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国盛家亦兴。
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开,做好迎驾准备,挂灯笼,悬彩匾,大厅中接连排列三、四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满香烛、香炉、灶公饼、五色果等各类供品,并插上五蕊纸花。“做头”的还有“大猪”、“大羊”冷盘,五果六斋碗上盖上剪纸花或用五色红黄绿豆排列“欢庆元宵佳节”、“风调雨顺”等节日字眼,流光溢彩,闪闪发光。小孩身如灵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围墙上制高点,斗志昂扬地插上三角旗,那豪迈的神气不亚于当年的红军。
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到晨曦。正月十五日清晨,闹元宵队伍在沙堤宫集中,由乡老、社首、福首组成执事,礼炮响三声,呜锣开道,闹元宵队伍开始出发,刹那间,全场欢声雷动,人头攒动。只见扛棕桥作先锋,“做头”举彩龙旗、大灯笼、六角灯、扛娘伞,合手捧“七星旗”,社公炉、小菩萨、八卦炉,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鼓手、车鼓队、十音八乐跟随其后,沿大道浩浩荡荡巡游。这几年,乡亲口袋鼓起来,为显富,闹元宵队伍前头还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观,二十名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各驾着一部崭新豪华的轻骑缓缓驰行,唱着春天的故事在前方开道,古今结合,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观者无不啧啧称赞乡亲的“独创”魅力。
“到,到。”不知哪个眼快的小孩一声欢叫,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急急齐上阵。小孩在大人的指挥下,看准时机燃起第一串鞭炮,点燃第一堆篝火,随后,有条不紊,不间断地燃鞭炮,添稻草,顿时,整个村庄像炸锅一样,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妇女则提前手擎三柱香在大道两旁接驾,心怀虔诚,毕恭毕敬,一旦接驾成功,小孩便手掩耳朵果断燃起一串最长威力最猛的“炮团”,权当压轴炮,以期待得菩萨欢心,求得保佑。
随着闹元宵队伍的渐渐远去,被邀前来“看元宵”的亲戚朋友蜇入屋里,在喝茶、嗑瓜子、吃水果间隙中,大谈特谈刚才大饱眼福的快感,谈笑风生,意犹未尽。
我深知,在家乡的民俗中,“看元宵”其实也是“吃元宵”,乡亲很好客,再苦再累也要办好元宵宴,买鱼买肉,杀鸡宰羊,不弄上十几道菜上桌决不罢休,即使倾尽所有,也在所不辞,图的是“脸面”。同时,乡亲还固有“客人越多,招牌越好”的待客观念,于是,他们送走菩萨,又马不停蹄气喘吁吁招来一茬又一茬客人,气喘吁吁,那可不是一两个“菩萨”,而是“大兵团”进村。有时估计不充分,客满为患,缺桌少椅成尴尬事。
夕阳西坠,夜幕降临时,“砰,砰,砰”,随着三声震天的炮响,菩萨回宫,客人到齐,元宵宴宣告正式开始,刹那间在灯火通明的屋里,劝酒的,干杯的,催用餐的,声音不绝于耳,久久荡漾于乡村的角角落落。
吃归吃,看归看。待酒足饭饱后,满面红光的客人在主人的指引下,又到屋外观看燃放烟花。而今,乡亲钱攒多,购买烟花的档次随之提升,样品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嗖,嗖”,无数烟花、礼炮腾空而起,绽放出一道道绚丽的景观,点缀着这美好的人间。
“明年的今天,我会再来看元宵。”听客人的告别语,乡亲心中是多么的舒畅,多么的惬意!
家乡的元宵节确实与众不同,不同凡响。
莆田戏作文篇6
不知不觉,十一个月过去了,腊月又在无数孩子的热切期盼中到了。
首先是大扫除,我一鼻子灰,累得直喘气。尽管姥姥端来了红团慰劳我的胃,我还是直埋怨。可是厨房传来的油炸豆腐的香味又堵住了我的嘴。腊月十六,丰盛的尾牙宴,到处是喜庆。而为过年准备的年货,更是让我的心迫不及待飞向春节。
除夕到了,我穿上新衣。晚上,桌子上满是菜肴,狼吞虎咽一番,鞭炮声也就响了。接下来就是漫漫长夜,但是,长辈们摆上一桌辞年宴后,便每个人给我一个红包,让我精神大振,到十二点还充满活力
春节终于到了。早晨起来,一碗搁满香菇、肉和青菜的长寿面摆在前面,还有一大盆花生米,我跟着大人们去各家拜年,得到了满兜的糖果,往后吃了一整个月。
初二,不能串门,大街上一片死寂。
初三,又屁颠颠地跟在大人后面,去给各家讨糖果。
初四初五重新过年,这是莆田特有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倭寇在除夕进攻莆田,人们血战两天,初三掩埋死去的亡灵。但是,因为打战,所以没有过年,
只好在初四和初五再过年,从此,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了。
二十九,元宵的花炮声停了。小孩们背起书包,大人们拿起公文包,一切恢复正常。唯一不能忘怀的是逝去的快乐。
莆田戏作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