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心得模板8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复杂的情感与思绪,心得体会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孤独的心得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孤独的心得模板8篇

孤独的心得篇1

到此刻为止,算是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不过依旧做不到很清楚,好歹是个大众评价极其高的名著,总该需要留给自己一点此刻的感受方好。

也是因为机缘吧,前几天看德川家康的空隙间随意翻找,找到这本书,不是有人说什么一辈子只读一本书还是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不管他是怎么说的吧,我也懒得去查,不就是一个人说的话嘛,没必要让我如此执着!就是这本百年孤独了。既然有缘,我也接受,这本书起初其实并不令我喜欢,没什么感觉,人名字老长,感觉远古开荒一样,直到快到中程时方进入状态,才知道他写了个啥,这老马也怪有意思的啊!

总体感受是这个人真的如同哪个书友说的,真的是被闪电劈到了才能如此文思如泉涌,不,不是泉涌,是洪流奔涌!他的形容词用法,比喻,比拟,通感等等大量描述方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酣畅淋漓!他通过这种方式把普通人难以描述的东西给你描述得真实立体,栩栩如生,似乎我感觉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物,感觉是他不能给你描述出来的,当然我可能我读书少!也有别的比这牛逼的?

对于什么百年,孤独啥的评价,书友们一针见血,长篇大论的多了去了,我没那个才能,也就懒得说这个了!说点别的感觉,读这本书,在这里读,的就是有这么多书友,大家都相互帮助,扶持,解惑,真的蛮有意思!大家都在读,有读得快的,信手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后来读者看到了去回答,讨论,他们又会看见了反过来回答,讨论!这是我自己的实体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进益收获良多,在此感谢书友们!

孤独的心得篇2

?百年孤独》是一部深思、灵感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完她,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无刻的侵袭人们的孤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越来越远。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孔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孤独的心得篇3

那日逛书店,没有什么合适的书。

突然看到这本,隐隐约约记得上学那会好像读过。记的,书中一段情节,开始时干旱,后来就开始下雨,一连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长了绿毛。其他的,真的一点记忆都没有了。直到现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个年龄段看这本书。

其实,这次读,也没办法,还要借助网络。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感觉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网搜索别人的读后有感读书笔记。

以下来自网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传说,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传说,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样。很多人都要整理出来族谱,才能走出迷宫。

其实,还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至少让我懂了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实的魔幻和真实发生一样,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人鬼之间的对话交往没有任何隔阂,就像平常我们面对面随便聊聊今天吃了吗一样简单。

生活中,原来很多人都是孤独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独。

而那种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的孤独,有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周围的亲人朋友。

孤独的心得篇4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题记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书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于一九八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于此书的创作而来。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本书人物关系复杂,但作者的用词精准及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本书的线索应是梅尔基亚德斯,他的预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译的羊皮卷。或许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若你不看到最后,你永远也无法想到结局。

?百年孤独》的最后一代人,还未得以啼哭便被蚂蚁吃掉,这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时一般。这样的情节,怎能不令人震惊?而经典之所以能被人们一代代传诵不仅仅只是辞藻华丽,情节环环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的含义,不仅适用于作者创作背景下的时代被用于今天也无不妥。就是在不知结局是如何时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处处不如意,但在最终的时刻没到来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亚上校去世时,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间屋子都是一样的,若要说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说若你一直虚度光阴。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一直停在那,因为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个模样,那么天空就显得单调。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里不再有欢乐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滞;每天早晨的光束爬进窗户都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线条感,但人们却无法察觉,并且从中跨出来,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也就是本文的题记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样的,真正改变了的是你的心灵,在于昨日的沉淀,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欢笑中遗存,痛苦飘洒一地,泪水沾满衣袖。我们累,却无从止歇,因为这世界还在走。那些为追求一时的爱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们,爱情也抛弃了他们,只剩下对对人性的考验;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后只是被遗忘在角落里,当人们发现她时记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坟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终被蚂蚁吃了去。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还。”

孤独的心得篇5

孤独,在我看来,就是指无亲情,友情,感情可言,如同茫茫天地间孤身一人的落魄之感。在《百年孤独》中,一个家族的几代人都终身被孤独笼罩。他们并不缺少亲人,爱人,友人,只是这所谓的亲人,爱人,友人都是些单纯的冷冰冰的字眼,毫无感情。父子之间没有亲情,没有照顾与关爱;夫妻之间没有信任,称不上是感情;友人之间如同过客,真挚的情感在孤独的马孔多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孤独,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之中的产物。他们的生活是孤独的,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是孤独的;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此毫无察觉,他们习以为常,对这种状态习以为常,却没发觉这种状态就是可悲的孤独。

初期的马孔多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仅有寥寥几十个人。这就已经决定了封闭的马孔多注定是孤独的。即使之后有外国人来到马孔多推销那些在人们眼里神奇,有魔力的新鲜事物,给马孔多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欢愉,但那毕竟是暂时的,况且,无论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无法改变他们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故事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回忆写起,写了关于这个家族轮回般的几代人的故事,伴随着马孔多的衰盛。从可怕的近亲结婚的诅咒——生出长尾巴的小孩开始,几代人都疯狂地与近亲发生关系。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与其说是愚昧,我觉得称其为孤独更加贴切。生活在那种日子里,要不就是做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要不就是随着自我的天性,人类的天性,这也是孤独的结果。

写到最终,羊皮卷最终的预言正是刚刚孕育出的注定要终结整个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这轮回的诅咒,这孤独的诅咒连同这这孤独的家族被飓风抹去。

?百年孤独》经过颇有些魔幻味道的语言,书写了拉丁美洲的生活,既真实又出人意料。尽管有些地方被夸大说辞,但始终不脱离现实,揭露了当时拉丁美洲出现的问题,讽刺了当时人们的无知与麻木,并以孤独诠释。

马孔多的孤独是命中注定的,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如同设置了某种固定的程序,日复一日过着一样的枯燥无味的日子,如同轮回般的;思想的禁锢。这一切都是孤独的缘由,也都源于孤独,恶性循环。像这样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是团结的对立面。以这孤独为,借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多次战争的失败,讽刺拉丁美洲人民的不团结,并尽一个文人之力将其书写出来。

孤独的心得篇6

?百年孤独》,真是一本好书,当我决心要写这本书时,我竟不明白我的文字够不够分量去评价它。自我不是一名专业的文学评论者,可是作为一名学生,一位读者,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不错。借鉴一位网友的话,读外国名着,翻译者很关键,而我好像是恰恰读了一本不错的译版,整本书从头至尾,就像是作者的经历过的生活,虽然是第三人称写的,但还是有一种真实而奇特的感觉。

说实话,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段文字,脑子里顿时一片发麻,虽然开始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述,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绕来绕去的语言,感觉这本书必须很难读。之后我发现,书真的不好读,可是我居然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读完全本,合上书,再看看书的封页,“百年孤独”四个大字,顿时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惆怅与失落感涌遍全身,这可能就是整本书的伟大之处吧,让人从书中感受到现实。

偶尔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简介,我感到大为震惊,原先作者和中国还有一段崎岖历史。在1990年,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到访过中国,然而看到了当时中国随处可见的盗版作品,愤怒至极,并表示他死后150年内不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2017年,马尔克斯再次到访中国进行两个月的考察,并在2017,中国才最终获得《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看来《百年孤独》在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可是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一本着作的质量,相反,这段崎岖的历史更给了《百年孤独》这本神秘着作,更加丰富的神秘色彩。

?百年孤独》,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历史,从定居马孔多,到全镇消失在大风中;从第一代人的探索与衰败,到之后六代人的奋进与颓废;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到之后变成一个复杂奇特的“人群聚集地”,整个家族与村落的发展,细腻的与整个世界的变化结合到一齐,既是对孤独的诠释与理解,又是对当时世界的映照与感触。全书充分发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既像是对一个家族的真实描述,又如同一个神话故事,书中语言巧妙,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但在传奇中不失真实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述,让情节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在看似普通的家族发展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点点侵来的孤独之感。直到读完全书的最终一刻,一种强大而又莫名的感觉出现,于是自我最终明白了,这就是孤独,这就是百年孤独的灵魂所在。

可是说实在的,读这本书真的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和耐心,因为作为一本大书,语言说不上优美,结构说不上巧妙,而唯一却又最能吸引人的,就是故事看似平常却有极大吸引力的情节,一个家族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一章,好像平平淡淡,但就是这种平淡让读者能真正进入到书中,直到读完,才发现原先家族变化了这么多啊。可又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描述,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又因为这是一本外国名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相似甚至重复的人名了,再加上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强大的想象力与耐心,真的很难把全书读完。可这又正是一本着作的伟大之处,仅有读完了全书,书中的灵魂才会一下子贯穿读者全身,让读者感受到书中浓烈的精神。

值得庆幸的是,我确实把书读完了,我确实没有半途而废,所以我能看到了如此震撼的故事,如此伟大的着作。今日我又再一次拿起这本书,又再次认真的看了看极富震撼力的文字——《百年孤独》!

孤独的心得篇7

在拉丁美洲文学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坛。还有著名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其魔幻思维和对现实世界的讲述,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会发现作品里有两个奇怪的地方。一是书中讲的故事大多荒诞;第二个是名字的重复和作品中同样奇怪的东西的重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持续四年以上的雨。一个老牧师不能只喝一口可可茶就飘在空中,死人也不会因为受不了孤独而回到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个家庭周围。更奇怪的是,在这本书里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家族里,男方要么叫阿卡蒂奥,要么叫奥雷连诺,从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蒂奥到最后一任守护者奥雷连诺,家族里各种奇怪的事情反复发生。结合作者的创作时间和生活环境,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象征着什么。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用梦幻般的语言描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与背叛,荣耀与梦想,资本主义的出现,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这可能会影响拉丁美洲,但他们集中在一个叫马孔的小村庄。布兰迪娅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深深卷入其中。在故事的结尾。家族最后的守护者奥雷连诺读着记载着这个百年家族命运的羊皮纸,说道:“里面的一切我都看见了,已经知道了!”作者通过这个总结性人物的口,表达了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拉丁美洲近代的历史是重复的,拉丁美洲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是停滞的。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反思。我忍不住沉浸其中。

孤独的心得篇8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使他成为拉丁美洲的骄傲。也让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霍乱时期的感情》使他得到了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沉着冷静地讲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谬的故事的时候,他的背后也有一个人,一个如他笔下所写的那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中,坚定地站稳现实主义大地的乌苏拉,她永远不会像她疯狂的丈夫奥雷良诺布恩地亚那样想:“咱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金子,用来铺家里的地都有余啦。”对乌苏拉来说,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铺成的。正是这个朴素的理念支撑着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天空。马尔克斯的妻子也是这样一个女人,能够说,是她,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笔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梅塞德斯,我永远也写不成这本书。

梅塞德斯是马尔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马尔克斯带着一家人准备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就应像他的外祖母讲故事那样写一本书,写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历史,跟着他这个想法而来的就是《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头:多年之后,应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然后,他们放下旅行,一家人的车停在马尔克斯写字台上。

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把几个月前买的一辆小车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着还够六个多月的他认为他六个月时间能写完这本书。结果,马尔克斯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一声没吭。马尔克斯不明白妻子是怎样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瞒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丈夫送来张稿纸。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张稿纸。

梅塞德斯当然没有亲笔写《百年孤独》,但她和丈夫一齐经历了写作的过程,马尔克斯写完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梅塞德斯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说。

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也是她亲自到邮局去把这篇她没看过的《百年孤独》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绝看手稿,我怀疑她多少也有些胆怯。她边走边想:要是到头来这部小说被认为很糟糕可怎样办那时候,她脑子的库房里是否堆满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纸正如人们评价《百年孤独》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妇女们一样:妇女们不仅仅保证了这个家庭的不断香火,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应对《百年孤独》,梅塞德斯也就应得到这句话:孤独的.血液。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向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孤独的心得模板8篇相关文章:

孤独的夜作文精选5篇

孤独狼的读后感7篇

孤独狼的读后感优秀6篇

孤独之旅的读后感参考6篇

孤独狼的读后感最新6篇

孤独李娟读后感

孤独十讲读后感

孤独一掷读后感

孤独与爱读后感

孤独八百士读后感

孤独的心得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