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课堂氛围是离不开老师的备课的,写好教案很重要,优秀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的文书,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上语文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基础字词;作者王选;全面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王选每次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学习王选进行人生抉择的智慧。
3、情感目标: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重点:
基础字词和文化常识的把握
难点:
课文主旨的把握,使学生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作者简介
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xx年2月13日于北京病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疏通生字词
(1)正确识记字音、字形
抉。择核。心堕。落丰硕。轮廓。不懈。凸。版
疙瘩。开辟。时髦。淘汰。可乘。之机忧心忡忡。
(2)解释成语
无与伦比:可乘之机:与众不同:无名小卒:忧心忡忡:专心致志: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王选于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人生中八个重要的抉择:
第一次抉择(1—3段):第二次抉择(4—5段):第三次抉择(6段):第四次抉择(7—11段):第五次抉择(12—13段):第六次抉择(14—16段):第七次抉择(17—19段):第八次抉择(20—22段):这八个抉择,涉及到多个方面,如何面对事业、面对困难、面对荣誉、面对财富,以及研究的方法、课题乃至具体技术途径的选择等。深入浅出,既是讲的专业,所谈的问题又带有普遍性写作特点
1、内容方面:主题鲜明逻辑严密
真正成功的演讲,首先要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这种思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而来的真知灼见。这点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课文始终围绕“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来写,避免说教,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深入浅出。
2、结构方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在“重要”这一前提下作者又分出主次轻重,并用“时间”这根红线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地叙述内容,层层深入地揭示主题。这篇长达万言的演讲以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提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3、进行采访实践。
二、重难点(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进行采访实践。
三、教学过程
(资料链接)(平板推送课前预习)
1、新闻采访基本概念把握:
新闻采访记者
2、普利策奖(pulitzerprize)
(课堂合作学习)
主问题一:怎样选择新闻?
1、选择新闻的标准是怎样?
选择新闻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必须是新发生的事实或新发现的事实:这个事实必须带有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2、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写作?
(1)熟悉实际情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但是,寻找新闻却不能一开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实上,而必须首先熟悉旧的事实,熟悉了实际情况,就等于在脑子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平线。
(2)要时刻处于采访状态。
(3)要求记者具有新闻敏感。
主问题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3、切身体验或身边消息传闻等。
主问题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访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各组相互补充。)
参考: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2、相关的资料准备:资料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
3、研究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源,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
4、问题准备: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5、物质准备:照片,相关数据等资料。
6、发稿准备。
(课堂活动)
1、小记者分组模拟采访
教师提出参考主题(例如采访最近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采访食堂或小卖部工作人员,采访班上参加体训的同学等),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采访。
2、自我总结模拟采访。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3
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五、课前的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1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3: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投影4)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投影7—9: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归纳:投影10—13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投影)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投影11—23):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 (2) 语言: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内 容 包含的感情
儿子
上车
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了
上车
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投影24)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 奇巧;⑵ 为;⑶ 罔不因势象形;⑷ 尝:曾经;
⑸ 贻;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 空间顺序;
⑵ 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阅读思考题。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
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记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第3、4段)
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an)龙鎏(liú)金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⑦烟雾(缭)绕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板书设计:
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